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味、尋生活——
逛菜市場 城市旅游新體驗(視線)

![]() |
![]() |
圖①:上海“我家菜場”外觀。 |
在休閑觀念日益多元的當下,人們的旅游選擇更為豐富,曾經受到本地居民青睞的菜市場,如今搖身一變,成為游客的熱門打卡地。
在菜市場中穿梭,能收獲哪些區別於傳統景區的獨特體驗?面對大量涌入的游客,菜市場的基礎設施能否滿足需求?讓我們跟隨記者的腳步走進幾家頗具特色的菜市場,開啟不一樣的城市漫游。
——編者
上海“我家菜場”探索跨界混搭
“老街坊”有了新模樣
人民日報記者 季覺蘇
當潮流街區遇上煙火氣菜場,會發生怎樣的“化學反應”?
武夷路既是承載上海城市文化的“永不拓寬的64條馬路”之一,也是時尚創意產業聚集區。早上八九點,上班族們從四面八方來到這裡,拐進路邊一間間“小而美”的公司,爺叔阿姨們則從附近的社區聚集而來,專門逛一家便民菜場——“我家菜場”。午休時間,菜場依舊熱鬧,上班族們吃完午餐,端著咖啡順便逛個菜場去去“班味”﹔慕名而來的游客們也喜愛這裡,感受上海市井的煙火氣與時尚范。
我家菜場所在的位置,原先是一處工業廠址,老工業退出市中心后,這裡被改建為菜場。2022年,更新后的菜場正式開業,居民們熟悉的“老街坊”也有了新模樣——工業廠房的結構被基本保留下來,菜場的外觀採用時下流行的混凝土風格,簡約大氣﹔內部裝飾橙白相間、十分明亮。
菜場內的水產和肉類區,地面干淨,空氣流通順暢。“改造時,我們花了大力氣重組菜場排水系統,增加空調循環系統,夏天不悶熱,冬天也不刮穿堂風了。”菜場運營主體上海長寧花園住宅置換有限公司董事長封汶璟說:“此外,我們還加強了日常管理,督促商戶保持攤位的干淨整潔。這也是每年評估考核商戶的重要指標。”
菜場內,每個商戶都配備了統一的智慧電子秤,電子秤記錄下每一筆交易后會錄入智慧平台,數據經過分析匯總后,價格實時更新顯示在菜場的大屏上,“當日菜價、供貨渠道等數據公開透明。”封汶璟說。
菜場原先是一處工業廠房,因此整體空間格局十分狹長,“是否可以作為走秀台?”2023年上海設計周籌備期間,一個策展團隊考察了菜場后,提出以菜場為秀場的跨界方案。活動主辦方以我家菜場為場景藍本,進行了一場數字走秀,虛擬的數字人走在充滿生活氣息的菜場裡,將時尚與生活融合,讓城市處處有設計。
菜場裡也可以開美妝店。創意團隊調研了菜場的布局和攤位的設置,想出了許多標語,例如“不要‘蕉’綠,臉會變黃”“下班后的‘石’間,‘榴’給自己”……每一個標語都貼在了相應的果蔬攤位,通過消費場景的混搭增添了趣味性。“我們的創意活動充分利用了菜場的特點,做到活動與場地融合,讓年輕人發現,原來菜場也可以這麼有趣。”武夷路城市更新項目相關負責人孫璟來說。
浙江杭州“大馬弄菜市場”擁抱市井煙火
“老底子”釀出新滋味
人民日報記者 竇瀚洋
清晨5點,杭州吳山腳下的大馬弄逐漸“蘇醒”,這是條長約230米的弄堂,也是杭州為數不多的馬路菜市場。
伴隨各種熟悉的叫賣聲,各式早餐飄香,各色行人摩肩接踵,大馬弄菜市場裡充滿了杭州“老底子”(杭州話“過去”)的市井煙火氣。
“一份6塊,加素燒鵝10塊”“甜醬多放一點,辣醬少放一點”……循聲望去,大馬弄的蔥包燴攤前,已經排起了長龍。“毛落胃咧(杭州話‘很舒服’),吃得出是‘老底子’的味道……”杭州人湯大姐趁熱咬了一口剛出鍋的蔥包燴,另一隻手裡還拎著三四袋蔬果生鮮,隊伍后面的小朋友等得心急。
