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進中國︱海外“織網”記

下午三點,陽光透過玻璃窗洒進辦公室。剛從緬甸歸來的徐能顧不上洗去風塵,又打開了電腦,此刻,孟加拉子公司的同事們正通過視頻連線等待著他。
徐能是杭州海興電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亞地區部總經理,主要負責地區經營,包括智能配用電、分布式能源和微電網產品及方案的海外銷售。17年來,他走過了東南亞、南亞、中東的多個國家和地區,帶領團隊用中國技術編織出了一張張智能綠色用電網。
徐能正在進行項目對接。最多時,他一天要打200多個電話。人民網記者 王麗瑋攝
光伏發電是一種可再生能源技術。我國“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提出,要鞏固提升可再生能源產業核心競爭力,推動可再生能源優質產業走出去。
在緬甸仰光舉辦的一個新能源展會上,當地通訊運營商某公司對海興LIVOLTEK展台上的中國新能源解決方案表現出濃厚興趣。
“緬甸電網每天只能供電2到4個小時,柴油發電成本高達2元/度。”徐能回憶道,“當我們介紹光伏發電成本僅需0.3元/度,3年就能收回投資時,對方當場就拍板了,一定要上新能源光伏發電。”
在組裝車間,工人們正在安裝逆變器。人民網記者 王麗瑋攝
在杭州生產基地,記者看到為緬甸“量身定制”的逆變器正在加緊生產。“逆變器是組成光伏電網的關鍵設備。考慮到當地海洋性氣候的腐蝕性,我們在該設備的整面電路板和元器件上特別增加了三防涂層。”車間的技術人員介紹道。
過不了多久,從國內運抵的太陽能板、逆變器、儲能電池等新能源產品將布設在該緬甸企業的數據中心,組成一個微型電網,保障穩定安全的電力供應。
翻開徐能的出差記錄,一年中有300天都在海外奔波。在他和同事的努力下,孟加拉國首都達卡的某工業園區用上了中國的屋頂光伏分布式發電方案,一小時6000多度的光伏發電量大大緩解了當地用電緊張﹔在巴基斯坦,2萬多個家庭裝上了中國光伏設備,解決了用電難、用電貴難題……
巴基斯坦用戶Anwar與家裡新裝的光伏設備合影。受訪者供圖
至今在徐能手機裡,還珍藏著一張照片:巴基斯坦用戶Anwar與家裡新裝的光伏設備的合影。“以前,一到夏季,月工資的一半都要拿去交電費,現在一年可以省下超40萬盧比的錢,可以給孩子改善下生活了。”Anwar欣喜地說。
近年來,海興電力的員工走遍了全球110多個國家和地區,將中國智能電網“織”到了世界各地。在肯尼亞內羅畢,大用戶智能用電管理系統為當地鞋企生產用電提供保証﹔在巴西東南部的米納斯吉拉斯州,由海興電力投建的電力運維公司為當地提供電力安全保障﹔在印度尼西亞,智能電表服務覆蓋當地多個地區……
“未來,我們要讓中國技術點亮世界更多角落。”徐能說。
不止海興電力,“十四五”以來,浙江可再生能源產業加速發展,光伏組件領域基本形成了以嘉興、義烏為引領,帶動杭州、寧波、湖州、衢州等地協同發展的產業集群新格局。
(王麗瑋、章勇濤、張帆、程欣)
點擊進入專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