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不務正業”的“吸管大王”

人民網記者 王麗瑋
2025年10月23日08:11 | 來源:人民網-浙江頻道
小字號

機器架好,麥克風別上。“三、二、一,開始!”

10月21日,第31屆中國義烏國際小商品博覽會—出口商品展在浙江義烏開展。記者在“雙童”展位前見到樓仲平時,他正對著鏡頭錄制短視頻,講述的正是自己的創業經歷。如今,這位年過六旬的“吸管大王”,已然成為短視頻平台上備受關注的“網紅”創業導師。

樓仲平是土生土長的義烏人。14歲那年,他挑起貨郎擔,開始走街串巷。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接觸到吸管行業。此后三十多年,他傾注心力,將一根平均利潤僅0.0008元的吸管,做到全球行業第一。

樓仲平在鏡頭前“重拾”老本行。受訪者供圖

樓仲平在鏡頭前“重拾”老本行。人民網記者 王麗瑋攝

誰也想不到,功成名就之后,樓仲平竟迷上了拍短視頻。他的視頻號更新很快,幾乎每兩三天就有一條新內容發布。不少人評價他“不務正業”,說他“一心隻想當網紅”。

對此,樓仲平不置可否。他心裡裝著一幅更大的藍圖。這幅圖,就藏在“雙童”展位之中。

作為參加了整整30屆義博會的“老面孔”,“雙童”的展位從一個擴展到六個,總面積達到30平方米。展品也從最初單一的普通吸管,拓展到如今的2000多個品種。面對這一切,樓仲平有太多故事可以講述。

展會現場,為增強視頻效果,樓仲平“重拾”老本行——扮成賣貨郎。他以圍觀群眾為觀眾,肩挑扁擔,手搖撥浪鼓,對著鏡頭將往事娓娓道來。

“我14歲輟學,做起了小貨郎。挑擔那三年,為了換到更多、更好的貨,基本是早上四點半起床,晚上九、十點才回,一天至少跑35公裡……”

樓仲平正在拍攝短視頻。人民網記者 王麗瑋攝

樓仲平正在拍攝短視頻。人民網記者 王麗瑋攝

樓仲平說,隨著社會發展,貨郎擔漸漸退出歷史舞台。1993年底,一個偶然的機會,他接手了一家吸管廠。普通的一次性塑料吸管看似沒有多少科技含量,多數人隻視其為小生意,唯獨他將其當作一生的事業。1995年,他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去工商局注冊了“雙童”商標。

展台最底層,陳列著一批“朴素”的吸管。樓仲平說,最初參加義博會時,他帶來的就是這種印著“雙童”商標的普通吸管。“主要是為了方便客戶找到我們。”他說。

后來,隨著互聯網興起,“雙童”開始拓展外銷業務。“外銷有個特點,採用電子結算,這就要求產品必須印有條形碼。我當時連條形碼是什麼都不知道。又聽說申請條形碼必須先制定企業標准,我也不懂什麼是企業標准,就參照當時義烏唯一的企業標准《義烏水泥廠產品標准》,起草了‘雙童’的企業標准。”正是這份標准,為他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讓他意識到標准化的重要性。

自此,“雙童”先后參與地方行業標准、國家行業標准的制定,產品質量不斷提升,企業也逐漸走向巔峰。

然而危機悄然而至。企業規模連年翻番,利潤卻持續攤薄,大客戶牢牢扼住議價權。在行業尚未察覺之際,樓仲平果斷轉身,借助互聯網主動鏈接全球分散卻優質的小客戶。

一名客商正在拍攝雙童的創意吸管產品。人民網記者 王麗瑋攝

一名客商正在拍攝“雙童”的創意吸管產品。人民網記者 王麗瑋攝

“看,這些造型各異的吸管,就是我們當時推出的定制產品。”展台另一側,一批愛心造型的吸管吸引了不少客商詢價。憑借個性化定制,樓仲平徹底打破了薄利多銷的行業鐵律。2013年前后,發往巴西的一批足球吸管,客戶足足訂了十多個貨櫃,利潤率遠遠超出了普通吸管產品。

講到這兒,樓仲平喝了口水,清了清嗓子,繼續他的講述。

“就在企業高速發展時,‘限塑令’出台,給我們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雙童’沒有坐以待斃。”他說。

展台一側,一批白色吸管被擺在醒目位置。樓仲平介紹,這是“雙童”今年新推出的可降解吸管,採用天然生物基材料制成,即便在海水中也能完全降解。

不僅如此,“雙童”還研發出秸稈、玻璃、不鏽鋼等材質的吸管﹔“可以吃的吸管”,以紅薯粉、木薯粉為原料﹔甚至還有裝有傳感器的智能吸管,能記錄飲水量,為消費者提供健康建議……如今,“雙童”年銷售額已達2億多元,佔全球中高端市場份額約10%。

“今年12月,公司13條無人生產線將正式投產。屆時,產品從生產到入庫的時間將從一天縮短至3小時,實現效率的跨越。”他補充道。

雙童新開發的可降解吸管。人民網記者 王麗瑋攝

“雙童”新開發的可降解吸管。人民網記者 王麗瑋攝

近年來,“雙童”在中國、日本、歐盟市場的佔有率紛紛登頂,這也讓樓仲平再次察覺到危機。這些“第一”意味著什麼?是佔比的極限、增長的極限、利潤的極限。企業若要穿越經濟周期,就必須打破原有模式。

於是,他鼓勵員工開拓“第二曲線”,並於2017年出資搭建創業共享平台。2020年,他推動組織架構扁平化、去中間化改革,將生產劃分為七個經營體、銷售劃分為九個經營體。

截至目前,“雙童”創業平台已成功孵化16家創業體和26個經營體。2018年至2023年的五年間,規模相當於再造3.5個“雙童”,並成功反哺主業,形成了以吸管制造為基礎,國際貿易與創業教育融合發展的新產業模式,實現了從“一根吸管”到“創業平台”的轉型。

客商與雙童商學院工作人員互加聯系方式。人民網記者 王麗瑋攝

客商與雙童商學院工作人員互加聯系方式。人民網記者 王麗瑋攝

在“雙童”展位,一半面積都用於展示創業共享平台。這些創業體將業務拓展至進出口、國際貿易、供應鏈、財務等多個板塊。展會開幕不到半天,已有數十位客商前來洽談合作。

此外,樓仲平還創辦了雙童商學院,把課堂搬進工廠,將“雙童”實戰經驗傳授給創業者,開創了“實戰型”教培新模式。2024年,已有35000人走進“雙童”學習。

作為創業導師,樓仲平不僅線下授課,也活躍在線上。“我認為輸出是最好的輸入。從網友的反饋中,我能學到很多,推動自我成長。”他說。

樓仲平“跳出一根吸管”,堅定推進“破界創新”的故事仍在繼續。人民網記者 王麗瑋攝

樓仲平“跳出一根吸管”,堅定推進破界創新的故事仍在繼續。人民網記者 王麗瑋攝

因為頻繁直播,公司年輕人調侃他:“一天到晚在短視頻裡‘畫餅’。”樓仲平卻不以為意:“如果因此能培養出更多的優秀企業,幫他們把‘餅’變成現實,對我來說也是莫大的榮幸。”

臨近中午,樓仲平的短視頻拍攝仍在繼續。他帶領“雙童”主動跳出“一根吸管”的認知局限,打破路徑依賴,拓展組織邊界,堅定推進破界創新的故事還在書寫下一章。

(責編:孫鵬、康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