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從放牛娃“摘星星”說起(教育時評)

丁雅誦
2025年04月20日09:0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6歲時躺在山坡放牛“牧星”,在36歲時真的去天上“摘星星”了,他就是我國首位執行載人飛行任務的載荷專家、航天員桂海潮。從雲南保山施甸縣姚關鎮的小山村一路走來,桂海潮用努力與拼搏,追逐夢想、實現夢想。大山的溝壑,可以用知識和奮斗來跨越。

  有時會聽到這樣的觀點:過去我們的祖輩父輩,大多出身農村,他們通過讀書考學來到城市,而現在,“寒門出貴子”好像難上加難了。事實當真如此嗎?

  先看“絕對數”——

  20世紀80年代,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不到4%,而這個數字到2023年已達到60.2%。如今,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高等院校招生規模不斷增長,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越來越高,農村學子繼續深造的機會其實是更多的。

  不僅如此,支持農村孩子上重點高校的政策也愈發完善。重點高校面向農村和脫貧地區專項計劃持續實施,農村學生考入重點高校人數不斷增加,10多年來累計錄取120余萬人。

  再看“相對數”——

  恢復高考初期,農村人口佔全國人口的八成左右,而到2023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達66.16%。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城鄉人口的結構變化,對高等教育生源構成有很大影響。從這個角度看,農村生源學生比例下降,也是符合實際情況的。

  走出來的農村孩子,如何走得更好?問題的背后,其實是社會對進一步縮小城鄉教育差距的期待,對鄉村全面振興包括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的牽挂。

  的確,在人生成長路上,農村孩子會面臨一些障礙。如何打破這些障礙?答案就是,努力為他們提供一個公平接受教育、公平參與競爭的舞台,努力提供全方位的支撐體系,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學習和生活中的新變化、新挑戰。

  這些年,保障教育公平、彌合城鄉差距在行動,成效有目共睹:

  “十四五”教育強國推進工程中央預算內投資超93%分配給中西部地區﹔所有學段、所有學校、所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全覆蓋的學生資助體系已經建立﹔250余萬名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當地參加高考……

  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的目標,就明確提出要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義務教育學校標准化建設,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補齊短板、抬高底部、抓住關鍵、數字賦能……努力讓每個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正在成為現實。

  當然,隨著社會的發展、觀念的進步,怎樣看待“成長、成才、成功”也在發生變化。

  80后“白發校長”張鵬程回到家鄉,用愛心澆灌每一株幼苗﹔“新農人”魏巧返鄉創業,成為數字化大田種植的行家裡手﹔浙江安吉余村村打造專屬創業空間,讓青年與鄉村雙向奔赴……可以想見,當一個個美麗鄉村長出一棵棵“梧桐樹”,引得“鳳凰來”便會成為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鄉村全面振興的生動注腳。

  動畫電影《哪吒》裡有一句話,“我命由我不由天”。愛拼才會贏,相信奮斗,相信堅持,每個人都能成就出彩人生。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20日 06 版)

(責編:艾宇韜、康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