“逛菜場的不隻有老杭州人,這五六年來,年輕面孔也不少,都是跟著短視頻找來的,哪家價格實惠,哪家味道好,拎清得很。”在大馬弄住了60多年的居民邵有財感觸頗多,去年底,他在大馬弄所在的紫陽街道當上了“坊巷長”,自發參與旅游引導、市場管理等工作。相比本地居民日常買菜,他發現年輕人更熱衷於品嘗特色小吃、在老屋老巷間拍照打卡。
隨著時代的變遷,“老底子”也釀出了新滋味。“以前學的是老底子味道,現在也要適應新杭州人的口味……”開了20多年酥魚店的蔣純福說,店裡除了有傳統做法的酥魚,現在他還自制研發了刀魚、白條等酥魚新品。
“大馬弄文化底蘊也十分深厚,其名可追溯至南宋馬軍司駐地。”杭州市上城區文廣旅體局四級調研員潘守衛長期研究大馬弄所在御街二十三坊片區,他介紹,該區域存在市級保護建筑30多處,居民中就不乏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在杭州,除了大馬弄,還有不少新式菜市場頻頻“出圈”。文二菜市場融入咖啡館、花店等年輕人熱愛的時髦業態,還計劃舉行創意市集、演出活動、農產品展銷會,近期又推出大廚“代炒”服務,顧客在市場裡就能加工食材﹔採荷農貿市場保留了許多知名老店,成為游客體驗杭州特色美食的優選之一﹔政苑農貿市場將火鍋店開進了菜場,顧客可以現挑現涮,品嘗食材新鮮本味……
據統計,目前已有126家農貿市場入選2024年度浙江省三星級及以上文明規范市場。這些市場為百姓提供了三餐四季、五谷六畜,兼具地方傳統、時代特色、文化底蘊,留存下真實的人間煙火氣。
黑龍江哈爾濱“道裡菜市場”豐富美食業態
“老字號”打開新空間
人民日報記者 祝大偉
隨著黑龍江哈爾濱文旅火出圈,帶有“中華老字號”名頭的道裡菜市場,成了游客來哈爾濱旅游的熱門打卡地之一。
“高峰期一天客流量達6萬人次,菜市場不得不限流。”道裡菜市場總經理孫書才介紹,道裡菜市場前身是老哈爾濱人熟知的“八雜市”,始建於1902年。歷經百年,老市場如何煥發生機、成為當地文旅的亮點?
道裡菜市場距離哈爾濱索菲亞廣場不遠,隨著城市樣貌的變遷,菜市場所處的地段,已由過去的居民區發展成熱門的文旅商圈。
走進道裡菜市場,各色檔口的招牌燈光明亮,地面由純白的地磚鋪就,各種食物的香味扑面而來。“好的美食體驗,離不開亮麗干淨的環境。從2024年開始,市場地面、通風系統、燈光牌匾等都進行了大幅升級。”孫書才說,除了硬件,菜市場優化網絡支付環境,對銷售大數據監控分析,便於調整業態。
道裡菜市場的吸引力也源自“體驗式消費”的轉型。如今,逛菜市場的年輕人達到七成,日均客流量3萬人次左右。
“吃飯不用東奔西走,菜市場裡選啥都有。”孫書才認為菜市場變身年輕人美食體驗“打卡地”走對了路。如今,菜市場商戶130多家,經營生鮮的僅剩10余家,各大檔口被各種寶藏小吃佔據。
為滿足顧客需求,道裡菜市場努力以最快速度引入熱門新品。攤主尹曉宇從父親手裡學成“尹胖子油炸糕”的手藝,在早市上做出了名氣,隨即被引入市場。“我也看中市場檔口能全天售賣以及道裡菜市場老品牌的新活力,便把早市攤位開進了市場。”
為了滿足年輕人邊走邊吃的美食體驗消費,尹曉宇一改油炸糕成盒賣的形式,開始單個銷售。“年輕人喜歡啥都嘗一口,多嘗幾樣。”越來越多商戶和尹曉宇一樣,開始“拆零賣”,小份銷售。
“老菜市場的精氣神,就是緊盯市場求生存。”孫書才和市場的經營團隊鼓勵商戶除了銷售美食,有條件的還可以吸引年輕人來體驗美食制作。借著哈爾濱文旅熱的勢頭,道裡菜市場正努力成為更有吸引力的城市漫游“打卡地”。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05日 07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