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空”一體化監測系統、走航監測車、人工智能大模型——
看,碧水藍天裡的新質生產力(人與自然)

![]() |
![]() |
圖①:北京市密雲水庫,技術人員利用河湖鳥類AI智能識別自動監測站觀測鳥類繁育情況。 |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污染防治和生態建設。持續深入推進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
生態環境科技是美麗中國建設保障體系的重要內容,是推動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利器。近年來,生態環境部持續推動生態環境領域科技創新,在污染防治攻堅戰中發揮關鍵支撐作用。“天地空”一體化監測系統、走航監測車、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各種新裝備、新技術不斷應用於生態環境保護,推動美麗中國建設邁出新步伐。近日,記者探訪山東、浙江等地,看這些科技利器如何守護碧水藍天。
——編者
江蘇南通海門區運用無人機、無人船助力環境執法
水天聯動 立體監管
人民日報記者 姚雪青
“嗡嗡嗡……”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青龍港閘,一架黑色無人機盤旋著飛上天空,沿著18公裡長的青龍河從南往北飛行,開展常態化巡邏。
海門生態環境綜合行政執法三局副局長孫偉從手中的顯示屏上,看到高清攝像頭傳回的實時畫面:靜靜流淌的河道兩邊,分布著樹木和工業企業,雨水排口也清晰可見。他將畫面切換至紅外模式,隻見在滿屏深深淺淺的紅色中,突然出現了一處顏色加深的區域。放大查看后,孫偉發現這裡正是青龍河邊的一處工業集中區。
海門南靠長江、北依黃海,通江達海、水域縱橫,擁有8個省考斷面、6個市考斷面,水環境脆弱敏感﹔同時,該區經濟比較發達,擁有工業企業超千家,其中環境監管重點企業約有百家。青龍河邊的這處工業集中區,由化工園區撤銷后轉型升級而來,是重點管理對象。
紅色加深,意味著水溫異常,存在偷排可能。孫偉通過對講機,聯系上海門生態環境監測站監測能手仲佳鑫。仲佳鑫正帶隊同步在沿岸執法檢查。收到消息后,他迅速在大慶路岸邊放下一艘無人船。
無人船下水后,來回行駛在工業集中區旁1.5公裡河段上,利用水下聲吶系統,掃描探測是否有暗管存在。無人機則飛到上空,將無人船工作的全過程拍攝下來,以便固定証據、日后取証。
“這次沒有發現暗管。紅色加深是因為日光照射引起水溫升高。”仲佳鑫介紹,一旦發現有暗管,無人船能夠深入污染禁區採樣,打破傳統方式隻能通過岸基採樣的難題。“‘水陸空’協同配合,避免了執法檢查打擾企業生產﹔如果發現問題,也可以第一時間固定証據。”
執法工作中,“無人船定位”與“無人機溯源”,有多種組合方式。
前不久,海門港新區一名網格員在工作群裡上報:轄區一條河道出現不明油污。孫偉介紹,此處蘆葦叢生、水深2米,存在著“人所不能及”的執法死角。執法人員先操控無人船,發現了一處地下排口正在排放廢水,再通過無人機對沿岸幾家企業進行溯源。很快,“千裡眼”就傳回“探報”:一家企業有個露天食堂,地面上有油污。
順著這個線索,工作人員現場執法了解到,該企業幾天前剛完成食堂改造,誤將油污管道接至雨水排口。在數據、畫面等証據前,這家企業不僅第一時間整改了管道,還派出人員對河面上的油污進行清理。
南通市海門生態環境局局長劉華軍介紹,傳統人工排查效率低、盲區多,無人機+無人船的“水陸空”立體監測,可以突破時空限制,快速到達現場,獲取第一手資料,對污染源實現全時段、全方位監測,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和精准性。同時,“非現場執法模式”,既對企業“無事不擾”,又能找到問題所在,以高水平保護助力高質量發展。
記者了解到,2024年以來,海門通過“無人機+無人船”的協同作戰,累計查處環境違法行為28起,涉及違規設置排污口、危廢貯存不合規、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黑煙等違法行為。目前,海門企業環境違法行為數量不斷減少,環境執法工作向智能化、精細化邁出堅實步伐。
山東青島嶗山區運用走航監測車守護綠水青山
精准溯源 高效執法
人民日報記者 李蕊
給空氣做“體檢”、給水質做分析……以往,這些環境監測工作要麼依靠固定空氣監測站,要麼依靠人力取樣。近日,當記者來到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發現這裡用上了高科技“新助手”。
暖日融融,海風習習。嶗山區濱海公路,一輛白色廂式貨車緩緩駛來。
這輛看似普通的廂式貨車,其實是動態監測污染物的“黑科技”——走航監測車(以下簡稱“走航車”)。它“身高”3米有余,“頭頂”上還加裝了大氣環境監測設備。
“進來瞧瞧,內有乾坤。”青島市生態環境綜合行政執法支隊嶗山大隊一中隊中隊長孫麗娜拉開車廂門,進入駕駛艙。操作台前,一塊電子屏幕躍入眼帘,一旁還有各種精密的監測儀器。
走航車“掌握”啥技能?
