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嚴選”,誠不欺我!

“癸丑之三月晦,自寧海出西門
雲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態
……”
400多年前的今天
徐霞客
從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出發
開啟了30余年的游歷生涯
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童俊霖 攝
《徐霞客游記》
為何從寧海開篇?
這座低調的浙東小城
寫滿了答案
2025年“5·19中國旅游日”主會場活動在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舉行。顧光輝 攝
千年古縣
寧海
位於浙東中部
地處象山港和三門灣之間
天台山和四明山山脈交匯之處
相傳東海之內皆波濤洶涌
唯有此處港灣風平浪靜
故名寧海
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童俊霖 攝
建縣1700多年來
寧海孕育了厚重的詩書文化
一心為民的南宋丞相葉夢鼎
“天下讀書種子”方孝孺
一生隻為一部書
幾十年如一日潛心校注
《資治通鑒》的胡三省
一代國畫大師潘天壽
皆出寧海
寧海新地標潘天壽藝術中心。寧海縣委宣傳部供圖
耍牙、一馬雙鞍、抱瓶滑雪
寧海平調
高亢而婉約,粗獷又細膩
唱盡人間悲歡、喜怒哀樂
寧海平調。寧海縣委宣傳部供圖
來寧海
不僅看戲,也看戲台
作為中國古戲台文化之鄉
寧海現存的古戲台有120多座
這些古戲台涵蓋
明清至民國時期的建筑風格
以藻井工藝、雕刻彩繪
和“劈作做”工藝著稱
寧海古戲台。寧海縣委宣傳部供圖
崇興廟古戲台
岙胡胡氏宗祠古戲台
雙枝廟古戲台
下浦村魏氏宗祠古戲台
……
這些國保級古戲台
歷經歲月沉澱
依舊精致華美
寧海古戲台。寧海縣委宣傳部供圖
龍鳳圖、三魚太極圖
百鳥朝鳳、五蝠捧壽
……
視覺張力拉滿的絕美藻井
值得一個九宮格
寧海古戲台藻井。寧海縣委宣傳部供圖
十裡紅妝文化園
展示著起源南宋、盛於明清的
十裡紅妝傳統婚俗
十裡紅妝。寧海縣委宣傳部供圖
千工床,萬工轎
泥金彩漆來補妝
匠人巧思,精湛工藝
如今通過精美文創
將這份儀式感傳播開來
十裡紅妝文創。寧海縣委宣傳部供圖
山海美城
山中有城、城中有山
山連著水、城靠著海
在寧海走一走
感受山海相依的自由
浙江寧海。寧海縣委宣傳部供圖
寧海森林溫泉
有著天然“大氧谷”之稱
在飛流直瀉的雁蒼山九龍飛瀑前
擁抱“莫聽穿林打葉聲”的鬆弛感
峰奇石異、谷深澗幽的梁皇山
是眾多文人墨客的靈感聖地
寧海森林溫泉。寧海縣委宣傳部供圖
在山澗中推開一抹薄霧
梁皇山下的前童古鎮,華燈初上
巷弄曲折、水道密布的江南秘境
一磚一瓦
訴說著枕水人家的故事
前童古鎮。寧海縣委宣傳部供圖
漫步寧海灣
島嶼、漁村、陽光、沙灘
在退潮時踏浪尋寶
體驗“開盲盒”的快樂
在日落時走進海邊咖啡店
隨機觸發藍調時刻的“人生照片”
寧海灣。寧海縣委宣傳部供圖
寧海城區亦是風光無限
從南至北
天明湖畔綠林碧水
眠牛山櫻花公園落英繽紛
汶溪翠谷串村連線
……
汶溪翠谷。山水尤 攝
在這座省5A級景區城
還有一條“神仙徒步線”——
歷經400多年的霞客古道
瀕臨浩浩白溪,兩夾巍巍青山
四時鬆影,景色絕佳
如今,霞客古道
已成為全國首條國家級登山步道
承載了全年百余場賽事
千裡走寧海、城市馬拉鬆、越野挑戰賽
……
《徐霞客游記》的筆墨
暈染成了全民共享的運動軌跡
霞客古道。寧海縣委宣傳部供圖
舌尖密碼
四方食事
不過一碗人間煙火
在寧海的必吃榜裡
海鮮永遠排在第一位
長街蟶子、一市青蟹、寧海灣小海鮮
……
本地人的餐桌上
海鮮始終是不可或缺的主角
一年四季從不斷檔
清蒸、干鍋、鹽焗、生腌
……
每種吃法都把鮮字詮釋到極致
寧海海鮮。寧海縣委宣傳部供圖
藏在街頭巷尾的小吃也是一絕
寧海湯包、大裡餛飩
前童三寶、麥焦筒
……
熱騰騰一口下肚
瞬間拉近你與寧海的距離
寧海湯包。寧海縣委宣傳部供圖
地道的深甽烤鴨
雙峰香榧、梅林長壽糕
別具風味
吃完別忘了豎起大拇指夸一句——
米道!
(寧海方言,意為“美味”)
寧海海鮮面。寧海縣委宣傳部供圖
說起吃
兩次途經寧海的徐霞客
不僅記錄下了壯麗的地理奇觀
更是留下了唇齒留香的“霞客宴”
和遠近聞名的“霞客餅”
“霞客宴”是寧海“十大碗”
在選材、火候、調味、成型等方面
頗有講究
霞客宴。寧海縣委宣傳部供圖
而外皮酥脆、內餡咸香的“霞客餅”
更是陪伴徐霞客登上鬆門嶺
經筋竹庵向天台縣方向一路走去
霞客餅。寧海縣委宣傳部供圖
餐后再來口水果吧
寧海白枇杷、胡陳水蜜桃
王愛金桃、力洋紅美人
……
輕輕一口
果肉與果汁爭相涌入
清香縈繞齒間久久不散
寧海白枇杷。寧海縣委宣傳部供圖
天下旅游,寧海開游
不妨把今年夏天的第一次旅行
留給這座充滿驚喜的小城
我們寧海相見
來源︱人民網
總策劃︱趙強
總監制︱楊義 張玉珂
監制︱周賀 李娜 戴謙 徐冬兒 劉雲 常國水
統籌︱唐嘉藝 劉開陽
文案︱方彭依夢
出品︱人民網網聯中國融媒體工作室
支持︱寧海縣委宣傳部
責編︱翟巧紅 編輯︱行家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