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會以黨的旗幟凝聚工人力量
走進工運舊址 觸摸百年脈搏(文化中國行)

![]() |
陝西省咸陽市渭城區工會驛站。截至2024年底,全國已建成工會驛站18.61萬個,覆蓋服務職工群眾1.93億人次、日服務230.97萬人次,全年累計服務職工群眾約8億人次。倪樹斌攝 |
![]() |
華南農業大學師生參觀省港罷工委員會舊址。省港大罷工紀念館供圖 |
![]() |
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紀念館。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供圖 |
![]() |
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舊址陳列館。袁夢攝 |
![]() |
滬西工人半日學校史料陳列館大教室復原后場景。上海市普陀區文化和旅游局供圖 |
編者按:今年是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100周年。1925年5月1日,第二次全國勞動大會宣告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10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我國工運事業走過了波瀾壯闊的奮斗歷程。今天,我們走進紅色工運紀念場館,重溫崢嶸歲月,傾聽歷史回響。
中華全國總工會走過百年光輝歷程
人民日報記者 易舒冉
4月22日,中華全國總工會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了中國工會百年來取得的主要成就和經驗啟示。
1925年5月1日,第二次全國勞動大會宣告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100年來,中國工會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圍繞黨在各個歷史時期的中心任務,與黨同心、跟黨奮斗,組織動員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團結拼搏、建功立業,為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貢獻智慧和力量,走過了光輝的歷史進程。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工會以先進思想啟發工人階級覺悟,以黨的旗幟凝聚工人力量,掀起轟轟烈烈的工運高潮,團結動員工人群眾積極投身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洪流。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工會加強職工政治、文化、技術教育,開展社會主義勞動競賽,改善工人生產生活條件,團結動員廣大職工為鞏固新生人民政權、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成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作貢獻。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工會團結引導廣大職工群眾正確對待改革中的利益關系調整,踴躍投身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為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工會牢牢把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主題和方向,組織動員廣大職工在各行各業、各個領域創新創造,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展現擔當作為。工會將基本職責拓展為“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竭誠服務職工群眾”,構建“普惠性+特殊性”維權服務工作體系,推動城市困難職工解困脫困與全國人民同步邁入全面小康,關心關愛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農民工等群體,叫響做實送溫暖、愛心互獻、工會驛站、12351工會服務職工熱線、“職工之家”APP等品牌,構建中國特色和諧勞動關系,有效提升職工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據悉,為慶祝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100周年,全總舉行系列活動:舉辦“永遠跟黨走 奮進新征程——中國工人運動歷史和發展成就展”,全面展現黨領導下的中國工人運動走過的光輝歷程、中國工人階級時代風採和中國工會工作的創新發展﹔舉辦“百年·百書·百位勞模心聲”書法大展﹔各地工會也將結合本地實際組織開展主題突出、特色鮮明的群眾性活動。
廣州——
中華全國總工會在這裡誕生
人民日報記者 李縱
廣州,這座千年商都,不僅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也是中國工人運動發源地之一。從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以下簡稱“一勞大”)的召開到中華全國總工會的誕生,從省港大罷工的一聲驚雷到紅色工運的薪火相傳,廣州的街巷裡鐫刻著工人階級覺醒與抗爭的壯麗篇章。
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的時代強音
廣州市海珠區濱江西路230號,一勞大舊址,是一座4層白色西式混凝土建筑。建筑頂端正中央是一顆巨大的紅色五角星,門匾上寫著“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舊址”幾個大字。1922年5月,中國共產黨以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名義發起的一勞大在此召開,來自全國12個城市的173名工會代表參會,發出了“全世界勞動者和被壓迫人民聯合起來”的時代強音。
“由於時間久遠以及記載不詳等原因,一勞大的位置在長達數十年的時間裡,一直都是待解之謎。”廣州市總工會黨組副書記、常務副主席張哲說,直到廣州第三次文物普查,廣東機器工會會所被文物普查小組發現。由文博專家、黨史專家、工運專家組成的專家小組,歷經3年考証,才在2006年廣州第四次文物普查中確認廣東機器工會會所禮堂就是一勞大舊址。
一勞大舊址確認后,這座歷經百年風雨的建筑被正式列為文物保護單位,並於2022年完成全面修繕並重新開放。
一勞大為何選擇廣州?
