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陽古民居的詩意畫卷

![]() |
圖為河陽古民居。顧春供圖 |
清晨的薄霧還未散盡,位於浙江縉雲縣的河陽古村已經蘇醒。92歲的朱阿婆端出青瓷碗,將新磨的豆漿擺上八仙桌。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全國重點文保單位、國家4A級旅游景區……這些名稱的具象是白牆黛瓦、古巷青磚、小橋流水。始建於五代末的河陽古民居,號稱煙灶八百、人口三千。村裡有10個明清兩代的宗族庄園式古建筑群、15座古祠堂及上百棟舊第,江南的詩意畫卷徐徐打開。
縉雲河陽古民居景區講解員朱曉紅是土生土長的第三十八代河陽人,一邊和熟悉的街坊鄰居打著招呼,一邊領著游客逛古村。河陽有一句諺語:不經八士門,不算河陽人。“八士門”是村裡最重要的建筑,為紀念河陽宋元兩朝出了8位進士而建。八士門后是一條150多米長的老街。以老街為中軸線,兩側是橫向的巷道,裡邊是一片片民居群。
宅子的名稱風雅十足,如“廉讓之間”“循規映月”“耕鑿遺風”“儒林古第”等。在一戶人家圓拱門的門楣之上,寫著4個戶主自創的字:田上有牛為耕,心口合一為讀,屋下有人為家,雲朵飄動為風,合在一起就是“耕讀家風”。“耕讀傳家”可謂河陽古訓,不僅記於族譜,還被寫在牆上、雕在房子的木構件上,時時提醒后輩謹記。
村裡的水系是元朝規劃的,從溪上游引水入村,到村裡流淌一圈后,流回溪的下游。一溪兩坑、一街五巷的元代布局至今可見。所以,從水渠到池塘,清澈活水潺潺流動。特別是答樵路,構造出全村精華:流水匯成一個四方大水塘,塘邊32道馬頭牆連綿而建,天光雲影相映生輝。河陽建筑群的風格,融入蘇式、徽派、北方色彩,還有自創。
河陽祠堂多,類別也多。虛竹公祠是6個兒子為父親造的,叫己祠﹔還有父子、兄弟的合祠,彰顯家族和睦﹔有義祠,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共事關系融洽,兩家后人為他們造了見証友誼的祠堂。家祠外,另有全族宗祠,還有特批的孝子祠。荷公特祠就是一座建於清光緒年間的孝子祠,因父親叫朱荷,所以叫“荷公特祠”。
荷公特祠內,一組精美的梅花鹿木雕吸引眼球,令人動容。曾幾何時,荷公特祠的文物木構件因受潮、糟朽、破損甚至脫榫,前廳木構架歪閃變形,門樓歇山頂屋脊斷裂,建筑外牆破損、剝落。2024年3月,荷公特祠開啟修繕,扦正建筑歪閃梁架,修補更換糟朽構件。在荷公特祠的圍廊裡,展示了修復過程:以高精度的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將每道磚縫、每處榫卯轉化為可解析的數據流。將古建筑從頂部和四周分別三維掃描,拿出剖面圖,由裡及外,每個修復細節都能清晰定位。
數字技術的深度介入,並未取代傳統工藝。在已修復的虛竹公祠,進門處一間精美的四角亭,月梁上的“和合二仙”等雕刻栩栩如生。有些是原件,有些是請非遺老匠人以傳統工藝修復,天衣無縫。10多年前,虛竹公祠開始修復,這是河陽村用文保資金維修的第一座祠堂,木雕件都是請浙江木雕非遺傳承地東陽市的老藝人來修復。荷公特祠也不例外,內部整片磚牆恢復為古時板壁,四扇窗戶破了三扇,也是請了木雕非遺傳承人修復。
整個村的鄉土建筑群,都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最大隱患是火災。2800多名常住居民在此生活,如今,這裡所有裸露電線均套管,每家都裝有報警系統,保護古村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為了把古村的建筑保護好,同時兼顧村民居住,河陽管理中心將整個古村分成14個網格,工作人員每周入戶檢查,屋頂漏水漏雨、拔榫脫榫都隨時修復。每年,還會請老工匠來大檢兩次。老屋頂上用的都是小瓦,原始的手工小瓦已經難尋,但河陽古民居收儲了很多,村民可以免費領取修理,當地人叫“撿屋漏”。
村民們捐出收藏的上千件古文物,建起兩個民俗博物館:一個館陳列古家具、古農具﹔另一個館陳列刺繡、河陽剪紙、古代生活用品、古代服裝等。每年大小節日,魁星點斗、台閣獅、花轎巡游、獨角台場等民俗活動都吸引大量游客參觀體驗。
有生命力的傳統村落,是依然生活著的社區。河陽便是這樣一個地方,將時光打磨成琥珀,讓生命在其中快樂生長。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09日 08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