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江封面④︱浙江玉環:一座海島的崛起方程式

攤開浙江地圖,玉環市陸域面積隻有378平方公裡,是浙江陸域面積最小的縣(市)之一,卻一年創造出1896億元的工業總產值。
從一個面積小、交通不便、要啥沒啥的資源貧乏地,到如今四通八達、發展動能澎湃的制造業強市,玉環是怎麼做到的?
在玉環撤縣設市八周年之際,人民網記者走進這座海島城市,一探究竟。
近年來,玉環傳統制造業向智能化大步邁進。玉環市委宣傳部供圖
通
巨大的吊臂在空中揮舞,精准地吊運著各類建材。走進玉環高鐵站施工現場,是一片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目前,高鐵站已經封頂,10月底內部裝修將全部完工,年底有望竣工。
這意味著,玉環即將邁入高鐵時代。屆時,玉環對外的時空距離將大大縮短。“以前想都不敢想,出行能這麼方便。”玉環居民狄德清感慨道。
撤壩建橋架起連島快速路。玉環市交通運輸局供圖
將時間倒撥40余年,玉環還是一座孤島,與大陸隔著狹窄的漩門灣海峽。“漩門灣,鬼門關,眼望漩渦淚斑斑。”當地的這句民謠曾是出行難的真實寫照。
改寫命運的“兩次改圖”的故事,至今仍被玉環人津津樂道:1977年,玉環兒女改造大自然,填海建成漩門灣大壩,讓“孤島”不孤﹔2017年,玉環再次改畫地圖,啟動撤壩建橋工程,在海峽上開工建設漩門灣大橋。
對於海島來說,交通是發展的最大制約因素之一。漩門大壩、漩門灣大橋、清灣跨海大橋……猶如一把把金鑰匙,打開玉環發展的新天地。
如今,玉環到溫州1小時、到寧波2小時,縱橫交錯的交通網不僅將昔日“孤島”編織進“長三角三小時經濟圈”,更將產業鏈、人才鏈、創新鏈緊密串聯。從漩門大壩的驚世一錘到高鐵時代的鏗鏘脈搏,玉環人用四十余年光陰將天塹鋪成通途,讓孤島化作樞紐。
俯瞰這座濱海小城,跨海大橋如銀鏈綴珠,沿海高速似蛟龍出海,港口巨輪劈波斬浪……鋼筋水泥的每一寸肌理,都澆筑著向海圖強的雄心。
闖
路通了,可是小島資源匱乏,怎麼辦?這道關乎發展的難題又擺在玉環面前。
玉環可耕種的地少,僅靠種地,很難有發展。經過反復調研,玉環最終確立了制造業強市的戰略,幾十年來,咬定目標不放鬆,一任接著一任干。
“我從二十幾歲開始干汽車安全帶零配件,再過幾年都要退休嘍。”浙江興島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董服德是地地道道的玉環人,也是玉環制造強市的經歷者與見証者。
30多年前,當公安部出台駕駛和乘坐小型客車必須使用安全帶的通知后,董服德看到了商機。“當年全國還沒有專業生產汽車安全帶的企業,怎麼能參與進去,我可是跑了不少地方。”最后,董服德在江蘇找到一家企業,並成功承接了將近一半的螺母生產。
隻生產螺母可替代性強,行業“價格戰”競爭激烈。2018年,董服德決定對公司產品進行轉型升級,讓產品更具競爭力。
轉型升級的背后,是幾年的效益低谷。“我們原來年產值過億,2018年直接跌了一半,隻有5000萬元。”迎面砸來的大跌,沒有讓董服德退縮,“我相信,隻要轉型成功,未來肯定大有前景。”
隨著定距圈、支架等多品類創新產品層出不窮,董服德成功在汽車安全帶配件產業站穩腳跟。2024年,公司產值近2億元,今年產值預計可達2.3億元。
董服德表示,現在企業每年研發新品超百種。受訪者供圖
董服德的成功只是玉環人創業的一個縮影。改革開放初期,家庭作坊式的汽摩配、閥門生產點燃星星之火。90年代,政府引導企業走“專精特新”道路,形成汽車零部件、水暖閥門等八大產業集群。
一組對比數據,可直觀感受玉環的發展能級:1949年,玉環的二產年產值僅7萬元﹔2024年,玉環工業企業達1.3萬余家,總產值1896億元。
玉環市委書記周陽曾表示:玉環的工業化歷程,不僅是技術和規模的飛躍,更是“闖海精神”與時代共振的縮影。
“闖海精神”是什麼?是融入玉環人血脈的開拓基因,是海島先民搏擊風浪的生存智慧在工業文明的延續。當祖輩搖著舢板與潮汛博弈時,或許就注定了這片土地的企業家敢於選擇洶涌的航道——他們像駕馭漁船般把控著方向盤,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無中生有”,在沒有任何資源優勢的情況下,走出玉環特色制造之路。
改
隨著工業化進程不斷推進,玉環也迎來了“成長煩惱”——土地資源緊張日益凸顯。
“玉環陸域面積小,可謂寸土寸金,要想再發展,不能走傳統的老路子了。”玉環市經信局負責人介紹,玉環以“畝均論英雄”改革為抓手,通過精准施策、空間重塑、服務變革等手段,推動企業向“高精尖”轉型,走出了一條以“畝產效益”為核心的產業升級之路。
在玉環市沙門鎮濱港工業城,台州芮迪閥門股份有限公司一樓研發中心內,研發人員正研發一款歐洲客戶定制的供暖設備——節能減排閥門。
“以前我們是做代加工,利潤低。現在走品牌路,不僅利潤高,更是贏得了客戶信任,願意把更多新產品交給我們研發。”該公司總經理辦公室主任陳金土告訴記者,10多年來,通過不斷投入研發經費做大做強品牌,現該企業已被評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吃上“品牌飯”,企業發展得如何?2016年,公司佔地10畝,產值7000萬元,畝均產值700萬元﹔2024年,公司佔地25畝,產值3.3億元,畝均產值1320萬元。9年間,畝均產值增長89%,品牌價值的提升為企業帶來了更高的利潤空間。
通過騰退一批、整治一批,倒逼企業轉型升級,有效解決土地資源利用低效化的問題﹔通過積極探索“工業上樓”,實現土地集約和產業集聚……近年來,面對“寸土寸金”的現實,玉環堅持節約集約用地來“騰空間”,按照“效益優先、集約節約、依法依規、分類處置”的原則,以“畝均論英雄”改革為導向,加快推進低效用地盤活提升。
改革紅利催生“葡萄串效應”。2024年以來,玉環完成工業用地供應、低效用地提升、土地綜合整治各1000畝以上﹔完成扶持保障類10宗共415畝工業用地,平均畝均稅收50萬元,固定資產投資強度400萬元/畝。2024年,玉環“畝均論英雄”改革案例成為全國15個改革標杆之一。
隨著企業對創新的不懈追求,玉環企業“品牌路”越走越寬。人民網記者 張麗瑋攝
“為了保障企業拿地后順利開工,中心為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一站式’綜合服務。”玉環市行政服務中心黨委委員、副主任盛章華介紹,玉環為企服務專設項目服務板塊,幫助企業辦理規劃、用地、施工等審批手續,“全程陪跑”直至項目落地。
“企業茁壯成長,政府全力保障,我們玉環發展肯定會越來越好。”盛章華信心滿滿。
系列報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