“看,它正在為沿海空氣進行‘全身體檢’。”車輛繼續向前行駛,坐在操作台內,孫麗娜手指電子屏幕,“走航車啟動后,位於車頂的採樣管就能自動採集空氣,對空氣中的多項污染物開展監測。”
細細瞧,屏幕上,綠色勾勒出實時監測區域,四氯乙烯、二甲苯等參數一覽無余。“目前正在測定空氣中的揮發性有機物,如果相關參數超標,系統會實時報警。”孫麗娜說。
與傳統監測方式相比,走航車有哪些優勢?
“企業聚集區、居住區、山林、海洋等區域空氣、水質均需按照規定監測,可嶗山區面積大,如果僅僅依靠人工巡查,很難做到全方位監測。”孫麗娜告訴記者,“以前發現污染源后,我們還得到現場採樣,再將樣品送到實驗室分析,整個流程走下來,要花不少時間。”
走航車的投用,有效解決了執法人員的煩惱。“現在,走航車單日可以跑幾十公裡,更為機動、高效。”青島市生態環境綜合行政執法支隊嶗山大隊一級主辦曲娟說,“依靠多傳感器實時監測,數據更精准。同時參數模塊可以靈活組合,應對不同的場景。比如春季風大,我們主要監測揚塵顆粒物﹔夏秋季節,重點監測揮發性有機物、臭氧。”
走航車構建的全方位、全覆蓋的監測數據動態變化圖,為執法人員提供了及時、直觀、全面的決策依據。“通過對參數、風向等因素分析,我們可以快速找到污染源﹔重點時段,我們還能靈活調整、加密監測,實現精准溯源、精准執法。”孫麗娜說。
在走航車后方,一架多旋翼無人機騰空而起。隨著螺旋槳的嗡鳴聲,它靈巧地掠過建筑工地塔吊,在高空懸停取樣。“走航車配備了大型採樣無人機,在一些人力不可及的位置,我們用無人機飛越障礙進行採樣。”技術人員手握遙控器,操控著這台“空中哨兵”,“監測數據會實時回傳至系統,有效提高了監測效率。”
“近年來,我們根據轄區環境監管需求,推動無人機、無人船、走航車等新型高科技的應用,解決了人力不足、探測不到的現實需求,初步實現了由‘人防’向‘人防+技防’的轉變,為精准、科學、依法治污提供有力支撐。”青島市生態環境局嶗山分局局長王勇表示,下一步將持續通過科技賦能,讓環境執法更為“耳聰目明”。
浙江杭州運用人工智能賦能環評審批
智能審查 一鍵生成
人民日報記者 竇皓
“原來審批一個項目,起碼要兩三天,現在十幾分鐘就能有進展。”浙江省杭州市生態環境局蕭山分局環評審批科辦公室,工作人員徐東錦打開電腦裡某塑料制品企業的新建項目環評報告。這次,他准備試試新上線的“智能化輔助環評審批”系統。
“環境影響評估放在以往,這可不是個小工程,碰上復雜的報告書項目,花上十幾天也很常見。”徐東錦說。
這是為啥?徐東錦解釋,項目環評涉及的標准規范非常復雜,為了保証准確無誤,工作人員少不了一次次查閱資料。
項目選址是否符合要求?按照塑料制品行業要求,不同工藝條件下產生的污染因子與排放限值分別是多少?面對報告裡的這些問題,以往徐東錦需要准備一大摞文件材料,針對環評編制的內容,逐字比照審查。
現在情況有了新變化——隻見徐東錦打開新的工作界面,點擊上傳報告,稍作等待,系統便提示環評報告已經全文解析完成。他看了看時間,才過去12分鐘。
“環評缺少臭氣濃度這類評估因子,不符合審批要求。”映入眼帘的紅色標記,引起了徐東錦的注意。屏幕上,右側是企業環評報告文檔,中間懸浮著智能分析窗口,一道道“紅黃綠”三色標識,將環評報告可能存在的各類問題悉數展示在工作界面上。
“審批建設項目的環評報告,環境影響評價因子是否滿足要求非常關鍵。”徐東錦對這位“新幫手”嘖嘖稱贊,原來系統通過比對同行業及生產工藝下排污許可証申請與核發技術規范標准要求,發現本環評報告中的排污因子數據存在異常。
“此處表明本項目不涉及新增用地,但下文相應章節又出現本項目涉及新增用地。”繼續往下看,“新幫手”又發現一處差錯——系統識別出環評報告結論上下文不一致。
“有些隱蔽的問題很難通過人工審批發現。”徐東錦說,傳統審批流程很多核心內容需要人工完成,大量翻閱和比對分析工作,難免會有疏漏。
為讓審查更加准確、高效,杭州市生態環境局在生態環境部和浙江省生態環境廳的指導下,開展環評文件標准化編制、智能化輔助審批試點,以人工智能大模型為基礎,結合專業知識庫、知識圖譜及強化學習等技術,構建人工智能輔助審批智能體,匯集80余項智能化輔助審批要點和算法規則。基於系統集成並動態更新的行業技術導則、地方性法律法規數據庫,智能體能快速匹配分析環評報告中存在的問題點。
如今,人工智能大模型能夠自動解析不同格式的環評文件,15分鐘左右完成智能審查,自動輸出環評質量審核問題清單。
