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八路軍老兵孔憲德向少先隊員講述戰斗故事——

“槍聲一響,我們連隊所有戰士向敵人沖去”(時空對話)

人民日報記者 竇皓
2025年05月20日08:0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孔憲德敬禮。

浙江師范大學附屬小學的學生聆聽孔憲德講述戰爭年代的故事。
以上圖片均為曹靜怡攝

  軍裝、紀念章、老照片、回憶錄……得知一群孩子要來,孔憲德特意交代兒子孔毅把家中的老物件找出來。“多和年輕人交流,才能將紅色精神更好傳承下去。”離休之后的孔憲德,常把這句話挂在嘴邊。

  今年97歲的孔憲德,出生於山東臨朐,是一位因戰七級殘疾軍人,也是一位抗戰老兵,現定居浙江金華。上個月,在清明節主題活動上,來自金華市婺城區的少先隊員們,整齊列隊,給孔憲德獻上鮮花。那天,好幾個月沒有出門的孔憲德,執意坐著輪椅來到現場,他佩戴獎章,身著軍裝,還特意錄制了一段祝福視頻。

  為什麼參軍?

  “鬧飢荒,日偽軍搶糧食,家中6口人都餓死了”

  5月初,一群來自浙江師范大學附屬小學的學生系著紅領巾,手捧鮮花,按響了孔憲德家的門鈴。

  孔憲德倚在沙發上,孩子們圍坐在他身旁,聽他講述戰爭年代的故事。那時候孔憲德山東老家鬧飢荒,日偽軍進犯,百姓家的爐灶內凡是沒有蛛網的,說明家裡有糧食,必須交出來。

  回想起這些事,他既憤怒又傷感:“鬧飢荒,日偽軍搶糧食,家中6口人都餓死了。”后來,16歲的孔憲德加入了八路軍,成為八路軍魯中軍區第3軍分區12團2營5連的一名戰士。

  雖然很多時候,隻有依靠孔毅的“翻譯”,才能讓孩子們聽明白,但講到第一次參與戰斗的經歷,孔憲德打起了精神。

  那是孔憲德參軍后不久,參與的山東沂水縣境內的葛庄伏擊戰。當時,葛庄的日偽軍加起來有4000多人,八路軍的人數隻有日偽軍的1/3。面對敵人的攻勢,早有准備的孔憲德和戰友們把敵人引進了事先設置好的埋伏圈裡。八路軍從東西北三面同時向敵人開火,殲滅了日軍一個大隊,俘虜日軍31人。

  戰斗有多殘酷?

  “抱著炸藥包,上去一個、倒下一個,倒下一個、再補一個”

  “爺爺,您害怕過嗎?”

  “害怕?”孔憲德邊笑邊頓了頓,“那可怎麼打勝仗哦?”而后,他彎下腰,撩起褲腿,幾十年前負傷留下的疤痕依舊清晰可見。

  那是攻打沂水縣境內吳家窪村據點的戰斗,敵軍是偽軍一個大隊,近300人。村中據點圍牆外,設有壕溝、鐵絲網、碉堡群,中間穿插布有地雷。

  孔憲德和幾個戰友趁著夜色,悄悄地摸到炮樓附近,剪斷鐵絲網,開辟出通道,靠近炮樓,將手榴彈扔了進去。

  伴隨著“轟”的巨響,炮樓內火光沖天。“當時,我左手拿著槍,右手拿著手榴彈。槍聲一響,我們連隊所有戰士向敵人沖去。”趁著混亂,孔憲德和戰友們沖進炮樓,與殘余的敵人展開了近身搏斗,最終全殲敵人。激烈的戰斗中,孔憲德右小腿中槍,落下殘疾。“爺爺您真厲害。”聽聞孔憲德在炮火中的故事,孩子們豎起大拇指。

