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宜興鄉村蝶變:從“一處美”到“全域興”

周菊英向年輕人傳授紫砂技藝。人民網記者 周夢嬌攝
“啪嗒!啪嗒!”走進江蘇無錫宜興丁蜀鎮西望村,打泥聲由遠及近傳來。
在一家紫砂壺工作室,各式精巧的紫砂器件擺放其間,幾位學徒正在練習雕刻裝飾。“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願意留下來,做一名‘紫砂青年’呢。”紫砂工藝美術師周菊英說。
西望村的紫砂工藝歷史悠久,被譽為“中國紫砂第一村”,全村80%的勞動力從事紫砂產業。2024年,該村集體收入達5.8億元。
西望村的逆襲只是宜興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作為蘇南地區最大的農業板塊、長三角重要的“米袋子”,近年來,宜興市通過黨建引領凝聚共建合力,通過生態整治筑牢宜居基底,打造特色產業激活富民動能,鄉村振興實現了流量與留量的雙贏。
“紫砂村”年輕人“破圈”
西望村因紫砂而聞名,村民也借此鼓了腰包。不過,十多年前,這裡的紫砂產業還是一家一戶分散經營,“小、散、亂”問題較為突出。“那時候大家都是自己做自己的(產品),泥料品質不一,價格賣不上去,年輕人也不願意留在村裡。”一位老匠人回憶道。
轉機發生在2009年。江蘇省陶瓷藝術大師、西望村黨總支書記范澤鋒帶頭成立了紫砂陶瓷專業合作社,建立了黨支部,逐步形成了嚴格的泥料檢測標准。
當時,合作社裡的10名黨員都是制壺高手,負責組織村裡紫砂產業的原料供應、創意設計、品牌包裝、生產運營等。他們還建立了技藝傳承中心,辦起了公益培訓班,“青藍”結對,為年輕人傳授和指導技術。
在這裡,家家捶泥,戶戶做坯,一抔泥土,在匠人手裡有了萬千可能。“現在,合作社黨支部已發展49名黨員,其中60%是青年匠人,覆蓋了紫砂產業鏈的每一個環節。”范澤鋒說,合作社不僅提供了市場和銷路,還通過培訓幫助村民特別是青年手藝人提高技術。
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返鄉創業,踴躍學習工藝美術,專注創作。目前,西望村擁有680多家個人工作室、400多名獲得專技職稱的鄉土人才和60多個電商平台,成為“全國特色產業億元村”。
隨著以西望村為代表的宜興紫砂工藝產品的豐富、品牌影響力的提升,紫砂文化已走出村庄走向世界。
“近年來,宜興以黨建為‘紅色引擎’,建立‘五級聯動’園區體系,探索‘黨建+產業+治理’模式,推行‘一村一策’黨建聯建機制,形成了一批可復制的鄉村振興經驗。”宜興市政府相關人士說。

美棲村琳琅滿目的玫瑰產品。人民網記者 周夢嬌攝
玫瑰田年收入“出圈”
驅車行至美棲村,千畝玫瑰花田映入眼帘。
七年前,美棲村種下了這片玫瑰花田,如今,它給村民們帶來了人均3萬元的增收、500多個就業崗位。
“從村名就能知道,在美棲村的歷史脈絡裡就離不開美。”美棲村黨總支部書記宗華東打趣說,村子自古家家栽花、戶戶種田養魚,還有扎花燈、鬧燈會的傳統,是典型的江南水鄉。“但在2016年之前,村集體收入卻不足20萬元,當時村裡還挂著‘經濟薄弱村’的帽子。”
“要脫貧摘帽,更要富民強村!”2018年,宗華東帶隊前往雲南、山東等地考察,又將村裡的土壤送往雲南省農科院分析,最終引進了法國墨紅玫瑰。村民將土地以每畝800元的價格流轉給村集體,千畝花田逐漸成形。
如今的美棲村,年年舉辦玫瑰文化藝術節,花海浩蕩,游人如織。民宿、農家樂、水果採摘一應俱全,每年游客超15萬人次,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我們還與江南大學等高校合作,自主研發了玫瑰發酵茶、玫瑰花苞水、玫瑰超微粉等6項國際專利,新建了工廠,形成了完整產業鏈。一畝地能產出150公斤玫瑰,制成花茶能賣出6萬多元。”宗華東說,村裡還建設了數字鄉村主播孵化基地,每天有10余名本村“新農人”與AI數字虛擬主播一起直播帶貨。

橫山村修整后的河道。人民網記者 周夢嬌攝
“月亮河”點亮鄉村夜經濟
秋日的橫山村,千畝茶園連綿疊翠,江南民居臨水而立。到了夜晚,繞村而過的河道亮起“月亮形”水景燈,冷凝水噴霧氤氳四散,宛如仙境。
多年前,這裡還曾是另一幅光景:建於上世紀80年代的居民樓老舊暗淡,水泥路、泥巴路鋪就的村道坑坑窪窪,昔日清澈的河道也變成了“臭水溝”。
“村裡按照‘美麗河湖’標准,清淤泥、引活水、修岸堤,把河道水面拓寬到20米,窄處也有6米。此外,還在岸邊種植親水植物,岸上修涼亭、健身器材。”橫山村黨總支書記任愛兵說,經過一番整治,如今夜晚的“月亮河”成為村民和外地游客打卡消費的聚集地。
7年來,橫山村先后投入5000多萬元資金改造村居環境,昔日破舊村庄已煥新顏迎八方來客。“環境美了,不少村民把閑置房屋改造為民宿、咖啡店、面包屋,每年接待游客不少於100萬人次。”任愛兵說,2024年村集體總收入超800萬元,先后獲得“江蘇省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省級綠美村庄”“江蘇省鄉村旅游重點村”等稱號,“如今,大伙兒不僅生活環境更好,收入也提高了。”
美麗鄉村的變化,不止於村庄,也發生在鎮域。
每天上午,丁蜀鎮陶二廠融合街區都會迎來一波波客流。這時,街區內的400多名“數字游民”就會忙碌起來。這些產品經理、策展人、網絡作家等新興鄉土人才集聚於此,進行文化交流、藝術展覽,打造當地專場市集。
這片由閑置廠房蝶變而來的“夢空間”,每年可為丁蜀鎮帶來近千萬元租金,年接待游客量達200多萬人次,提供就業崗位3000多個。
“在生態整治過程中,宜興讓善治成果催生宜居圖景,既破解了蘇南鄉村‘人多地少、環境承壓’的共性難題,也為產業升級鋪墊了可持續的生態底色。”宜興市鄉村振興局副局長李振陽告訴記者,目前,宜興累計有54個村庄獲評“江蘇省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數量位居全省前列。
數據顯示,2024年,宜興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2890元,同比增長5.6%﹔休閑旅游農業總收入達20.1億元,接待游客總人次1550萬人次﹔累計培育省特色田園鄉村26個、無錫市特色田園鄉村39個,位居全省第一。
“如今的宜興,多元產業融合發展早已成為常態。”李振陽說,今年宜興將推動所有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村進行轉化提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