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浙東唐詩之路的文旅密碼

吳重生
2025年04月03日08:1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浙東唐詩之路文旅融合的范本建構》:張環宙著﹔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

  浙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走進浙江,你可以看到“萬年上山”彩陶的神奇,窺見跨湖橋獨木舟的奧秘,領略五千年良渚玉琮的風採。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把加快建設文化大省作為實施“八八戰略”的重要內容,親自倡導設立“文化研究工程”。張環宙《浙東唐詩之路文旅融合的范本建構》一書,作為“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庫”中的一部,體現了浙江文化研究持續深入的新進展。

  “浙東唐詩之路”,是一條與絲綢之路、茶馬古道相映成趣的文化古道,是一條自錢塘江經紹興,而后經浙東運河、曹娥江至剡溪再達新昌,直至台州天台及溫州的詩意之路,歷史遺存和人文典故眾多。該書從文化和旅游融合這一視角切入,結合全國視野下的線性遺產保護、傳承與利用,對我國以唐詩為主題的文旅融合現狀、歷史經驗、當代價值進行了較為系統的回顧。

  作者帶領課題組對杭州、紹興、台州、寧波、舟山等地的唐詩遺存展開田野調查,包括文物古跡、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和文化節事等內容,還對浙東唐詩之路上居民的文化感知、文化認同和對旅游發展態度的關系,以及游客感知意象進行了數據收集與分析,從中得到一些研究發現,推進了浙東唐詩之路的理論建構。

  《全唐詩》收載詩人2200余人,其中400多位詩人踏上浙東唐詩之路,沿途留下1500多首詩。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等大詩人為何偏愛“吳越游”?除了吳越之地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外,盛唐漫游風氣盛行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唐代經濟發達,社會較為穩定,再加上大運河的開通,為讀書人漫游吳越提供了條件。而今,文旅熱持續升溫,“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有了更便利的條件和更豐富的形式。如何從唐詩之路找到文旅融合的“鑰匙”,如何從價值、空間、文化、旅游、服務、生活等維度“重構”浙東唐詩之路,打造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文旅融合樣本,作者給出了基於扎實研究的思考。

  書中借助典型案例,剖析了浙江天台、新昌、柯橋、仙居等地文旅融合的機制創新、實現路徑和品牌塑造。以唐人向往的“詩意遠方”天台縣始豐溪為例,作者從政策、文化、旅游資源三個方面予以觀照,既解讀它在物理空間、文化功能、文化景觀上的布局,也關注唐詩體驗館、唐詩學院、唐詩歷史街區、唐詩廣場等項目,系統探討始豐溪的詩路文化建設。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本書融學術性和可讀性於一體,既讓讀者了解浙東唐詩之路的山水生態價值、文學藝術價值、文化交流價值、文化遺產價值、學術研究價值和產業帶動價值等,深入認識這一有代表性的、珍貴的文化遺產,同時也經由唐詩之路破解文旅融合密碼,讓文化遺產更好造福今人。

  (作者為浙江外國語學院文化和旅游學院學術院長)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03日 20 版)

(責編:艾宇韜、王麗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