  “相比戰友,我已經很幸運了。”孔憲德擺了擺手。當說起“杏山子”三個字時,他的情緒明顯低落了許多。

  時間來到1945年春,那是孔憲德從軍生涯中最慘烈的一次戰斗。攻打杏山子據點的戰斗從前一天晚上一直打到第二天天亮,連隊炸掉了兩座炮樓,可還有一座炮樓裡的敵軍拒不投降。

  “咱們連的戰士們個個打紅了眼,抱著炸藥包,上去一個、倒下一個,倒下一個、再補一個,20多人都在戰斗中犧牲。”孔憲德見此情景,主動要求送炸藥包,但因為年齡小沒有得到批准。第二天天快亮時,據點仍沒有攻下來。此時,面對包抄過來的一個團的偽軍,連隊被迫突圍。槍林彈雨中,連長及連隊大部分戰士都犧牲了。談到這裡,孔憲德跟大家說:“戰爭遠遠比想象中的更殘酷。”

  老兵最喜歡哪首歌?

  “向前,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

  抗日戰爭后,孔憲德隨部隊南下來到浙江,新中國成立后投身於地區建設中。雖然離休多年,他依然堅持每天學習。

  到訪當天,家中的沙發上還擺放著報紙和一副放大鏡。孔憲德一邊說,孔毅時不時補充幾句,孩子們聽得入神。回憶起從軍生涯,孔憲德總結道:吃過糠、扛過槍、負過傷、渡過江。

  “敬禮!”稚嫩童聲裡,孩子們舉起右手敬禮,給孔憲德和愛人戴上了紅領巾。二年級學生趙瑩,送上了一幅自己畫的畫——國旗下的孔憲德在行軍禮,眼神銳利如刀。

  “謝謝你們。”孔憲德低頭看著胸前的紅領巾,笑得像個孩子。他顫巍巍地想要站起身,但已經十分困難。忽然,他張開口,斷斷續續地唱了起來:“向前,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聲音沙啞,甚至有些跑調,但每一個字都咬得極重。“這麼多年,他忘了許多事,但這首軍歌,他一句都沒忘,他最喜歡唱這首。”鏗鏘的旋律裡,孔毅濕潤了眼眶。

  道別之后,孩子們走出小區,陽光洒在他們的臉上。屋內的孔憲德,嘴裡還在輕聲哼唱著軍歌。

  記者手記

  追尋時光長廊裡的抗戰印記

  孔憲德喜歡坐在沙發上晒太陽。陽光穿過樹木,在他布滿皺紋的臉上投下斑駁的光影。家人們常說,每一次聊起“抗戰”的話題,他總是目光如炬,似乎有說不完的話,時常還要哼唱幾曲,等到別人勸說才肯停下。這股倔強的勁兒,恍如當年那個扛著槍奔赴戰場的16歲少年。

  隨著年歲的增長,孔老的身體不斷發出信號。以前還能出門走走,給戰友們掃掃墓,現在的他行動困難,大多數時間都是待在家裡,坐著輪椅才能出去轉轉。不僅如此,他的聽力也衰退了不少。但每當打開記憶的抽屜,講起當年戰斗故事,時間、地點和人物,卻還是記得清清楚楚。

  聽孔老講故事,要保持耐心,多聽幾遍,在反復咂摸中,追尋時光長廊裡的抗戰印記。採訪時我們提出,是否可以看看當年的老物件?老人說,由於居住地多次搬遷等緣故,如今很多都找不到了。物件沒有了,故事卻都存在孔老的腦海裡。聽到這裡,我仿佛理解了,為什麼每逢重要活動,只要身體允許,孔老總是要堅持參加。平日裡,他最願意做的就是給年輕人分享自己當年的故事。

  歷史不僅僅是教科書上的文字,更是親歷者的呼吸與心跳。80多年過去了,民族記憶的接力棒,傳到我們這一代人的手中。珍惜幸福生活,以奮斗之姿干好當下的事,是我們對歷史最好的傳承。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20日 10 版)

(責編:艾宇韜、王麗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