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強化校園招聘和就業市場服務,提供有溫度的幫扶舉措——

助力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校園觀察@大學生)

人民日報記者 黃超
2025年04月20日09:0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天津醫科大學春招現場,同學們在了解就業信息。
劉東岳攝

浙江寧波海曙青年人才驛站提供的房間。
共青團寧波海曙區委供圖

數據來源:教育部

  “簡歷篩選有啥標准”“往年報錄比例如何”……中國人民大學,春季學期首場招聘宣講會上,同學們早早來到教室。一問一答,現場活躍起來﹔

  杭州西站,人來人往,余杭區新春綜合類人才交流大會辦進高鐵站。“下車遞簡歷”“求職不出站”,交通樞紐變身人才樞紐,30多所高校、200多家企業單位參與﹔

  晒簡歷“求指導”、分享“上岸”筆記、“面經”互助群……打開大學生常用的一款生活類社交APP,“2025春招”話題瀏覽量達數百萬次。

  今年,應屆高校畢業生達1222萬人,連續3年突破千萬,成為我國城鎮新增就業主體。求職招聘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關鍵環節,學校、企業、社會,怎樣為他們鋪路搭橋?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如何實現適配?記者走進春招一線。

  細化就業服務:

  學生求職過程中,如何指導簡歷、培訓面試方法?去外地應聘,人生地不熟,有方便落腳的地方嗎?

  夜深了,鄭州師范學院公共教室,燈仍然亮著。“已讀未回”,陳奕杭同學盯著電腦屏幕,網頁顯示一條簡歷投遞提示。

  “您好,我想應聘平面設計崗或者辦公文員崗。”今年開學以來,這句開場白被陳奕杭反復敲進求職信息,“面試過幾次,但都不太理想”。

  陳奕杭是該校特殊教育學院大四學生,美術學專業。

  “奕杭,聊聊?”第二天,輔導員陳晨手裡拎著兩杯奶茶找到他。自打陳奕杭開始求職,在教室、食堂偶遇已是常態。拿起簡歷,陳晨給出建議:

  “專業成績與能力藏得太深”“手語溝通能力是優勢,單獨列出來”“簡歷要像你的設計作品一樣,抓人眼球”……“調整狀態,我相信你!”一串串勾畫的最后,是一個大大的“加油”。接下來,師生倆開始了幾天的“特訓”……

  前不久,了解到一家畜牧科技公司有合適的崗位在招聘,陳晨第一時間聯系陳奕杭。“我馬上發簡歷,做好准備。”如今,陳奕杭已實習一段時間,干勁十足。

  從校園小空間走向社會大天地,求職路上的大學生總是在摸索中成長,關鍵時刻需要學校和社會扶上馬、送一程。

  一大早,浙江寧波海曙青年人才驛站,寧波大學2024屆畢業生劉延超起床洗漱。前不久,他通過線上平台預約了房間,無需房費、早餐費,拎包入住,“趁著今年春招,從外地來寧波幾家企業面試。”

  下午,劉延超去一家企業面試機械設計工程師崗位。回到驛站,他在共享空間轉了轉。辦公室、會議室,便於線上面試、商務辦公﹔公告欄既有企業招聘信息,也有脫口秀、City Walk(城市漫步)等主題活動,拉近人才與企業、與城市的距離。

  “我們設置了11個青年人才驛站,房間約600個。今年根據實際情況,最長可提供7+7天的免費臨時住宿服務。”共青團寧波海曙區委的工作人員介紹,有些驛站的房間預約量最近已達80%。

  一段時間以來,北京、深圳、寧波等地推出服務大學生等青年群體求職、實習期間的免費住宿政策。解決階段性、過渡性居住需求,是“搶人”之舉,更是惠民實招。

  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如何解決難題、紓解情緒,幫助學生積蓄前行的力量?

  精准推送就業崗位,引導學生轉變就業觀念,提升就業創業能力,河南省教育廳建立省級協調機制,匯集人社、民政、殘聯等多方力量,組織專項招聘,聯系400余家用人單位提供近1.8萬個工作崗位,引導家校定期溝通學生就業進展……

  在國家層面,中辦、國辦近日印發《關於加快構建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高質量就業服務體系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圍繞培養供給、就業指導、求職招聘、幫扶援助、監測評價、支持保障等方面提出六大體系。建設區域性、行業性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實施供需對接就業育人項目,為脫貧、低保、零就業等家庭及有殘疾、較長時間未就業的高校畢業生等提供服務和援助……一項項幫扶實招,如暖風護航畢業生前行。

  精准對接供需:

  行業轉型升級,用人需求變化,怎麼讓學生找到合適的工作?如果企業釋放的崗位,與學生能力和興趣不夠匹配,如何解決?

