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四十年”系列報道之一
“齒輪”轉動四十年

今天是“余姚市”四十周歲生日。四十年前,國務院批准余姚撤縣設市。彼時,中國正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鄉鎮企業興起、商品經濟活躍,傳統“縣”的行政建制已難以適配產業擴張、人口集聚、城鄉融合的新需求。撤縣設市,通過行政能級的提升,打破縣域發展的體制機制束縛:賦予地方更大的經濟管理權限、更靈活的資源調配空間、更適配城市發展的規劃職能,從而釋放區域發展潛能,這既是國家對縣域經濟活力的“賦能”,也是對地方融入現代化建設的“托舉”。
這四十年,是田野與流水線的交響,是鄉土中國邁向現代化的深沉跫音。余姚的街巷車間裡,躍動著中國縣域發展的強勁脈搏。讓我們透過這座城的星火,觸摸大時代轉型的溫度。今天,讓我們講一講余姚四十年的故事。
八十年代的浙江余姚,田埂間的晨霧還沒散盡,曾經握慣鋤頭的手開始擰起螺絲。千家萬戶的“創業基因”被激活,讓余姚第一次嘗到工業的甜頭——泥土裡長出了“齒輪”。
九十年代的風,帶著海的氣息吹進余姚。集裝箱裡的小家電貼上“Made in China”的標簽,沿著航線駛向全球,余姚的工業版圖越畫越大。
新世紀的晨光裡,轉型的腳步更疾了。代碼敲出的新業態與傳統制造業碰撞出火花,那些曾靠性價比突圍的企業,如今在“專精特新”的賽道上沖刺,實驗室裡的專利轉化成生產線的競爭力。
從40年前“縣改市”那天起,余姚的轉型就不是簡單的轉身,農業大縣的底色上正繪就現代化工業強市的新圖景。
落子成勢 創業沃土育萬企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余姚市場生機勃發,鄉鎮企業如雨后春筍。1984年,王文鑒揣著從銀行貸款的6萬元,帶領8名高中生辦起了工廠——余姚市第二光學儀器廠,這也是舜宇光學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下文簡稱“舜宇”)的前身。
在重產量輕技術的年代,王文鑒率先組建技術團隊,為企業注入“技術立企”基因。1988年,企業與浙江大學聯合研發的相機鏡頭年產35萬套,佔全國總量的九分之一。該裡程碑產品至今仍陳列於舜宇展廳核心位置。
成立之初,舜宇將相機鏡頭生產作為發展突破口。人民網記者 張麗瑋攝
從6萬元貸款到800多億港元市值,從太陽高度測量儀到全球光學供應鏈,從4間廠房到千畝園區——採訪過程中,記者感觸最大的是“成長”二字。
撤縣設市后,余姚在行政審批、土地使用、城市規劃等方面具有更多的自由裁量權。舜宇城西產業基地一期從動工到投產僅用一年,二期項目摘牌到開工不足十日,彰顯了驚人的“余姚速度”。如今,舜宇城西產業基地基本建成,廠房及配套達95萬平方米,吸納員工超2萬人。
作為舜宇的第一名大學生,現任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的王文杰表示,“舜宇的壯大離不開余姚沃土的滋養,政府‘無事不擾、有呼必應’的高效服務機制,讓企業輕裝前行、跨步發展。”
舜宇的崛起是余姚經濟發展的縮影。余姚撤縣設市的40年,也是余姚經濟蓬勃發展的40年。小作坊、鄉鎮企業蝶變為現代化集團,涌現出舜宇、江豐電子等一批行業翹楚。它們通過技術創新、產業升級、市場拓展,不僅推動了電子信息、新材料等產業崛起,更成為區域經濟增長、就業提升的核心引擎。
數據為証:40年來,余姚工業總產值從數十億元躍升至數千億元,工業企業數由1985年的993家增長至2萬余家。近三年,工業為余姚市貢獻了超60%稅收、70%的就業崗位。
如今,廠房林立、人才匯聚的繁榮景象,正是余姚經濟活力迸發、創新驅動發展的真實寫照。
