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徽匠”何以不凡

人民網記者 李希蒙
2025年10月21日09:44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9月23日,登上第三屆全國技能大賽領獎台的瞬間,謝良昊大腦短暫空白。等到銀牌挂於胸前,他才意識到這就是自己五年來不懈努力換來的成果。

“剛上台時,感覺有點不可思議,但回來仔細想想,也是必然,付出努力了,就會有收獲。”謝良昊說。

收獲的不止有謝良昊。算上他的這塊銀牌,安徽代表團在本屆大賽上共收獲5金2銀3銅49優勝,並蟬聯“突出貢獻獎”,相較於5年前的首屆比賽,獎牌數翻番。

這一成績,是近年來安徽不斷推進“技工強省”建設,持續優化技能人才發展環境所帶來的——正如謝良昊所說,“也是必然”。

謝良昊(左一)登台瞬間。人民網記者 李希蒙攝

謝良昊(左一)准備登上領獎台瞬間。人民網記者 李希蒙攝

以賽育人

10塊獎牌,每一塊都得來不易。尤其是謝良昊所獲得的3D數字游戲藝術項目銀牌,更是讓安徽代表團在該項目上實現獎牌零的突破。“這意味著沒有前人的成功經驗可供參考,只能跟著教練一起去摸索。”謝良昊說。

不止沒有前人經驗。2020年進入安徽新華高級技工學校影視動漫專業學習時,謝良昊連美術基礎都沒有。

因為是“門外漢”,從原畫設計到3D建模,從材質貼圖到綁定動畫,沒有哪一步謝良昊能走得輕鬆。所以,在校期間,除了吃飯休息,謝良昊時刻都在專注於學習和訓練。

正因如此,他才“跑”得飛快。2023年,入學兩年多,謝良昊就從省賽選拔中突出重圍,站上了第二屆全國技能大賽的舞台並取得第五名的成績﹔又經過兩年的沉澱與提升,謝良昊憑借過硬實力通過省賽選拔,再次得到參加全國技能大賽的機會……

以賽代練,以賽促學,以賽促訓,以賽促建,以賽促評。“十四五”時期,安徽積極承辦了4項國家級一類賽事,高標准舉辦了2次省級綜合性大賽及10次省級行業賽、專項賽,並推動競賽活動向院校、企業延伸,為青年開辟了技能成才通道。

飛機維修金牌選手孫國泰、增材制造金牌選手程祥、油漆與裝飾金牌選手楊兆喜……安徽用“以賽育人”模式,不僅培養出越來越多高端技能人才,也將競賽現場打造成為社會公眾關注技能、了解技能的窗口。

盛保柱和徒弟一起研究設備方案。人民網記者 李希蒙攝

盛保柱(右)和徒弟一起研究設備方案。人民網記者 李希蒙攝

一脈相承

競賽之外,每一代“徽匠”亦傳承有序。

沈飛,寶武集團馬鋼軌交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車輪精加工技能大師。近五年,他主導了40余項崗位創新成果,為企業創造了數千萬元經濟效益。

他注重人才培養。10年來,他為企業培訓了1000多名數控技能人才,其中近50人晉升為技師、高級技師,成為生產中的骨干。

無獨有偶,安徽江淮汽車集團特級技師盛保柱也是如此。近30年的職業生涯,讓他從普通的技校生,成長為“全國勞動模范”,並先后榮獲安徽省技能大獎、“安徽省技術能手”“安徽省十大能工巧匠”……這段成長歷程,讓他深切體會到傳承的重要性。“在學徒歲月裡,為提升自己的技術,我拜訪了許多老師傅,在他們的指導下,我才能不斷進步。”盛保柱說。

2014年,公司成立了“盛保柱工模具鉗工技能大師工作室”,他帶領著一群志同道合的工友,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在此基礎上,他們還完成了“老帶新、傳幫帶”等工作,為公司的人才梯隊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和沈飛、盛保柱一樣,將手中掌握的技能毫無保留地傳給后來人的“徽匠”還有很多。“電焊拼命三郎”江小山、“人造小太陽”守護者陳建林、“撈紙”大師齊志國……在安徽省新一輪“技工強省”政策的推動下,技能大師工作室正在成為企業推動人才建設的有力抓手。

安徽省人社廳定期開展技能大師工作室工作成果評鑒,認定技術創新成果獎和人才培養成果獎,對取得優秀成果的工作室給予認可和獎勵,激勵工作室積極開展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工作。截至目前,已累計建設國家級、省級技能大師工作室433個,評定技能大師工作室技術革新和人才培養成果100項,累計投入資金近2000萬元。

國軒高科生產車間內,技術工人正在控制生產設備。國軒高科供圖

國軒高科生產車間內,技術工人正在控制生產設備。國軒高科供圖

雙向奔赴

走進位於安徽省合肥市的合肥國軒高科動力能源有限公司生產車間,整齊劃一的設備“叢林”中,不時有工作人員穿梭其中,調整設備參數、檢查產線運轉情況。

作為一家重技術型公司,國軒高科的產線自動化程度較高,也因此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格外迫切。“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人才儲備和企業發展之間是強相互關系。”公司精益制造中心總監王緒彪說。

近年來,隨著安徽省大力推進“技工強省”建設,公司的人才結構得以優化。“過去,公司技能人才隊伍中存在中級佔比高、高級技能人才短缺的‘橄欖型’問題。如今,在政府培訓補貼、技能等級認定等政策的支持下,企業能夠大力推動員工參加各類等級培訓項目。”王緒彪說,僅2024年公司就組織超3000人參加“電池制造工”職業技能等級認定,通過率超70%。隨著高技能人才佔比穩步提升,隊伍結構逐漸健康化。

同時,當地政府通過培訓補貼、稅收優惠等方式切實減輕了企業的育才負擔。對符合政策要求的培訓項目,可按不同技能等級申請每人數百至數千元的補貼,這讓企業更有底氣加大人才培養投入。

創新能力的提升,則是“技工強省”建設帶來的又一重紅利。“過去的兩年裡,我們累計獲得創新方法國賽獎項6項、省賽74項。‘金種子’計劃已立項39個創新項目,部分成果轉化后產生經濟效益超千萬元。這些政策不僅激發了員工的創新熱情,也直接賦能於企業降本增效。”王緒彪說。

在“尊重技能、崇尚工匠”的社會氛圍下,公司推出技能津貼、項目激勵和職業發展雙通道,讓技能人才留得住、有奔頭。目前,國軒高科已實現核心技能人才“零流失”,有力保障了工藝傳承和項目運行的連續性。

“十四五”時期,安徽省經濟總量連續跨越了4萬億、5萬億兩個台階,預計五年增量達到1.4萬億元。一代代“徽匠”,正是驅動安徽省產業升級、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引擎。目前,安徽省技工院校達到95所,其中,有8所高水平技師學院、10所優質技工學校,在校生穩定在20萬人,高級工班及以上在校生達到6.7萬人,年均開展社會化職業技能培訓20萬人次以上。截至2024年底,安徽省技能人才總量達785.8萬人,其中高技能人才259.1萬人。

從5000多年前的凌家灘玉雕,到匠心獨運的徽派建筑,再到今天的“制造強省”建設,背后都有“徽匠”們的身影。

平凡卻又不凡。

(責編:葉賓得、王麗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