人民網
人民網

讓虛假訴訟無處遁形(金台銳評)

金歆
2025年04月03日08:1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一批依法懲治虛假訴訟犯罪典型案例,引發社會關注。

  虛假訴訟,俗稱“打假官司”。當事人或虛構案件事實,或捏造法律關系,或偽造訴訟証據,向法院提起訴訟以謀取非法利益。

  近年來,虛假訴訟花樣翻新,出現一些新的表現形式:有的虛構債權債務,以訴訟方式實現財產移轉以規避限購、限售等經濟調控政策﹔有的利用新技術,偽造電子簽名等新型証據提起虛假訴訟﹔有的虛構新技術“在先使用”,以虛假訴訟干擾他人申報知識產權﹔等等。

  此前,刑法修正案(九)增設虛假訴訟罪,兩高兩部(最高法、最高檢、公安部、司法部)《關於進一步加強虛假訴訟犯罪懲治工作的意見》明確了罪名認定標准,細化了查處機制。打擊治理虛假訴訟有了更多制度保障。

  然而,問題解決不可能一蹴而就。真正治理好虛假訴訟,特別是應對其中花樣百出的新問題,就必須針對問題精准施策、形成合力。

  不少地方通過信息化手段提高對虛假訴訟行為的識別能力。如浙江法院設計開發建設虛假訴訟協同智治應用,通過智能識別、關聯案件等技術手段對虛假訴訟風險進行評估。一些地方在辦案過程中加強對異常行為的預警、篩查、監管,對民間借貸、借款合同等虛假訴訟多發的案件類型,進行重點關注和審查,綜合運用承辦法官“詢”查、關聯案件“聯”查等,避免虛假訴訟案件“蒙混過關”。

  虛假訴訟一般是以民事訴訟形式出現,其本身又涉及刑事犯罪,這就需要司法機關與公安機關等形成打擊合力。此前,山東一地檢察機關在監督中發現企業訴訟中有虛構債權的嫌疑,立即將線索移送公安機關,很快查明其通過虛假訴訟轉移公司財產的行徑。這種“司法審查+公安偵查”的聯動模式,有效破解了違法犯罪查處難題。不同部門間的數據共享,也可以有效篩查可疑訴訟線索。例如重慶司法機關聯合稅務等部門進行信息共享,篩查異常交易,發現涉及“套路貸”的虛假訴訟線索。各地可以更好探索建立司法、公安機關之間的虛假訴訟犯罪線索雙向移送機制。

  現實中一些訴訟當事人,明知自身不存在權利基礎,卻抱著“先去告告看”“輸了不虧,贏了大賺”的心態,隨意提起訴訟,侵害他人權益、浪費司法資源。對此,還要加強虛假訴訟相關法律宣傳,提升群眾的法治意識。一些地方法院探索當事人簽署誠信訴訟承諾書,也起到了明晰法律責任、普及法律知識的效果。

  每一次對虛假訴訟的精准打擊,都是對法治精神的生動踐行。從技術篩查到協同治理,從剛性懲處到法治教育,一張日益嚴密的法律之網正在織就。“懲防結合、標本兼治”,通過法律利劍斬斷利益鏈條,以誠信體系重構社會信任,讓虛假訴訟無處遁形。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03日 19 版)

(責編:艾宇韜、王麗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