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賽事流量不斷轉化為體育產業發展增量
提升觀賽體驗 拉動體育消費(建設體育強國)

“五一”假期,中超聯賽大連英博隊的兩場主場比賽均吸引了超6萬名球迷來到大連梭魚灣足球場觀賽,其中對陣北京國安隊的比賽,高達61185人的上座人數更是刷新了中超聯賽歷史上的第二高觀眾到場紀錄。
在3月舉行的短道速滑世錦賽上,賽事組委會特別設計推出了一系列特許商品滿足觀眾需要。賽事紀念票、徽章、趣味冰箱貼、獎牌造型包挂等數十種品類,讓冰迷們在大飽眼福的同時,帶走一份特別的紀念。
…………
如今,越來越多的國內體育賽事注重提升觀賽體驗,增加消費場景,賽事流量不斷轉化為體育產業發展增量。
一張張亮眼的“成績單”
4月26日、5月3日,作為世界田聯最高級別的單日賽事,2025賽季鑽石聯賽的前兩站分別在福建廈門和浙江紹興舉行。
傍海而建的廈門白鷺體育場內,瑞典名將瓦爾霍姆以出色表現刷新男子300米欄世界最佳戰績。而在江南水鄉的中國輕紡城體育中心,美國選手廷奇則刷新了由劉翔保持10余年的男子110米欄賽會紀錄。兩場比賽群星璀璨、佳績頻傳,讓約4萬名觀眾不虛此行,精彩的比賽也帶動了特許商品的銷售熱潮。
5月3日進行的長三角鑽石聯賽恰逢“五一”假期,賽事組委會將賽事與紹興柯橋當地的旅游資源相結合,推出了系列“賽事+旅游”產品。鑽石聯賽門票不僅是一張入場券,更成為一張景區通行証,持票者可免費參觀柯岩風景區、安昌古鎮等景點。上海游客沈先生一家看完世界大賽,又無縫銜接“柯橋度假”。
3月下旬,2026美加墨世界杯預選賽亞洲區18強賽C組第八輪比賽在浙江杭州奧體中心體育場舉行,吸引了70588名球迷到場觀看,創下國足主場賽事上座人數的新紀錄。杭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提供的數據顯示,比賽當天全市住宿設施接待過夜游客21.1萬人次,酒店入住率達63.2%。據測算,本場比賽直接帶動交通、住宿、餐飲等旅游消費達3.08億元。
將賽事流量變為經濟增量,在當下正成為共識。浙江省近期發布的《大力提振和擴大消費專項行動實施方案》明確提出:“2025年,舉辦國際級體育賽事30場以上、國家級體育賽事200場以上、省市級體育賽事1000場以上。”僅杭州一地,全年計劃舉辦的各類體育賽事就達260余項。去年,上海共舉辦178項國際國內體育賽事,創造直接經濟影響113.78億元、拉動效應309.90億元。今年在上海國際賽車場舉行的F1中國大獎賽,吸引了超22萬人次到場觀賽,其中境外觀眾佔比15.25%,較去年翻了一番。
中央財經大學體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王裕雄認為,賽事經濟的繁榮並非偶然現象,而是國內體育消費升級、政策支持與市場機制共同作用的結果,具有可持續性。體育消費,特別是圍繞體育參與、賽事觀賞的融合性消費以及由體育所帶動的其他消費非常可觀。作為新型消費,體育消費的重要性正加速顯現,未來還有很大增長空間。
一個個消費新場景
中超新賽季,深圳新鵬城俱樂部將主場遷入全新改造升級的專業足球場——深圳市體育中心體育場。在前三輪主場比賽中,場均上座人數超過2.7萬,相比上賽季同期增長超過460%﹔前三個主場的票房總收入超過700萬元,同比增長160%。官方球迷商店銷售收入場均超過10萬元,比賽日收入在整體收入中的佔比愈發重要。
亮眼的數據,離不開軟硬件設施升級。深圳新鵬城俱樂部總經理湯錫鋼介紹:“俱樂部借助球場全新的聲光電系統,通過激光秀、樂隊表演等開場節目為新球場和賽事造勢。賽場內聚焦官方球迷商店和餐飲服務點,在動線設計、點位數量、服務質量等方面不斷優化,為球迷提供個性化、多品類、高性價比的選擇。”隨著深圳市體育中心綜合商業體即將開業,俱樂部還將與場館方圍繞智慧服務、社群運營、AI賦能等領域積極探索,吸引更多足球迷和體育愛好者。
