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在彼此的故事中更好照見自己”(金台隨筆)

常晉
2025年07月16日08:0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跨文化展覽的魅力,來自對“他者”的好奇探尋,也源於對“自我”的重新體認

  “我從湖北來上海,就是為了看看木乃伊長啥樣”。在3個展廳連逛5個多小時后,63歲的王阿姨意猶未盡,感慨“太震撼了,不虛此行”。2024年7月以來,上海博物館聯合埃及最高文物委員會,舉辦全球最大規模的古埃及文物出境展,截至目前已接待觀眾超200萬人次。這場文化盛宴,成為我國跨文化展覽蓬勃發展的一個生動縮影。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化身“文明會客廳”,敞開懷抱,結合自身特色引進境外展覽,讓國人在“家門口”便可探溯龐貝古城的塵封記憶、欣賞文藝復興的璀璨星光﹔同時,也積極邁出國門,將東方意蘊進一步帶向世界舞台。唐三彩的雍容氣度、青銅器的厚重禮韻、青花瓷的溫潤光華在海外掀起一陣陣“中國熱潮”。2024年,我國舉辦百余個文物進出境展覽。以文物為紐帶,以展覽為平台,中外觀眾由此開啟了一次次融匯古今、跨越山海的文明之約。

  跨文化展覽的魅力,來自對“他者”的好奇探尋,也源於對“自我”的重新體認。走進遼寧省博物館,古老的羅馬浮雕映入眼帘﹔漫步河南博物院,神秘的瑪雅石刻揭開面紗……這種直面歷史、觸摸文明的宏闊感受,遠非書本與屏幕所能給予。它滿足了公眾對“眼見為實”的渴望,打開了一扇體驗“遠方”的窗口,引人駐足、令人神往。而當湯顯祖與莎士比亞在浙江文學館“牽手”,達·芬奇與唐伯虎於上海博物館“交流”,我們既能感受異國藝術的風採,也可以在對照與共情中,更透徹地審視自身文明方位,增強主體性與認同感。有游客留言:“我們生而不同,卻在彼此的故事中更好照見自己。”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在逆全球化抬頭、隔閡誤解滋生的十字路口,一場場跨文化展覽恰如潤物無聲的“清泉”,以別樣的親和力浸潤著五洲四海民眾的心田。故宮博物院內,“紫禁城與凡爾賽宮”的珍寶交相輝映,從百合花與中國龍“相遇”的銅鍍金殼懷表,到“巴黎制造”的畫琺琅菊花紋壺,無不訴說著中法交往的佳話﹔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中,當地學生為華夏青銅時代的曾楚藝術所吸引,感慨展覽“把我們‘帶到了’古代中國”……這些曾引發廣泛關注的展覽,如同一座座文化的橋梁,將遙遠的時空與心靈緊密相連。在這些“溝通的使者”面前,每一次駐足凝視,都在消弭認知的分歧﹔每一聲真誠贊嘆,都在拉近心靈的距離。這些具體而鮮活的文明觸碰,正在為“同球共濟”的世界方舟壘砌理解的基石。

  跨文化展覽,並非文物的簡單拼盤、機械羅列,而是精心設計的文化敘事與深度對話。以在北京舉辦的“代達羅斯:希臘克裡特島的神話”特展為例,為便於國內觀眾理解,策展方採用雙線結構,以神話故事為明線搭設情感通道,以文物群為暗線構建實証脈絡,形成文化轉譯的雙層認知系統。在結尾部分,同步展出我國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周時期的多件文物,通過相互對照,生動呈現出人類早期文明的多元性與共通性。挖掘展品背后的歷史邏輯、找到文明間的契合價值,方能讓觀眾從看客轉為對話者,不僅欣賞文物形制之美,更體味文化意義上的“世界大同”。

  關山可越,心域無疆﹔文明輝光,互鑒共享。從上海灘的埃及熱浪,到塞納河畔的盛唐氣象,期待跨文化展覽持續涌現,給予同在地球村的我們更多認識對方、認識自我、認識世界的別樣視野,在不同文明的映照中看見彼此的倒影,也在跨越時空的對話中聽見自己的回響,共同書寫下“和合共生”的時代華章。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16日 05 版)

(責編:葉賓得、王麗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