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現場的聲音

![]() |
盤龍城遺址楊家灣墓地出土的金片綠鬆石鑲嵌飾。 |
4月24日,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公布,專家評委們對入選項目進行了深刻而生動的點評,便於公眾更好地了解各遺址的重要價值和意義。本版擇其精要,與讀者分享。
——編者
9000年前的飯稻羮魚
浙江仙居下湯遺址是中國最早的農業聚落。過去4個年度2000多平方米的發掘,揭示了距今9000年前后上山文化中晚期的中心台地、外圍人工土台、三重環壕的聚落結構及其動態發展過程。遺址發掘面積並不大,卻發現了幾乎所有遺跡要素——房址、器物坑、灰坑、墓葬、食物加工廠、紅燒土廣場、溝渠、道路等,全景式呈現了早期農業社會的聚落形態和結構,為我們研究南方地區早期稻作農業提供了重要的標本。
今年有很多大遺址都是長期發掘的遺址,比如甘肅臨洮寺窪遺址,1924年初次發掘,上世紀40年代夏鼐先生做了第二次發掘,到現在已經101年了。本輪發掘也延續了多年。遺址發掘出一處馬家窯文化的大型聚落,發現了三重長方形布局的圍溝、近百座房址、大量的灰坑窖穴。這是首次發現史前遺址的三重長方形布局圍壕,首次發現馬家窯文化大規模的制陶區,首次確認馬家窯文化高等級的中心性聚落,為我們展現了4800年前后黃河上游文明起源和早期發展的新高度。
——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 陳星燦
中原青銅技術經由這裡傳向三星堆?
學界公認湖北黃陂盤龍城遺址是中原商王朝控制長江中游地區的一個重要據點,是冶金技術、禮制向長江流域擴展的一個重要依托。我們原來認為,在商前期盤龍城遺址就衰落了,現在看來,在商代中期它仍然是一個重要的城址,可以看到600多米長的石牆、高等級的墓葬等。中原制造青銅器的技術,很可能是經由這兒傳向了三星堆。
盤龍城遺址的考古發掘與遺址展示、考古公園建設緊密結合,形成聯動,還面向國際舉辦了考古夏令營,在遺址的保護、利用、展示、傳播方面都是一個非常好的樣板。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王巍
江淮遺珍 楚風絕唱
安徽淮南武王墩一號墓可謂“江淮遺珍 楚風絕唱”,為研究楚文化的政治格局、禮制變遷與藝術成就,樹立了考古標杆。武王墩是戰國楚系墓葬中獨立陵園制的典范,陵園面積有150萬平方米,車馬坑長148米。陵園裡陪葬墓、祭祀坑星羅棋布,主墓封土高達14米,墓坑深約20米,這些都展現了楚國工匠卓越的工程智慧,展現了楚文化、楚文明的高度發達。
“亞”字形的九室多重棺槨為國內首見。以九鼎八簋為核心的銅器群、鐘磬鼓瑟的樂器體系,刷新了對戰國禮樂文明的認知。木器紋飾華美,龍鳳案、耳杯等器物,融合了中原和楚地的風格,印証了楚文化對秦漢藝術的深遠影響。出土280件木俑列陣,儀仗與樂舞分工清晰,體現了楚國從“人殉”向“俑殉”的文明躍進,為后世兵馬俑制度提供了直接的淵源。
——北京聯合大學校長 雷興山
佛教中國化,從這裡開始
新疆喀什的莫爾寺遺址已經發掘了6年。我們都知道佛教文化、佛教藝術是從印度起源,經過中亞,由西域傳播到中原。新疆在這一鏈條的前端。過去我們比較熟悉的是石窟寺,從克孜爾到敦煌、麥積山、雲岡、龍門等,但地面佛寺遺址保存情況不太好。莫爾寺揭示了一個延續較長時段的地面佛教寺院建筑及其布局,通過布局可以看到它的結構和功能。
莫爾寺建立於佛教初傳階段,即公元1世紀左右,1—3世紀是遺址的第一期,此時平面布局是典型的印度中亞地區以佛塔為中心的“塔院式”結構。第二期為公元4世紀以后,從魏晉至唐代這個階段,一方面保留了原有的塔院,同時中國內地的長廊式佛寺布局已經在這個地區出現了。莫爾寺遺址為我國早期佛寺起源、佛教中國化的過程,提供了非常鮮活的材料。
——四川大學教授 霍巍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29日 20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