  “您好!我想應聘材料研究員。”上海交通大學今年首場大型春招現場,材料學院2025屆碩士畢業生馮姝慧來到上海電氣集團展位前,刷一刷就業“碼”,很快完成預約應聘流程。

  “我們特別關注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的反饋,打造智慧就業綜合服務平台,集信息展示、業務辦理、數據收集及管理決策功能於一體。”上海交大就業中心主任陳哲介紹,目前已整合學生端、院系端、就業中心端、用人單位端,精准開展50余類就業服務。

  傳統行業轉型升級,用人需求隨之變化。以上海電氣集團為例,近年來啟動工業燃機、工業母機、人形機器人等重點產業規劃,加快風光儲氫等新能源全產業鏈發展。新的布局和規劃,帶來新的招聘需求。

  “今年,在熱能、機械、電氣等傳統專業的基礎上,擴大了對電化學、化工、新材料、電力電子、泛半導體等專業的崗位招聘。”上海電氣集團人力資源部主管應旭棟指著崗位海報說,我們更加需要復合型人才,比如具備能源+信息技術、機械+材料等交叉學科知識的學生,更加重視他們在智能制造、綜合能源服務等新場景的跨界實戰潛力。

  “學校給我推送了上海電氣集團的材料研究員崗位,要求掌握數字化設計工具、熟悉制造工藝等技能,非常符合我的專業方向。”如今,馮姝慧已畢業入職。

  “我們把春招時間提前,主要是希望給用人單位和畢業生創造更早接觸的條件。”陳哲表示,長期以來,學校開展訪企拓崗工作,依托設在各地的研究院、科研合作單位等平台,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職業教育,是觀察人才培養與經濟發展相適配的一個側面。面對人才供需變化,學校要想在前頭,趕在前頭。

  地處長三角腹地的江蘇無錫市,近年來優化升級產業結構,聚焦物聯網、集成電路等前沿產業,發展高端裝備、汽車及零部件等優勢產業集群。

  為此,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建立與地方經濟發展關聯的就業服務機制,上線就業信息精准推送系統,智能匹配學生就業意向,實現招聘信息與畢業生個人情況等數據融合對接。

  “截至目前,2025屆畢業生落實就業意向的,集中在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物聯網等行業。”無錫職院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們每年有半數畢業生留錫工作,留在江蘇的超過80%。近年來,55%以上的畢業生在高端制造、集成電路、新材料等行業企業找到工作。當地制造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是吸納學生就業的主要領域。

  中國教科院教育戰略與宏觀政策研究所所長吳霓認為,就業形勢與經濟發展、產業轉型、人才供給等有著內在關聯,“推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深度融合,開拓實實在在的發展空間,讓年輕人更有奔頭。”

  適應AI面試:

  遇上面試新方式,學生去哪找“陪練”?AI產業蓬勃發展,求職選擇會不會更多元?

  “你好同學,請自我介紹。”中國人民大學學生就業創業指導中心,兩排面試艙都已約滿。其中一間,有學生正進行AI面試,打開電腦攝像頭,屏幕上的數字人說著標准的“機器人普通話”。

  當前,不少企業特別是IT、金融、制造業等企業,把“一面”交給了AI面試。“我參加的AI面試,佔到1/4。”統計學院2025屆碩士畢業生林茹曦說,第一次遇到AI面試有點措手不及,“面對鏡頭,腦袋一片空白,表達也不夠流暢。”

  “AI可以幫助企業提高效率,讓更多學生有面試機會。”一位招聘平台的算法工程師介紹,招聘方能看到系統生成的面試報告、綜合評分,還能回放面試過程,查看反應能力等,“不受時間和地點限制,應聘者也能自主快速面試。”

  學校在就業指導中,怎樣幫助學生用AI“打敗”AI?

