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臨平:不落下一個娃 破局教育共富難題

近年來,在長三角城市化浪潮中,教育資源與人口流動的時空錯配正成為新考題。杭州市臨平區以創新之筆破題:面對人口流動帶來的學位“潮汐”波動,這裡不僅通過動態調控讓教育資源“活”起來,更以跨區域教育共同體打破城鄉壁壘,用全鏈條保障機制溫暖新市民子女。
從九年一貫制學校到完全中學的改建轉型,從200公裡外的名師工作站到進城務工人員子女95分的數學試卷,一組組生動的教育實踐正在重塑著臨平的教育生態。這座創新之城正通過重構教育生產關系,在資源騰挪間書寫著“一個都不能少”的共富答卷。
動態調控,學位“潮汐”讓資源“活起來”
走進臨平育英學校建設項目,機器轟鳴,新建宿舍樓正拔地而起,這是一座原本不存在的工程。
“最初規劃,這裡是建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不需要蓋宿舍。為了補齊高中學位缺口,我們採取‘潮汐式’學位供給模式,動態做了調整,把這所學校改建成完全中學。”臨平區教育局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這座正在改建中的完全中學,不僅是物理空間的形態重塑,更折射出臨平教育治理從靜態規劃向動態調控的范式躍遷。
余高育英學校建設效果圖。臨平區教育局供圖
近年來,隨著學位資源與學齡人口適配難題日益凸顯,臨平區提前預判,區域內學位缺口正從小學向初高中輪動,預計2029年前后將迎來初一新生入學高峰。面對人口流動與入學壓力,臨平區創新“潮汐式”學位供給模式,彈性調整學校布局,為破解人口流動與教育資源錯配難題提供了創新樣本。
臨平區教育局基建保障科教師紀文軍表示,臨平區啟動教育資源配置改革,通過新建一批、改擴建一批、擴招一批等舉措,破解“高需求”和“弱供給”之間的矛盾。據統計,近三年,臨平區已投用學校項目60個,新增學位近5.3萬個。其中,新增投用義務段學校30所,投用及規劃建設九年一貫制學校5所。
“潮汐式”學位供給模式,不僅著眼於當前,更布局於未來,在有效緩解學位緊張問題的同時,提高了教育資源利用的效率,讓教育資源真正“活起來”。
未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和人口流動的持續變化,臨平區將繼續深化教育改革,進一步提升教育公共服務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讓教育改革成果惠及全體市民。
城鄉教育“一盤棋”,資源流動“零距離”
近年來,臨平區教育局心系教育優質均衡,利用“跨區結對”“臨裡共建”等方式譜寫教育“共富曲”,努力實現教育路上“一個也不掉隊”。
臨平的教育共富實踐跨越山海。相隔200余公裡,臨平區余杭高級中學(臨平中學)與衢州龍游中學結成幫扶對子,設立“余高名師工作站”,通過教師示范課、學生研學等方式深化合作。兩校學生互訪研學,共同參與文藝匯演、體育競賽,以“雙向奔赴”拉近城鄉教育距離。
臨平第一小學與泰順縣筱村鎮翁山中心小學結對成立跨地區教共體,共享共富成果。得益於教共體學校間資源共享優勢,翁山中心小學的老師能跟臨平的名優教師進行一對一學習,當地的學生也多次到訪臨平,與臨平第一小學的學生共上一堂課,參觀中國江南水鄉博物館、何思敬紀念館等。
“我在杭州臨平不僅長了見識,還認識了很多新朋友,以后我還想再來這裡。”翁山中心小學學生小楊說。這種跨行政區域的教育共同體,構建了一個基於教育要素自由流動的“教育生態圈”,通過師資、課程、文化等要素的跨域重組,形成1+1>2的協同效應。
在臨平區域內,臨平區教育局以“臨”裡共建為核心理念,成立“臨”裡共建教育聯盟暨區域內教共體,構建起覆蓋全區的教共體網絡,形成了融合型、共建型、跨地區教共體。這一創新治理模式在實質上重構了教育生產關系,破解了優質資源稀釋的集團化辦學困境。
育才實驗小學教育集團映荷小學、臨平第一小學、塘棲第三小學等學校組成教共體,採取“1所核心校+若干成員校”組建方式,實行“資源共享、管理共進、教學共研、文化共生、考核捆綁”的管理模式,推動各成員校共生共長。
臨平區開展“臨”裡共建教共體課程研討活動。臨平區教育局供圖
臨平區教育局基礎教育二科負責人滕曉芳介紹,圍繞教育共富這一目標,臨平區先后出台《臨平區義務教育段學校“臨”裡共建聯盟暨區域內教共體建設實施辦法》《杭州市臨平區義務教育階段全域教共體(集團化)辦學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等文件,推動多校組合、抱團發展,打破體制壁壘,實現優勢互補和發展互促,進一步推進基礎教育優質均衡。