揚帆出海 外貿轉型闖世界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1988年5月,寧波市余姚進出口公司挂牌成立,標志著這座浙東小城正式開啟進出口貿易新篇章。
三十余載春秋更迭,余姚外貿實現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跨越。出口產品實現了從農副產品、輕紡制品到智能家電、精密模具等高附加值產品的轉型升級。
在寧波大華電器現代化車間,10余條全自動生產線滿負荷運轉。“90年代我們以吸塵器配件起家,2000年完成整機生產轉型。”該公司外銷部經理潘春江指著生產線介紹,在余姚,小家電生產擁有“半小時產業生態圈”優勢,泗門的電源線、模具城的注塑件、本地的輔料配套皆觸手可及。
近三年,該企業累計投入4000萬元進行技術升級,新引進的AGV物流機器人穿梭於車間,實現了物料自動配送。目前,企業年產吸塵器突破500萬台,訂單已排至年末,預計全年產值將突破6億元大關。
工人給吸塵器貼上英文使用標簽。人民網記者 張麗瑋攝
余姚市商務局對外貿易科科長張榮堯介紹,在撤縣設市以來的40年間,余姚市外貿發展迅速,進出口總額從1988年的4萬美元增長至2024年的153.8億美元,年均增長42.9%。截至2024年底,余姚共有進出口實績外貿企業3800余家。
此外,余姚市貿易“朋友圈”持續擴大,從上世紀80年代末期的70余個國家發展至如今的205個國家。據介紹,未來,余姚將依托數字創新產業園及“產業帶選品中心”等本土資源平台,加速傳統外貿企業向跨境電商模式轉型,開辟、做強外貿發展新賽道。
創新賦能 智造高地啟新程
六軸機器人雖然靈活度高,但存在制造成本高、動態響應速度慢的瓶頸。在車間,是否有更具性價比方案?智昌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研發進展給出了肯定回應,其四軸機器人在電子精密裝配、汽車零部件制造、光伏晶片處理、醫療器械封裝等場景已實現六軸設備替代,單線產能提升68%。
該公司副總裁王麗指出:“智昌新投產的四軸機器人,通過與機器視覺和具身大模型的結合形成具身智能體,重構了精度、效率、成本的‘不可能三角’。與傳統六軸機器人相比,這不是簡單的軸數替代,而是制造范式革新。”
余姚經濟開發區黨工委委員岑海明表示,余姚的機器人產業起步較早,2015年依托制造業基礎,余姚啟動機器人智谷小鎮(以下簡稱“小鎮”)建設,聚焦機器人產業鏈強鏈補鏈。目前,小鎮已聚集32家研發機構(含省級8家),累計獲837項發明專利授權,6個首台(套)產品實現技術成果轉化。
今年,小鎮發展勢頭強勁:投資1.85億元新建的年產75萬台智能洗地機器人生產線項目正有序推進﹔浙江機器人產業集團與寧波東力合資推進機器人關節精密傳動國產化替代項目預計2026年投產……一個個項目簽約落地,釋放強磁場效應。
產學研融合為產業發展注入強勁動能,讓科技成果走下“書架”擺上“貨架”。2017年浙江大學與余姚共建的浙江大學機器人研究院,專注機器人基礎研發與高端人才培養,是浙江省首個機器人與智能裝備博士后創新聯合體。
電容筆傳感器產品雖小,科技含量卻很高。人民網記者 張麗瑋攝
截至目前,浙江大學機器人研究院累計培育孵化企業40余家。最近,研究院企業又要“上新”了。該院總工程師程仙平透露,其團隊自主研發的電容筆傳感器即將於8月量產,“余姚產線正在調試,產品合格率測試正穩步推進。”
八十年代鄉鎮企業異軍突起,九十年代外向型經濟乘風破浪,新世紀智能經濟彎道超車……余姚自“縣改市”以來,邁出了從農業大縣向工業大市、從傳統縣城向現代化工業強市轉型的步伐。2024年地區生產總值較1985年增長185倍,余姚實打實的經濟數據,完美詮釋了中國縣域經濟發展的“教科書式樣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