據記載,當時中共中央原計劃在上海召開一勞大,但考慮到當時廣州的工人數量較大,工會組織發展迅速,中共廣東支部活動活躍,加上孫中山在廣州建立革命政權、社會政治環境比較清明,最終,中共中央決定,一勞大在廣州舉行。
舊址展廳,珍貴文物訴說著當年的奮斗故事。
嚴密的組織體系,是黨的優勢所在、力量所在。1921年,廣州的共產黨早期組織組建廣州市理發業職業工會,《廣州市理發業職業工會會費簿》記錄了工會的運作細節,其內頁的截欠會費處分法條例體現了嚴密的組織性。
中國工會第一部正式章程
越秀南路一幢黃色的建筑格外顯眼,這裡是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1925年5月,第二次全國勞動大會在這裡召開,大會撤銷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正式宣告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確立了中華全國總工會對全國工會的統一領導。大會通過《中華全國總工會總章》,中國工會第一次有了正式章程。
此處原為惠州會館,1925年10月至1927年2月,中華全國總工會機關遷入此處辦公,成為大革命時期領導全國工人運動的中心,這裡也是全總機關第一個固定的辦公場所。1959年,舊址辟為紀念館,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21年,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對紀念館進行升級改造,通過新材料、新工藝、新形式、新技術,全面梳理展示中華全國總工會在廣州的歷史。”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陳列研究部負責人謝瀟瑾說。
“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展覽在策展過程中系統挖掘、整理了珍貴史料——中華全國總工會機關報《工人之路》,厘清中華全國總工會1925年至1927年在廣州的史實,挖掘有關組織機構、歷史事件、工運人物的細節,增強展覽的表現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宣傳教育部副主任段玉芳說。
走進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每步入一個展區,主題場景隨之變換,駐足觀看衣物、飯券、車票等文物展品的同時,可通過觸控聯動平台,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沉浸式體驗當時的革命環境,全面、立體感受廣州百年紅色工運歷史。
水上“紅色工運之旅”感悟初心
近年來,廣州市總工會以一勞大舊址為起點,聯動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省港罷工委員會舊址等史跡,打造全國首條水上“紅色工運之旅”航線。
“游客可乘‘紅色工運’主題客輪沿珠江而行,體驗當年一勞大代表乘渡輪奔赴會場的場景,感受百年歷史的脈動。”廣州市總工會副主席王向嶺說。此外,“紅色工運進基層”活動在企業、社區開展,通過老照片展、紀錄片放映等形式,讓工運故事“流動”起來,讓紅色工運文化輻射更廣。
廣州市總工會還發揮工運史研究專家團隊的作用,合作開展在廣州召開的3次全國勞動大會等專題研究,對廣州工運百年歷史進行全面梳理,同時聯合紅色資源陣地兄弟單位,開展或支持開展史料收集、工運史研究工作,在辦展、館藏文物借用等方面相互支持。
“廣州有著豐富的紅色工運史跡,紅色工運文化已融入這座城市的肌理。珠江潮涌,百年工運的熾熱初心,仍在南粵大地澎湃不息。未來,我們將繼續推動發掘和保護工運史跡,著力開展工運文物、史料征集、整理和研究工作,不斷豐富工運史研究的基礎,同時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活動,讓紅色基因和紅色血脈在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中賡續,在各級工會干部中傳承。”廣州市總工會研究室主任王新劍說。
上海——
工人運動從這裡走向全國
人民日報記者 黃曉慧
中國的百年工運史,凝結在上海的街巷弄堂裡。1921年,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點燃工人運動的星火,在共產黨人的領導下,波瀾壯闊的工人運動浪潮,從上海走向全國……這座城市孕育出工人階級的熱血與力量,如同一條隱秘而堅韌的軸線,寫入城市的肌理。穿越百年,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工人階級的覺醒與奮斗,薪火相傳。近日,記者走訪上海紅色工運舊址,循著歷史足跡,探尋工人運動留下的城市記憶。
起點: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舊址
由紫銅與黃銅鍛造而成的群像雕塑,將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舊址從高架橋下的成都北路,清晰地標刻出來——一幢青灰磚牆、由5個門洞組成的石庫門建筑靜立街角。1921年8月11日,中國共產黨誕生不到一個月,在這裡成立首個領導全國工人運動的總機關,拉開了中國工人階級有組織斗爭的序幕。
走進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舊址陳列館,入口地板上的一串腳印,展示了中國工人階級的歷史演進,從山野田間的赤腳板,到初入城市的土布鞋,再到紋路分明的洋皮鞋,提醒參觀者不忘來時路。
這是一條浸透血汗、掙斷鎖鏈的覺醒之路。展廳牆壁上懸挂的“民國時期上海為外國軍人拉車的黃包車夫”“1926年拉石碾路的中國苦力勞動者”等老照片,木刻的大小便牌等展品,真實還原當時工人勞動環境之惡劣,受壓迫之深。
