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余姚:陽明故裡,何以讓“心學”活在當代

走進浙江余姚的王陽明故居,古朴的瑞雲樓內,游客們正通過講解聆聽王陽明的故事,感受“知行合一”的智慧﹔不遠處的陽明古鎮,一場聚焦陽明文化的沙龍正在火熱上演,年輕人們討論著“心即理”在現代職場中的實踐意義﹔劇院戲台上,姚劇《王陽明》正演到精彩處,流水般的唱腔間還夾雜陣陣稚嫩且清朗的讀書聲,“幼兒曹,聽教誨:勤讀書,要孝悌﹔學謙恭,循禮儀……”
今天,“陽明”二字已經融入余姚的血脈:從“陽明小學”“陽明中學”到“陽明公園”和“陽明街道”……不只是名字,先賢留下的文化遺產在街巷阡陌間生生不息。
五百五十余年前,一代大儒王陽明出生於浙江余姚,他創立的獨具特色的“陽明心學”體系,沖破了當時程朱理學的藩籬,在明以后佔有重要地位,影響深遠。
王陽明一生“立德、立功、立言”,“致良知”“知行合一”的思想更是影響深遠。
近日,第八屆海峽兩岸青年發展論壇寧波研習營在余姚開營,150余名青年在王陽明故居前,駐足凝望“吾心光明”的匾額,聆聽五百年前“知行合一”的回響。這一幕,正是余姚以陽明文化為紐帶,激活歷史資源、賦能城市發展的縮影。
如何讓哲學思想轉化為發展動能?余姚的答案是:以文創為媒,推動文化IP產業化。
在“良知創物”文創店裡,年輕人正挑選著“知行合一”主題的潮玩公仔、周邊。一款王陽明畫像冰箱貼,引得不少游客選購。
“它以各大博物館珍藏的王陽明畫像為藍本,巧妙復刻先賢神韻,既保留了傳統藝術的精髓,又融入了現代審美元素,讓歷史人物走進了日常生活。”“良知創物”主理人李福彬告訴記者,希望通過文創產品,讓更多人近距離感受王陽明的精神世界。
“陽明文化幾乎植入了余姚的每一個角落。”李福彬說,這種“有形載體+無形價值”的模式,正是余姚文化IP開發的精髓所在。
陽明古鎮。余姚市委宣傳部供圖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
自余姚將“陽明文化”確立為城市核心文化品牌,一場系統性的文化喚醒工程就此展開。
在臨山鎮邵家丘村,看不見、摸不著的“誠信”可以換來“真金白銀”。作為“道德銀行”建設的首個試點村,邵家丘村自2012年起推行三級積分評議制度,村民道德積分達90分以上即可申請無抵押低息貸款。這一創新機制為村民創業提供了資金支持和信心保障。
“‘道德銀行’是我們成功的關鍵。”邵家丘村黨委書記姜海軍說,該模式讓村民憑道德積分就能獲得貸款。種植戶陳慶堯通過志願服務積累積分,成功獲批5萬元貸款,解決了資金難題。
在梁弄鎮橫坎頭村,文化正在賦能鄉村振興。這個曾經的革命老區,如今依托“陽明心學與紅色文化”主題館,開發出“重走陽明路”研學產品。
文化賦能的效應還在持續擴散。余姚與紹興共建“心學之路”旅游聯盟﹔“陽明文化”國際論壇吸引日韓、東南亞學者紛至沓來﹔中意文化交流活動中,余姚工匠將“格物致知”精神融入米蘭設計周展品……從地方認同到跨區域合作,再到國際傳播,文化IP的輻射半徑不斷延伸。
走進寧波市陽明文化海外傳習基地,文化氣息扑面而來:大廳裡,參觀者正駐足欣賞主題文化展示區的展品﹔轉角處的主題書吧內,幾位年輕人正翻閱著陽明文化典籍﹔一旁的直播間內,主持人正通過抖音平台向海外觀眾介紹陽明文化的精髓。
姚劇《王陽明》。余姚市委宣傳部供圖
該基地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已構建起“線上+線下”立體傳播網絡:線上依托四大平台推出訪談、演講等原創內容﹔線下定期舉辦論壇、非遺展演等特色活動,並通過直播實現“雲端”共享。
余姚還創新推出“陽明文化進僑界”,組建傳播聯盟,聘請海外傳播大使,並打造《心動余姚》等新媒體產品,海外播放量超50萬。通過藝術化、年輕化表達,吸引千余名海外愛好者來余姚交流,持續擴大陽明文化國際影響力。
“我們希望用更多藝術化、時尚化的表達,推動陽明文化煥發‘年輕態’。”余姚市委相關負責人給出了一組組“出海”數據,如《心動余姚》微短劇輕量化、現象級呈現了陽明文化,瀏覽量超3000萬次,這一系列短視頻在海外聯動傳播,播放量超過50萬。陽明文化共創共繪藝術交流工程吸引海外陽明愛好者1000余人次來余姚開展交流。
“致良知者,致未來也。”在這座古城,每天都有新的故事在發生:研學青年在陽明故居前臨摹《矯亭說》的專注身影﹔小學生們在“良知課堂”上關於“何為第一等事”的童真討論﹔文創園區裡創業者們為產品注入文化內涵的執著……這些碎片拼成了一幅城市文化的完整圖景。余姚,正以“知行合一”的智慧,書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時代答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