在師資力量方面,臨平區構建全鏈式名優教師晉階通道,推進新教師三年培育“星計劃”,中青年教師名師、名校長、名班主任“三名”工程,成熟期教師“名師領航計劃”,階梯式培養各階段老師,打造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臨平模式”。
徐凱是臨平職業高級中學計算機專業的名優教師,也是駐點在塘棲職業高級中學的名師鄉村工作室領頭人。針對鄉村學校的教師培養,他有自己的一套做法。“我們會針對教師的不同需求開展個性化指導,還定期舉辦人工智能專業建設、AI教學應用等主題研討活動,提升教師的教研能力和課堂教學效果。而且我們還會與特級教師工作室加強聯動,這有益於老師們‘引進’更多教育教學經驗,為自己所用。”徐凱說。據了解,塘棲職業高級中學僅2024年獲得市級以上榮譽教師9人次,指導學生獲得區級及以上技能大賽獎項46人次,其中15人獲得教育部白名單賽項國家級一等獎。
此外,臨平區還以“名校+新校”“名校+弱校”模式組建教育聯盟,通過聯合研修、名師帶徒等方式,破解青年教師教研能力不足的難題。截至2024年底,全區成立80個名師工作室,開展互助活動1000余次,形成“輸血”到“造血”的良性循環。
“教育禮包”溫暖新市民,全鏈條保障顯城市溫度
7點40分,永進學校門前涌動著蓬勃朝氣。學生們用清脆的“老師,早上好”打破晨霧時,永進學校副校長陳春雨總會駐足觀察這些從民辦學校轉入的孩子們。這個習慣始於2023年9月學校剛成立時——彼時,面對陌生的公辦校園,新生們低頭快走、怯於問好的場景還歷歷在目。如今,這種轉變不僅體現在學生自信度的提升,更折射出臨平區教育供給側改革的深層邏輯。
作為長三角重要的新興制造業基地,在“民轉公”政策推廣前,新臨平人子女多就讀於民辦學校,每年承擔著高額教育支出。
為了讓隨遷子女也能讀公辦學校、享受優質教育,臨平區持續推進“民轉公”工作,通過收購、新建等方式,增加公辦學位供給。永進學校便是其中之一,主要接收周邊民辦學校的隨遷子女,為其提供公辦教育機會,首年招收學生1200名。
“以前,我數學成績總是在七八十分左右徘徊,到永進讀書后,數學成績基本是95分以上。”五年級學生王若熙對永進學校的感受頗深。她的成績提升,正是臨平區推進隨遷子女教育保障工作的一個縮影。
陳春雨介紹,除了重視孩子學習外,學校還注重學生們的全面發展,開設了豐富多彩的校本課程和課外活動,讓學生在學習和活動中充實自己,找到屬於自己的樂趣和舞台。
“我們的足球老師是學校從外面請來的專業教練,他不僅教我們踢球技巧,還帶著我們參加各種足球比賽,讓我們真正愛上了這項運動。”提起學校的足球課,學生們都興奮不已。
來自五湖四海的學生用畫筆交流家鄉魅力。人民網記者 張麗瑋攝
據悉,臨平區通過建立全鏈條保障機制,確保隨遷子女在教育過渡期間能夠享受到穩定、優質的教育資源。從入學登記、學籍管理到教學安排,每一個環節都做到了細致入微,讓家長們能夠放心把孩子交給學校。這樣的“教育禮包”,不僅讓新市民子女享受到了優質的教育資源,更讓他們感受到了城市的溫度與包容。
“教育公平既要保基本,更要提質量。”臨平區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臨平正在構建“入學有保障、就讀有質量、發展有空間”的共富教育體系,相信會有更多新市民子女在臨平這片熱土上茁壯成長,綻放屬於自己的光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有回音︱網友反映城市公園疏於維護 浙江台州:多方位加強監管
- 城市公園不僅可以改善生態、美化環境,還能為老百姓提供休憩、健身的好去處,體現了“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理念。 然而,若城市公園管理不到位,將會影響廣大居民的游園體驗。近日,浙江台州網友曾先生就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上反映當地城市公園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
- “五一”浙江文旅“關鍵詞”:沉浸、慢游、玩科技
- 人潮涌動的青石巷裡飄起漢服少女的衣袂,VR技術點亮的“侏羅紀”前排起蜿蜒長隊,山野帳篷營地閃爍的螢火映照著年輕旅人的笑臉……這個“五一”,浙江文旅市場以一場“人氣熱、消費旺、秩序穩”的全民奔赴,在“詩畫江南”的立體投影中寫下了3114萬人次的流動詩篇。 新“游”態蓬勃生長 在消費升級與產業變革的雙重驅動下,文旅新“游”態正以破竹之勢重塑行業格局。作為文旅創新高地,今年“五一”,浙江深化“文旅+百業”“百業+文旅”,堅持“文化+科技”深度融合,推動文旅業態創新,積極打造“數旅、市集、非遺、文博”等“潮流型”消費場景,為來浙游客帶去難以忘懷的旅游體驗和情緒價值。…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