不僅如此,杭州市生態環境局持續提升大模型在環評領域的推理與文本生成能力。目前,橡膠和塑料制品業環評報告表生成智能體應用已步入內測階段,企業隻需要花費5分鐘左右填報基礎數據,就能一鍵實現報告表自動生成,環評報告表編制時間從1個月左右縮短至30分鐘左右,同時降低報告表編制費用,幫助企業降本增效。
“我們將持續深化人工智能環評應用,充分借助人工智能本地產業優勢,先行先試,探索打造‘人工智能+’生態環境治理的新模式。”杭州市生態環境局局長馬利陽說。
“天地空”一體化監測系統守護東北虎豹
實時監測 全面覆蓋
孟海鷹、姜川
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吉林省琿春市春化鎮四道溝村,巡護員正在山林巡護。
“哪裡有特殊情況,比如野生動物出沒等,‘天地空’系統都看得清楚,我們手機實時收到通知,再選擇合適的巡護路線。”四道溝村黨支部書記譚長吉兼著村裡巡護隊的隊長,“這些年,生態環境越來越好,大家更要守護好這片家園。”
國家林草局東北虎豹監測與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師范大學虎豹研究團隊野外工作負責人馮利民教授介紹,“天地空”一體化監測系統實現野外監測視頻實時回傳,“這套系統好比‘千裡眼’‘順風耳’,在物種分布監測、野外巡護、野獸預警、森林防火等方面,發揮著巨大作用。”
近年來,東北虎豹國家公園虎豹種群分布范圍和數量穩定增長,“天地空”一體化監測系統建設功不可沒。“以前,森林‘看不見、摸不著’,到處是盲點。有了這套系統,森林變得‘透明’了。”馮利民說。
自2005年起的10年時間內,北京師范大學虎豹研究團隊跨越崇山峻嶺,在深山密林間安裝了3000台紅外相機。但這些相機彼此獨立,需要科研人員以6個月為周期,挨個更換電池並導出採集的影像數據。上山危險,數據信息滯后,很難適應國家公園高效管理的需求,亟須探索出自然資源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模式。
在有關部門和北師大虎豹研究團隊的推動努力下,吉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為實現廣播電視“村村通”架設的光纖體系,成了解決問題的“鑰匙”。
2017年,吉視傳媒組建了一支專業信息化隊伍,聯合科研人員,深入林區,現場勘查,研發了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天地空”一體化監測系統平台,搭建一套700兆赫移動通信試點實驗網絡,為實現原始森林影像、環境、巡護等數據實時回傳打下了堅實基礎。自2018年2月開通以來,東北虎豹國家公園自然資源監測系統覆蓋范圍持續擴大,逐步發展成全面覆蓋的“天地空”一體化監測系統。
地面大量紅外相機晝夜監測,天上遙感衛星觀測,空中無人機巡航……東北虎豹國家公園裡,“天地空”一體化系統實時監測大面積覆蓋。目前,系統已獲取超過5萬次虎豹監測影像,為科學保護提供有力支撐。
吉視傳媒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天地空”一體化監測系統部署了95座700兆赫通信基站、2.8萬台野保相機,累計存儲有效視頻1500余萬條,整體實現了“網、雲、端、算、用”深度融合、一體化服務,監測系統對東北虎、東北豹的識別准確率達90%以上。
“監測系統有效提高了日常巡護和管理效率,聯合調度指揮中心結合大數據智能分析結果,發出多個監測和管理指令,幫助多支野外一線隊伍完成相關任務。”馮利民說。
吉視傳媒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正在調試紅外相機和長視頻攝像頭聯動功能,預計在今年6月底完成,屆時將呈現更加及時、精准的拍攝效果,也將為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的生態保護提供更多助力。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04日 07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