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

——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新觀察(下)

人民日報記者
2025年04月07日08:0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發展理念是否對頭,從根本上決定著發展成效乃至成敗。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對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許多重大理論和理念,其中新發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發展理念是一個系統的理論體系,回答了關於發展的目的、動力、方式、路徑等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問題,闡明了我們黨關於發展的政治立場、價值導向、發展模式、發展道路等重大政治問題。

  今天,在習近平經濟思想科學指引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宛如五個不斷跳動的音符,正在神州大地上奏響新美的樂章。

  新的春天,從田間地頭到工廠車間,從生產線到實驗室,一派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景象,本報記者深入一線,從新的發展氣象中感悟新思想的實踐偉力。

  從鬆山湖科學城看第一動力

  廣東東莞鬆山湖畔,一道美麗的科學風景正徐徐展開。

  巍峨山下,坐落著一座中子“工廠”,它就是被稱為“超級顯微鏡”的中國散裂中子源,是當今人類深度探索微觀世界的有力工具。

  運行6年多來,這座聞名世界的大科學裝置已向全球科學家完成13輪開放,每年向用戶開放時間超過5000小時。目前,注冊用戶超過8000人,完成2000多項課題,成為材料科學技術、生命科學、資源環境、新能源等方面的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開發強有力的研究手段。

  好工具讓科學家們直呼“用不夠”,2024年,中國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又在鬆山湖科學城啟動建設,建成后將為探索科學前沿、解決產業發展關鍵問題提供堅實支撐。

  以這座大科學裝置命名的“中子源路”沿線,中國散裂中子源、南方光源研究測試平台、鬆山湖材料實驗室等科研機構串珠成鏈,形成世界一流的創新平台矩陣,勾勒出鬆山湖科學城的清晰輪廓。

  東莞人喜歡用兩座“金字塔”形容這座科學城:一座是以中國散裂中子源、先進阿秒激光等大科學裝置和大平台為塔尖,數十家新型大學和新型研發機構、一大批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及企業研發機構等匯聚成的科技創新體系﹔另一座是由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智能網聯汽車支柱產業,機器人與智能裝備制造、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生物醫藥與健康、新材料與新能源四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生產性服務業、未來產業共同組成的“1+4+1+X”現代化產業體系。

  兩個體系相互支撐,形成了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鬆山湖模式”,讓創新技術加速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助力創新企業跨越“死亡谷”、攀登新高峰。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過去一年,鬆山湖科學城GDP實現兩位數增長,刷新全國榜單排名:全國高新區綜合排名中首次躋身20強﹔科技城百強榜中列全國第十七位……

  錨定創新永不鬆懈,今年3月,東莞數字集團在鬆山湖建立東莞市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這是全國首個面向制造領域的城市級大模型中心。從鬆山湖出發,人工智能將全面賦能東莞制造高質量發展。

  【鏈接·高質量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的發展】

  創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進步的不竭動力。“神舟”飛天、“嫦娥”探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新時代以來,我國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2024年,我國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升至第十一位,是10年來創新力提升最快的經濟體之一。以科技創新為支撐,我國經濟活力涌動,展現出強大動能和廣闊前景。

  從年初DeepSeek在全球人工智能領域脫穎而出,到蛇年春晚舞台上宇樹機器人大秀舞姿,今天,新質生產力正深刻改變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以創新引領中國經濟的光明未來。

  從閩寧鎮看山海協作

  “一杯八寶茶,滿滿‘山海情’。每種原料都來自閩寧協作的產業基地,既綠色又健康。”寧夏回族自治區永寧縣閩寧鎮的電商直播間裡,福建援寧干部李輝欽開播了。

  2024年8月,一架從廈門出發的航班飛抵銀川。“到家了!”這是李輝欽第二次參與援寧挂職工作。

  二次“回鄉”挂職,李輝欽信心滿滿。他組建專業直播團隊,將鏡頭對准企業家等群體,用真實故事傳遞閩寧鎮的奮斗精神。

  同為福建援寧干部的閩寧鎮黨委副書記陳向輝深有感觸。在閩寧兩地政府共同支持下,閩寧產業園2023年開工建設,2024年4月,16棟廠房便拔地而起。“我們還成立招商小分隊,赴北京、上海、福建、廣東等地招商。”陳向輝說。

  閩寧兩地的人才交流並非單向輸出而是雙向奔赴,不少寧夏當地的優秀干部人才也赴福建挂職“取經”。

  “我們把廈門市的食品公司引到永寧縣,把寧夏的枸杞、葡萄酒介紹到廈門。”寧夏干部楊文智2021年前往福建,挂職廈門市湖裡區商務局副局長,這段時光給楊文智留下了深刻印象。“現在隻要有機會,我就請福建的企業到寧夏考察,促成雙方合作。”楊文智說。

