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沒有中方鼎力支持,我們無法完成這一歷史性跨越”

人民日報記者 管克江、劉軍國
2025年05月20日08:0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在阿曼首都馬斯喀特,蘭斯航天公司運營中心的大屏幕上,一連串參數不斷跳躍更新。幾名工作人員緊盯顯示屏,跟蹤阿曼首顆人造衛星——阿曼智能遙感衛星一號(以下簡稱“阿曼星一號”)的運行情況。“衛星當前正處於太平洋上空,預計幾小時后會飛越阿曼。”蘭斯航天公司首席執行官沙彥聚說。

  “為太空計算系統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阿曼星一號2024年11月發射升空。該項目由地衛二空間技術(杭州)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地衛二”)總體牽頭實施,是中國首套實現海外交付的商業衛星及地面解決方案,是中國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開展航天合作、搭建“太空絲路”的具體實踐。阿曼星一號發射數小時后,衛星在太空中的自拍照(見圖①,蘭斯航天公司供圖)就送到了阿曼國家領導人的辦公桌上。

  蘭斯航天公司市場部經理阿裡·瓦哈比曾現場見証衛星發射升空的過程。他回憶道:“那是載入阿曼歷史的重要一刻。我的孩子在學校學習航天相關知識時一定會驕傲地說,‘我爸爸參與了阿曼第一顆衛星的發射’。沒有中方鼎力支持,我們無法完成這一歷史性跨越。”

  地衛二合伙人范丹鶯介紹,阿曼星一號運行狀態良好,截至今年4月底,已繞地球飛行2580多圈,完成600多次測控任務和200多次數傳任務,接收數據量約5000千兆字節。衛星入軌后,順利完成了平台自檢、高分相機在軌調焦和成像、輻射定標和幾何定標、全景相機展開及成像、數據採集系統測試以及人工智能處理流程驗証等關鍵任務。這些成果“為太空計算系統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開辟了一個充滿發展機遇的未來”

  發展航天事業是阿曼“2040願景”的目標之一。2020年,阿曼專門成立國家空間、先進技術和人工智能中心,統籌該國航天事業發展。阿曼《觀察家報》說,阿曼星一號有力推動阿曼的技術創新和數字經濟發展,“開辟了一個充滿發展機遇的未來”。阿曼通訊社認為,阿曼邁入了太空技術發展新階段,未來能為全球航天事業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阿曼星一號主載荷為一台全色分辨率1米、多光譜分辨率4米的光學相機,具備最長45分鐘的連續推掃成像能力。衛星具備星上智能處理能力,可以進行雲檢測、智能壓縮、目標識別、圖像切片等在軌圖像處理。衛星還搭載虛擬現實全景相機,可實現360度全景視頻和成像,可廣泛應用於國土詳查、城市規劃、森林調查、災害監測等領域。衛星還成功實現在軌智能識別船隻和飛機、天基分布式操作系統和天基遙感大模型的首次太空實踐驗証以及星地網絡化聯通。

  阿曼國家航天計劃署負責人薩烏德表示,阿曼星一號是阿曼第一顆以國家名義在國際電信聯盟注冊的衛星。阿曼卡布斯蘇丹大學參與了阿曼星一號的設計研究,該大學副教授艾哈邁德·馬什裡說,衛星將為阿曼環境保護、資源開發等領域作出重要貢獻。“有不少政府部門和企業與我們對接。我們自己的衛星能夠更加快捷地獲得數據,擁有自主知識產權。”阿裡·瓦哈比說。

  “為更多中外商業航天合作提供借鑒”

  蘭斯航天公司的員工均在阿曼本地招聘,相關技術人員曾分批到中國接受培訓(見圖②,蘭斯航天公司供圖)。2024年參加培訓的穆罕默德·巴盧希十分懷念在中國的學習經歷:“中國的科技創新成就令人欽佩。中國願意把自身創新成果與我們共享,與我們共同發展進步。”沙彥聚表示,中方為阿曼提供了全鏈條服務,不僅助力阿曼提升航天技術能力,也為阿曼培養了航天領域人才,為阿中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注入新動力。

  據介紹,2025年,中阿將合作發射多顆新衛星,拓展建立區域衛星星座。范丹鶯表示:“中阿航天合作將支持阿曼實現更全面、更高效的地球觀測和數據採集,為區域發展和國際合作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持和數據保障,並促進中東地區在航天事業的發展。”地衛二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溫卓明表示,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對中國民用商用衛星的業務需求日趨旺盛,“作為中國商業航天拓展國際市場的首批項目之一,阿曼星一號克服了多重挑戰。希望我們的探索為更多中外商業航天合作提供借鑒。”

  近年來,中國民營資本在商業航天領域逐漸嶄露頭角,成為中國商業航天領域一支極具競爭活力與發展潛力的生力軍。之江實驗室“三體計算星座”技術總師李超表示,民營商業航天企業具有創新機制靈活、資源整合能力高效、技術研發以市場為導向等優勢。浙江省通過之江實驗室等高能級科創平台,正助力民營經濟突破瓶頸,實現技術創新和產業鏈整合,促進民營企業在衛星出口、國際合作項目承接及全球太空基建中發揮作用,推動中國商業航天從“跟跑”向“領跑”轉型。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20日 03 版)

(責編:艾宇韜、王麗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