本賽季中超聯賽,大連英博隊已經進行了6場主場比賽,幾乎每場比賽都一票難求。大連英博足球俱樂部總經理陳東表示,本賽季球票收入相較上賽季幾乎翻了一番。球隊周邊衍生品銷售,僅“五一”假期兩個主場比賽日就取得了超預期的效果。為了應對激增的客流量,球場周邊的商場、餐館紛紛主動延長營業時間。大連梭魚灣足球場投入使用僅兩年,其硬件設施堪稱國內一流。每個比賽日,大連市文旅局在賽場周邊組織舉辦的大連足球嘉年華都備受球迷追捧。“比賽日逛梭魚灣”,逐漸成為大連市民的休閑新方式。即使是沒有搶到門票的球迷,也前往球場附近商業綜合體搭建的第二現場為主隊助威。
擁有高質量國際賽事和高水平職業球隊的城市,如北京、上海、杭州、深圳、成都等,如今在辦賽思路和水平上再上層樓,借助賽事的聚合力和影響力,助推城市發展。
王裕雄認為:“近年來,‘賽事+’迎來新機遇,開辟出更多新賽道,產生一大批新業態、新場景、新模式。”今年,北京市將推出“跟著賽事去旅游”套餐式、個性化旅游產品,圍繞5月北京市龍舟大賽、7月北京國際武術公開賽、9月世界乒聯中國大滿貫等賽事,推出多條“漫步北京”主題游線路,多維度、多環節挖掘體育消費潛力。
一項項給力的好政策
競賽表演業作為體育產業的核心門類之一,在發達國家中佔到體育產業總值的約20%。相比之下,我國在體育賽事產品供給方面仍有提升空間。湯錫鋼介紹,在國外成熟的職業足球聯賽體系中,“比賽日收入”是各俱樂部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經濟支柱之一。俱樂部通過優化“比賽日體驗”,不僅為球迷提供福利、營造主場氛圍,同時促進了“比賽日收入”的轉化與提升,助力俱樂部發展更好。
賽事經濟發展得益於政策支持。去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於以冰雪運動高質量發展激發冰雪經濟活力的若干意見》提出,對綜合性冰雪賽事活動科學開展風險評估,合理測算所需安保力量,核定賽場安全容量,並要求可售(發)票數量原則上不低於賽場可用座位數的95%。這是相關部門近年來致力於“放管服”改革的重要體現。今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再次明確提出要提高可售(發)票數量。
“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未來有望在保障安全可控的前提下,進一步釋放更多座位空間,增加高品質演出和賽事的觀賞消費機會。”王裕雄說。
賽事經濟的刺激作用並不局限於比賽期間,也成為激活城市發展的新動能、提升國際影響力的引擎。因此,除了完善賽事配套服務、挖掘賽事周邊消費潛力外,還需進一步提升城市運營水平和治理能力,讓體育迷在觀賽之余擁有更多元化的消費體驗,深刻感受城市軟實力。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經濟司司長楊雪鶇認為:“體育賽事是促進行業融合的重要平台,在釋放體育消費潛力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要進一步擴大優質體育產品和服務供給,借助政策紅利釋放消費潛力,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
(綜合人民日報記者陳晨曦、王亮、劉碩陽、季芳、劉軍國報道)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20日 1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