  這種“雙向奔赴”,正是閩寧協作從“單向輸血”轉向“造血共贏”的縮影。閩寧鎮園藝村的“光伏+養殖”產業基地裡,東部省份援建的光伏板讓養殖戶降本增收﹔閩寧鎮原隆村的禾美電商幫扶車間中,借鑒福建的“以工代訓、訂單培訓”模式,直播間日訂單量超過2000件。

  從1997年“干沙灘”上建起的移民村,到如今成為擁有6.6萬人的“金沙灘”,閩寧協作培育出文旅融合、電商賦能、產業聯動的“閩寧模式”。福建的“愛拼敢贏”與寧夏的“堅韌奮進”碰撞出創新火花,東西部人才、技術、市場要素深度交融。

  深化“山海情”文旅品牌、共建產業園區、聚焦招商引資、推動電商平台與實體產業結合……今天,從產業幫扶到制度創新,從資源整合到文化共融,協調發展的路徑愈發清晰。

  【鏈接·高質量發展,是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的發展】

  統籌推進區域城鄉協調發展,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隨著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扎實推進,2024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67%,比上年末提高0.84個百分點,教育、醫療、養老等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升,鄉村全面振興不斷取得新進展。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區域重大戰略穩步實施,不斷激活發展新動能。

  從新安江看發展底色

  4月的新安江,江水如鏡,沿岸油菜花迎風綻放,與白牆黛瓦的徽派村落相映成趣。

  一大早,安徽省黃山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副主任、高級工程師王興華登上快艇,前往皖浙交界處的新安江街口斷面,與浙江省杭州市派出的監測人員會合。

  行至監測點,雙方用深水取樣器沉入指定水深區域採集水樣,混勻、靜置、過篩后,再將水樣均分,帶回各自實驗室分析。“這樣的兩省聯合監測,每月定期開展兩次。截至目前,新安江街口斷面水質全部達標。”王興華說。

  發源於黃山市休寧縣六股尖,新安江一路蜿蜒向東,奔流300多公裡,經過浙江省淳安縣千島湖,最終匯入錢塘江,是長三角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

  從源頭控制污染,走互利共贏之路。2012年,皖浙兩省在新安江啟動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試點,按照“誰受益誰補償、誰保護誰受償”原則,建立補償標准體系。年度水質達標,浙江向安徽撥付補償資金,反之安徽向浙江撥付。

  歷經3輪試點,新安江流域總體水質穩定向好。2023年,“新安江模式”進入“4.0階段”,向更廣范圍、更深內涵、更豐富的形式拓展。

  2023年,補償資金總盤增至10億元,並從2024年開始,在10億元基礎上參照兩省年度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建立逐年增長機制。新安江—千島湖生態環境共同保護合作區范圍擴大至安徽省黃山市、宣城市全域和浙江省杭州市全域。

  “讓下游地區主動幫助上游地區謀劃綠色發展之路,讓上游地區擺脫單純依靠資金補償的局面,真正體現了激勵與約束並重,實現生態保護者與受益者互利共贏,高水平保護與高質量發展互促共進。”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生態補償處處長王家勝說。

  從“試點”到“樣板”,從資金補償到產業協作,從協同治理到共同發展,皖浙兩省不斷創新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努力實現從“一水共護”邁向“一域共富”。

  【鏈接·高質量發展,是綠色成為普遍形態的發展】

  天藍地綠水清,美麗中國畫卷徐徐鋪展。2024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濃度為29.3微克/立方米,連續5年穩定達標﹔我國是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和人工造林面積最大的國家﹔全國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達到90.4%,首次超過90%。

  產業“含綠量”提升發展“含金量”。經初步測算,扣除原料用能和非化石能源消費量后,2024年全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上年下降3.8%。我國已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產業鏈,截至2024年底,我國並網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規模首超14億千瓦,不斷擦亮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

  從中歐班列看開放“密碼”

  3月21日上午,隨著滿載電子產品、機械配件、化工產品等貨物的X8489次中歐班列從西安國際港站緩緩駛出,中歐班列(西安)2025年開行量超過1000列,較去年提前8天。