“日華紗廠的童工大多僅10歲左右,每天要在車間連續站立操作12小時,工人必須要領到牌子才能上廁所。”靜安區文史館館長朱潤介紹。
壓迫愈深重,抗爭愈熾烈。中共一大決議裡明確“本黨的基本任務是成立產業工會”,錚錚誓言鐫刻在展廳牆壁,振聾發聵。出席中共一大的13名代表中,多人曾領導工人運動。從石庫門到天安門,作為中華全國總工會的前身,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凝練出在黨史領域具有典型性意義的“十個第一”,掀起了中國工人運動的第一個歷史高潮。
“勞動組合”,這個有些拗口的名稱,其實就是工會組織的意思。勞動組合原是日本的名詞,因為當時日本的工會很多,比較發達,這個名詞是譯來的。
名稱帶著舊時的印記,選址同樣反映當時的社會狀況。
當時的上海已形成五大工業區,成都北路位於五大工業區居中位置,是全上海繅絲廠分布最密集的地方,集聚著大量產業工人。這些都在展廳電子屏上“復活”了——該地門前設有有軌電車站,方便到達全市各大工業區,能最快最近走入工人中去,聽到最真實的聲音,指導發動市內各處工人運動。“書記部在租界邊上,一旦發生抓捕行動,共產黨人就能快速地轉移到相對安全的租界裡。”朱潤說,這個選址充分體現出“斗爭”的智慧。
播種:滬西工人半日學校
從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舊址陳列館出發,沿著蘇州河,向東北方向步行2公裡,遠遠就能看見一座倚望蘇州河的紅磚外牆小樓,這便是滬西工人半日學校史料陳列館。百年前,這裡既是工人的識字班,也是培養工人運動領袖的搖籃,這也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創辦的全國第一所工人學校。
1920年秋,共產黨人李啟漢租下小沙渡檳榔路錦繡裡62弄178—180號創辦工人學校,工人分早晚兩班上課,故稱“半日學校”。
“小沙渡地區駐扎著大量工廠,也成為廣大下層民眾的棲息地,‘半日學校’原建筑是兩層工房。”滬西工人半日學校史料陳列館負責人王雯指著一張老照片說,“半日學校”開辦初期,報名上學的工人不多,而且流動性很大。為了擴大影響,1920年底學校改名為上海工人游藝會。
很多工人不識字,為了吸引他們進來聽課,李啟漢置辦了留聲機放戲曲給工人們聽,組織工人們踢足球,在活動中傳播革命思想。漸漸地,這所學校為工人所熟知,1921年8月,上海工人游藝會改名為上海第一工人補習學校,吸引了200多人報名入學。1924年,學校發展為滬西工友俱樂部,項英、鄧中夏、李立三、楊開慧等都曾在此任教、演講。五卅慘案后,俱樂部組織工人罷工游行,高呼“打倒帝國主義”的口號響徹蘇州河畔。
2021年,普陀區在滬西工人半日學校原址建成史料陳列館,“重現”當年課堂場景:煤油燈下,長板凳上坐滿了工人,他們白天在附近的棉紗廠做工,晚上來學寫自己的名字,聆聽《共產黨宣言》的通俗解讀,李啟漢在黑板上重重地寫下“工”字和“人”字:“‘工’字下面加個‘人’,就是‘天’!”
百年后的今天,遍布上海各街鎮的工會驛站,延續著服務工人的傳統功能,為戶外勞動者提供休憩、充電、閱讀、咨詢等全方位服務,已成為新時代的工友之家。
傳承:紅色工運遺存煥發新生
眼下,寶山路寶通路的舊裡中,一幢修繕一新的三層小樓格外引人矚目,這便是五卅運動初期上海總工會遺址展陳地——1925年,上海總工會在這裡誕生。歷經近半年的緊密施工,五卅運動初期上海總工會遺址保護修繕工作已基本完成,並正式進入布展階段,將於今年上海總工會成立100周年之際向公眾開放。
遺址展陳地旁,一幢磚紅色的三層沿街建筑也已修繕完成。據悉,靜安區將在此打造一處工會服務陣地,融合多元服務功能。紅色工運精神正以新的形式煥發生機。
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舊址陳列館、滬西工人半日學校史料陳列館、上海總工會遺址展陳地、顧正紅紀念館、湖州會館……近年來,上海多處紅色工運遺址歷史被重新挖掘,並對原址進行修繕改造,讓追尋者在街巷弄堂裡就能觸碰工人運動的紅色脈搏。
各處舊址展陳的文物、史料各不相同,但“勞工神聖”“工人是天”的精神內核始終如一,上海的工運舊址不僅是歷史遺存,更是城市精神的坐標。它們提醒著人們:這座城市的光榮與夢想,始終與工人階級的奮斗緊密相連,勞動者用信仰與熱血,在這片土地上寫下永不褪色的傳奇。
走進紅色工運紀念場館
長辛店二七紀念館:位於北京市豐台區長辛店火車站西邊的花園南裡,收藏和保存著京漢鐵路工人革命斗爭的大量實物,是長辛店“二七”大罷工和工人運動的紀念地。
哈爾濱工運歷史展覽館: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香坊區原鬆江電機廠老廠房基礎上改擴建而成,全景展現了哈爾濱百年工運歷史和哈爾濱工人階級在不同歷史時期發揮的重要作用。
杭州工運史資料陳列室:位於浙江省杭州市工人文化宮內,坐落於原市工人俱樂部舊址,是新中國誕生后杭州市首屆工人代表大會的召開地,展示著近百年來杭州工運事業發展的歷史。
中央蘇區工人運動史館:位於福建省龍岩市工人文化宮,以中央蘇區工人運動為主題,系統回顧中央蘇區工人運動的歷史軌跡,展示蘇區工人階級與中國共產黨的血脈深情。
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位於江西省萍鄉市安源區安源鎮,展示中國共產黨領導萍鄉煤礦和株萍鐵路工人革命斗爭的歷史。
水口山工人運動紀念館:位於湖南省衡陽市常寧市水口山鎮,通過大量文物實物和珍貴歷史照片等,展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水口山工人運動的光輝歷程。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02日 06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