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共護文化遺產 譜寫交流新篇

2025年11月04日08:1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卡洛(右)與米萊拉在大足石刻開展造像病害診斷分析工作。
  大足石刻研究院供圖

  薩馬德(左)參加巴基斯坦開普省考古與博物館管理局舉辦的犍陀羅藝術研討會。
  圖為受訪者提供

  高奕睿(左三)與學生在大英圖書館研究敦煌文獻。
  圖為受訪者提供

  出席第六屆世界古都論壇的外國嘉賓在龍門石窟參觀。
  張怡熙攝

  當地學生在巴基斯坦開普省馬爾丹市的塔赫特巴希佛寺遺址參觀。
  艾哈邁德·卡邁勒攝(新華社發)

  歷史文化遺產不僅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從大足石刻的修復合作到敦煌學的全球學術交流,再到巴基斯坦犍陀羅藝術的保護與傳播,中外學者共同守護人類歷史文化遺產,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和不同國家、民族相互了解,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深厚的人文力量。

  中意專家合作保護大足石刻——

  “為全世界文物保護修復工作提供樣本”

  人民日報記者 姜峰

  “站在這裡,我不禁回想起8年前和中方專家一起修復文物的工作經歷,希望我們可以繼續深化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在重慶大足石刻舒成岩摩崖造像前,意大利文化遺產部顧問、威尼托文化遺產集群主任賽爾吉奧·卡洛表示。

  大足石刻位於重慶市大足區,始建於唐代,興盛於公元9世紀末至13世紀中葉,余緒延至明、清,有造像5萬余尊,銘文10萬余字。大足石刻以規模宏大、雕刻精美、題材多樣、內涵豐富、保存完整著稱於世。近年來,大足石刻研究院與意大利威尼托文化遺產集群互派專家學者,交流文物保護技術與經驗,舉辦系列學術交流研討會,合作成效顯著。

  2017年5月,根據雙方簽署的合作協議,卡洛與意大利維羅納美術學院文化修復系教授米萊拉來到大足區,針對舒成岩摩崖造像的保存狀況,與中方團隊合作開展造像病害診斷分析和后期保護技術研究等工作。舒成岩摩崖造像雕鑿於南宋紹興十三年至二十三年間,是集雕刻、彩繪、貼金於一體的道教造像。卡洛到來時,看到造像存在石質風化,彩繪起甲、脫落,貼金層開裂、起翹等問題。

  卡洛及其團隊曾參與意大利威尼托大區內威尼斯、維羅納古城等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經驗豐富。在大足區,卡洛與米萊拉每天都穿著印有“大足石刻文物保護”字樣的棕色文保工作服,與大足石刻保護工程中心的技術人員一起奔走於修復現場、實驗室和研討會會場。卡洛個子高,舒成岩摩崖造像的龕窟比較小,他常常以跪、蹲的姿勢工作一整天。

  卡洛團隊的核心任務是與中方技術人員一同開展保護修復技術研究。團隊配備有專用工具箱,裡面整齊排列著清潔、加固、補形等工具。卡洛使用激光清洗機對文物表面污染物進行清洗,比傳統清洗方式更加精准可控,類似的新設備、新技術讓當時在場的中方技術人員很感興趣。

  在中國的工作經歷也讓卡洛獲益匪淺。卡洛說,意大利沒有石窟寺,來到中國參與大足石刻的保護修復,彌補了他在這一領域的短板。“棕色文保工作服是我們成功合作最好的見証!”他一直精心保管當年那件工作服,過去幾年,常常穿著它出現在世界各國的文物修復現場,一有人問起,他便會熱情向對方介紹“一生一定要來一次的大足石刻”。

  卡洛認為大足石刻中方團隊在文物保護方面表現突出,“不管是修復千手觀音、舒成岩摩崖造像,還是大足石刻文物醫院的建成使用,都充分展示了中國文物保護工作者高超的技術水平,更體現了中國政府對於文化遺產和文物保護的高度重視。”

