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言

從一名普通農家子弟成長為航空技術專家,我的成長離不開黨的培養。航空報國的夢想,激勵著我攻克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
科技工作者如何發揚好作風?最重要的是要以國家需求為己任。我從事科研工作60余年,一直將國家的需要作為使命任務,認准了方向就堅持下去,困難面前不低頭、大膽摸索往前走。
此外,還要培養嚴謹、求實的工作態度,反對浮夸浮躁、投機取巧,反對“圈子”文化,抵制人情評審等。
——中國工程院院士、航空工業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首席專家楊鳳田
(人民日報記者郝迎燦採訪整理)
作風建設如同我們手中操作的鑽機,唯有持續向深處發力、久久為功,方能固本培元。對此我深有體會,鑽探過程中,一絲紕漏便可能引發連鎖反應,甚至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不可有絲毫鬆懈。我們要時刻牢記使命,在千米深的地下磨礪意志,在攻克技術難關時沖鋒在前,為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貢獻力量。
——山東省地礦局第六地質大隊探礦工程處副主任李寬
(人民日報記者李蕊採訪整理)
在一次凌晨巡邏中,我遇見了一對迷路的老夫妻,他們不知所措。我忙扶他們上了警車,通過老人提供的信息,成功找到了他們的住處,最終將兩位老人安全送回了家。
帶著感情去做事,群眾感受就不一樣。在社區巡護時,我習慣隨身帶上一個筆記本,方便記錄信息——孤寡老人趙奶奶患有高血壓,每周二上午要去社區診所拿藥,子女不在身邊,需要格外關注﹔社區居民錢某工作上遇到難題,要多幫他留意工作機會……有了這些信息,工作開展得更順利,也更有效。
對我來說,好作風就是“鐵腳板”。認真走訪、點滴記錄、真誠問需,做事情隻有“多想一些、更進一步”,才能在瑣碎的細節裡更好守護群眾平安。
——浙江省杭州市公安局上城區分局閘弄口派出所民警謝仲毅
(人民日報記者竇瀚洋採訪整理)
加強作風建設,堅持走群眾路線,才能真正聽到百姓心聲。
板凳與群眾更近,村民家的板凳雖小,但坐在他們中間,聽大家說收成、聊難處、拉家常,距離自然就拉近了﹔土話跟群眾更親,跟鄉親們交流,少講大道理,多嘮實在嗑,用村民熟悉的鄉音方言,說他們關心的柴米油鹽,大家才願意掏心窩子。
今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5年過渡期最后一年,讓村子更漂亮,讓產業更興旺,讓鄰裡關系更和諧,這都有賴我們錘煉好的作風,持續真抓實干。
——河南省周口市鹿邑縣生鐵塚鎮范庄村駐村第一書記董桂林
(人民日報記者張文豪採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01日 10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