  千年前,絡繹不絕的駝鈴商隊串起古絲綢之路盛景﹔如今,呼嘯穿梭的中歐班列鋪展合作共贏的時代圖景。

  德國的汽車、波蘭的蘋果、荷蘭的奶酪、哈薩克斯坦的面粉……越來越多的中歐班列沿線國家共享中國市場紅利。

  荷蘭物流企業新絲綢之路物流公司醫療保健運輸銷售主管杰夫·莫萊納爾斯說,中歐班列能同時滿足企業開拓歐洲和亞洲市場的需求,為荷蘭醫藥企業帶來發展新機遇。

  中歐班列讓更多家電、新能源汽車等“中國制造”以更快速度、更優價格到達中亞、歐洲。

  陝西康佳智能家電有限公司總經理陳釗介紹,中歐班列(西安)的運輸時間隻需15天左右,比海陸聯運節省了近一個月時間。

  中歐班列彰顯開放魅力。

  在國內,依托中歐班列,西安、成都、鄭州等內陸城市成為對外開放的新高地。

  “雖然不沿邊,不靠海,但是在這裡能看到全世界。”西安國際港站值班站長李沛說,目前,西安國際港站穩定開行國際干線18條、“+西歐”集結線路26條,國內20多個省份的貨物在西安集散。

  在境外,中歐班列催生了許多新的物流、工業、商貿中心和產業園區。波蘭馬拉舍維奇口岸站,因中歐班列的開行,業務量成倍增長,極大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中歐班列目前累計開行超10.5萬列(含回程)。在境內,93條時速120公裡圖定中歐班列運行線聯通125個城市,在境外,通達歐洲25個國家227個城市、亞洲11個國家超100個城市。

  跨越山海,追風趕月。中歐班列一路前行,不斷跑出對外開放“加速度”。

  【鏈接·高質量發展,是開放成為必由之路的發展】

  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負面清單“做減法”:外資准入負面清單歷經8次縮減,不斷放寬准入,從最早190項縮減到現在的全國版29項和自貿試驗區版27項﹔去年11月新版全國外資准入負面清單正式施行,制造業領域限制性措施“清零”。營商環境做“加法”:前不久,《2025年穩外資行動方案》出台,明確擴大電信、醫療等領域開放試點,優化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示范,鼓勵外資在華開展股權投資。

  相信中國就是相信明天,投資中國就是投資未來。在全球保護主義日益加劇的背景下,中國始終以開放姿態為全球經濟注入穩定性。

  從花牛蘋果看發展初心

  春耕時節,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花牛鎮南山花牛蘋果基地,果農忙著修剪枝條、施肥澆水,二十裡鋪村果農武正全信心滿滿,“管護好果樹,爭取多結果,盼著今年再獲豐收。”

  紅蘋果映紅了老鄉的日子。武正全算起賬,“置辦防霜機,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蘋果畝產7000斤,優質果率達90%以上,好果子賣上了好價錢。”武正全成立的蘋果合作社,帶動170多戶農戶增收致富。

  麥積區土壤肥沃,晝夜溫差大,種出的蘋果色、味、形俱佳,如何把氣候優勢和區位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靠技術種果樹,農民挑上“金扁擔”。武正全介紹,自家果園果樹的高低和疏密都嚴格控制,為每棵果樹留足生長空間。

  完善基礎設施,為豐收增添底氣。“過去,山上不通車、不通水,難種也難收。”二十裡鋪村村民董桂紅說。前些年,麥積區整合項目資金1.7億元,建成南山花牛蘋果基地15萬畝,配套建設產業路360公裡、提灌工程6處。董桂紅在基地當起了產業工人,一年能賺3萬多元。

  多措並舉,蘋果產業茁壯成長。麥積區支持農戶和新型經營主體不斷優化蘋果種植結構,實現蘋果“早、中、晚”“紅、黃、綠”合理搭配﹔開發蘋果脆片、蘋果花茶等精深加工產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65%,真正做到靠品種取勝、靠品質爭先、靠品牌出彩。

  蘋果產業如何帶動更多農民增收?麥積區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當地積極探索,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協會+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通過吸納務工、入股分紅、銷售果品等多種方式,建立起緊密的聯農帶農機制,實現了農民穩定增收。去年麥積區銷售花牛蘋果64萬噸、實現產值25.6億元,“天水花牛蘋果”品牌價值達62.77億元。

  【鏈接·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

  共享理念實質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的是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要求。各地區各部門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人民生活水平繼續提升,2024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19元,比上年增長6.6%﹔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為2.34,比上年縮小0.05。社會保障網織密織牢,2024年末全國基本養老保險覆蓋10.7億人,基本醫療保險覆蓋13.3億人﹔全國共有625萬人、3362萬人、439萬人分別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農村特困人員救助供養。

  路子對了,就要堅持走下去。在習近平經濟思想科學指引下,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中國的高質量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效、邁出新步伐。

  (人民日報記者吳秋余、賀林平、鄧劍洋、秦瑞杰、董絲雨、李俊杰、李心萍、葛孟超、王錦濤、王浩、喻思南)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07日 01 版)

(責編:葉賓得、康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