  中意合作保護大足石刻舒成岩摩崖造像項目,是兩國首次合作完成潮濕環境下彩繪貼金石質文物保護修復項目,推動了兩國在該領域的深入交流與合作。去年底,卡洛再次帶領意方團隊來到中國,先后考察大足石刻光明殿摩崖造像、舒成岩摩崖造像等文物保護單位。中意雙方達成共識,計劃在文物科技保護等方面深入合作。

  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長蔣思維介紹,未來雙方將重點圍繞石窟(石雕)歷史溯源與價值研究、病害分析診斷技術、三維信息留存與虛擬修復研究、石質彩繪貼金保護修復等方面展開全方位深度合作,共同研究文物病害治理。“作為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數量最多的兩個國家,意大利和中國在文物修復技術研究和項目實踐上擁有豐富經驗和獨特優勢,我們共同開發技術、產品和修復方案,有利於共同推動世界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發展,並為全世界文物保護修復工作提供樣本。”卡洛說。

  (張瑋參與採寫)

  中外學者共同研究敦煌學——

  “看見不同文明之間的古老聯系”

  人民日報記者 劉軍國

  “自古以來,世界各國文明就有著千絲萬縷、難以割裂的聯系。敦煌正是不同文明交流的生動樣本,體現了跨文化合作與交流的重要性,千年前如此,今天亦如此。”劍橋大學亞洲和中東研究學院榮休教授、浙江大學求是講席教授伊姆雷·加蘭博斯(中文名高奕睿)表示,在多種語言和文化背景下研究敦煌文獻並進行交流很有意義。

  高奕睿出生於匈牙利,1987年到中國天津留學,2002年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后進入大英圖書館工作。此后,他參與大英圖書館的國際敦煌學項目,研究興趣逐漸從先秦文字轉向敦煌學。精通6種語言的他,常年參加世界各地的學術會議,與中外學者交流合作,是國際敦煌學領域的重要學者。

  敦煌是中國通向西域的重要門戶。古代中國文明同來自古印度、古希臘、古波斯等地區的思想、宗教、藝術在這裡匯聚交融。20世紀初,莫高窟藏經洞的發現震動世界。1900年,莫高窟17號洞窟內發現各類文獻數萬件,由此催生了敦煌學。后來,人們將這批文獻稱為“敦煌文獻”,將保存這批敦煌文獻的洞窟稱為“藏經洞”。

  敦煌文獻上起魏晉之際,下迄北宋初年,不僅包括漢文,還有古藏文、梵文、回鶻文、粟特文、於闐文等多種語言,折射出絲綢之路上多元文明的交流互鑒。“敦煌文獻最引人注目之處在於其中蘊含的多種文化,為我們了解古絲綢之路上思想、技術、文本和宗教的傳播提供了寶貴資料。”高奕睿說,“這些文獻和壁畫成為一個窗口,我們可以通過這扇窗,看見不同文明之間的古老聯系。”

  如今,敦煌學已發展為一門綜合交叉學科,以敦煌文獻、石窟藝術、歷史遺跡和敦煌學理論為主要研究對象,涉及歷史、語言、宗教、美術、考古等多門學科,被視為一座連通中外學術的橋梁。

  “研究敦煌學很有意思,不同學術背景的學者研究同樣的材料,會得出不同的結論。”高奕睿表示,中國學者與外國學者的研究方向有所不同,互相交流十分必要。通過多語種視角研究敦煌文獻,能夠更准確理解中古時期地方社會的歷史,也能注意到以往未被發現的課題和現象。

  在研究內容上,高奕睿關注敦煌文獻的“物質形態”。隨著研究深入,人們對敦煌文獻保護理念也在不斷更新。“如今,保留文獻的原始狀態被認為是更好的保護形式。”

  在高奕睿看來,敦煌學研究的發展,折射出文明交流互鑒的深層邏輯。“隨著研究的深入,我們越來越意識到歐亞大陸上多元文明的相互聯系以及東西方接觸的重要性。”高奕睿表示,通過國際合作,敦煌石窟的研究、保護和數字化工作正在不斷深入,為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提供了更多新的可能。