  “我們開發了智慧職業發展中心平台,推出免費的AI面試模擬功能,每輪模擬6道題,可以回看答題思路。”中國人民大學招生就業處處長丁莉婷介紹,平台設置了20多種訓練場景,如教師、產品經理、數據分析師等面試模擬情境。

  76分,這是林茹曦第一次在平台模擬面試的評估結果。結合平台給出的建議:使用邏輯關聯詞,結合面試技巧重構答案,突出實操和適應能力……林茹曦在一次次針對性訓練中,練到91分,系統評價穩步上升。

  如何看待AI面試新方式?

  一些學生點贊:“評判標准量化、受人為因素干擾小”“緩解了與真人面試官對視的緊張感”。也有部分學生疑惑:“AI評分能全面反映個人能力嗎?”“系統真的能識別創造力嗎?”林茹曦有著自己的思考:AI只是“陪練”,別讓技術定義自己的價值。

  與此同時,今年春招,一些企業開啟AI技術人才“爭奪戰”,數字前端工程師、大模型算法、芯片設計等崗位較受歡迎。智聯招聘發布的行業報告稱,今年春招首周,人工智能行業求職人數同比增33.4%,位居行業第一。

  “今年春招現場,企業宣傳展板上,新增了很多像AI產品經理這樣的崗位。AI與醫療、金融、零售領域結合,帶來AI醫療分析師、金融科技專家等新職業。”聊城大學學生職業發展中心相關負責人說,這兩年都有畢業生選擇創業,開辦跟AI行業相關的公司。

  在青島,當地人社部門組織企業赴西安交通大學等高校,舉辦人工智能、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專場。“希望能招到優秀的AI研發人才,為企業發展注入活力和創造力。”青島一家智能科技公司人事部門負責人說。

  採訪中記者發現,當前,AI技術向著更多應用場景延伸,多地積極布局AI項目落地,招商、引才同步推進,對於高層次、具備綜合能力的AI人才有著較大需求,為有志於投身這場科技和產業變革的畢業生帶來多元機會。

  優化培養供給:

  新業態新職業對人才提出新需求,學校在招生、培養階段可以做些什麼?

  新興產業蓬勃發展,急需新鮮血液注入。春招一線,不少大學生展現出勇於探索的心態。受訪學生憑借豐富的知識儲備和創造力,找到契合自身的崗位。

  與此同時,新業態、新職業,也提出更高要求。如何幫助學生更好適應新需求?

  《意見》把“優化培養供給體系”放在構建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高質量就業服務體系的首位。

  不少學校早謀劃、早發力,推動就業工作與招生、培養形成聯動機制。“在服務國家戰略、市場所需的培養人才方面,高校應探索長效機制。”吳霓建議,構建“招生—培養—就業—校友”全鏈條人才培養模式,形成“用人需求—精准選才—增值培養—終身成長”的閉環體系。

  “辦學質量要過硬。”北京大學教育經濟研究所所長岳昌君表示,提高在校期間人才培養質量,從源頭上解決問題。

  為高校畢業生就業提供多元選擇,在個人職業理想與市場機遇之間尋找平衡,是重要任務,也是系統工作。

  “我做學生工作10多年,就業心態准備不足的情況一直存在。”無錫職院輔導員王麗梅說,職業生涯規劃很重要,要進一步組織學生到合作單位走訪、實訓,幫助他們充分接觸真實工作場景,了解就業市場趨勢,明確就業方向。

  中國人民大學智慧職業發展中心平台可以分析學生求職意向,推送個性化實習、就業信息﹔無錫職院推出生涯GPS小程序,引導大一學生參加能力傾向、興趣性格等測試,生成職業畫像和職業生涯規劃數據庫……受訪學校探索提高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適配度,為學生搭高就業起點。

  這幾天,熱心的陳奕杭正幫忙給其他同學出謀劃策,“遇到困難了沒關系,總結經驗,會越來越好”“簡歷上別隻寫熟練使用PS,還要寫清設計的作品取得了什麼效果”……

  “希望再開設一些就業技能培訓課,多去企業真刀真槍練本領。”陳奕杭曾在學校就業幫扶日志寫下期盼。陳晨則補充道:“打通校企合作堵點,讓更多用人單位看見學生的能力……”

  “這是一個有能力會被需要的時代,沒有哪個大學生不渴望人生出彩。”有受訪學生表示,就業的答卷人終究是自己,求職的過程也需要校准自我、努力拼搏。但就業不只是找份工作,如果多一些路徑、橋梁,為大學生打開夢想之門,年輕人的信心也會更足。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20日 06 版)

(責編:艾宇韜、康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