  中巴考古學者共當“犍陀羅守護人”——

  “讓更多人感受犍陀羅藝術的魅力”

  人民日報記者 程是頡

  在巴基斯坦開伯爾—普什圖省(以下簡稱“開普省”)白沙瓦博物館的磚拱大廳裡,10多名巴基斯坦少年三兩成群,面對展廳裡的石刻席地而坐。在中國志願者的引導下,孩子們認真觀察、思考,用畫筆在紙上描繪眼前的展品。

  他們正在參加的是由開普省考古與博物館管理局與中國考古學者志願者團隊共同發起的“犍陀羅守護人”遺跡保護教育課。“對孩子們來說,這是一次意義非凡的旅程。”開普省考古與博物館管理局局長阿卜杜勒·薩馬德說。

  犍陀羅藝術誕生於公元1世紀至3世紀的貴霜王朝時期,是東西方文明交融的典型代表,對理解人類文明交流互鑒歷史具有重要意義。作為犍陀羅文物、考古遺跡集中的核心地區,開普省是研究犍陀羅藝術的富礦。近年來,隨著中巴兩國在文博領域的合作不斷深化,中國考古學者對這一地區的關注度不斷提升。

  2023年,173件巴基斯坦文物來到中國,與故宮博物院館藏的30件文物一起,組成了中國迄今最大規模的犍陀羅藝術展。“這是一場非常‘破圈’的展覽,很多中國觀眾第一次了解到巴基斯坦的犍陀羅藝術,他們的熱情和興趣讓我們驚嘆。”薩馬德說,這次展覽拉近了中國觀眾與巴基斯坦歷史文化的距離,也體現了兩國間的文博合作對文明交流互鑒的巨大促進作用。

  “巴中都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兩國在文物保護領域的合作令人鼓舞。通過與中國的大學和博物館合作,巴基斯坦考古工作者可以學到很多先進經驗和技術。”薩馬德說,近幾年,巴基斯坦學者有更多機會訪問中國,探訪敦煌莫高窟、重慶大足石刻等歷史文化遺產地,同時向中國學者介紹巴基斯坦考古學界在相關領域的研究成果,“與中國同行密切交流,給巴基斯坦考古文博工作帶來了很多啟發。”

  開普省考古遺跡數量多、分布廣,許多遺跡位置偏遠、地形復雜,開展管理和保護工作存在困難。為應對這些挑戰,中巴兩國考古工作者正共同努力,“犍陀羅守護人”項目就是一次積極的嘗試。兩國志願者與考古遺跡附近的村民互動交流,並針對當地年輕人群體舉辦各類活動,通過講解相關歷史文化知識,讓當地民眾在開闊眼界的同時提高保護歷史遺跡的意識。“越來越多民眾開始認識到保護歷史遺跡也是在保護珍貴的資源。”薩馬德說。

  薩馬德還積極推動巴中考古學家合作,從中國引入文物保護新技術。“中國在石窟寺遺址、地面石構建筑保護等領域具有豐富經驗,擁有亞洲一流的團隊和技術,可以彌補巴基斯坦在遺址修復、監測維護等方面的經驗不足。”在中國團隊的幫助下,開普省文保隊伍已初具規模,文保技術也得到了提升。“我們還啟動了對白沙瓦博物館、斯瓦特博物館等博物館館藏文物的三維掃描數字建模工作,希望通過這項工作讓更多人感受犍陀羅藝術的魅力。”薩馬德表示。

  薩馬德期待兩國在文博領域進一步加強合作,建立更緊密的聯系,“在工作中,我們深深感受到巴中民眾對彼此國家歷史文化的興趣。通過文博工作,我們努力創造更多機會,為民眾帶來更精彩的文明交流體驗。”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04日 17 版)

(責編:葉賓得、王麗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