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再记】·扩大规模先造“腿”--浙江频道--人民网
人民网

【下乡再记】·扩大规模先造“腿”

王慧敏

2011年06月29日13:59    来源:人民网浙江频道     手机看新闻

  乌鲁木齐北园春批发市场的果瓜商,眼下是悲喜两重天:

  经营木纳格葡萄的,入冬以来,就没有露过笑脸:8公斤一箱的上好葡萄,批发价只要10元。来自南疆的肖开提心疼得直掉泪:从阿图什运了10吨木纳格过来,已经半个多月了,还有一半没卖掉。积压时间一长,葡萄开始霉变,拣出去的烂葡萄足有五六箱。

  而经营干果的,可就偷着乐了:酥皮巴旦木一公斤至少55元,纸皮核桃最便宜的一公斤也要25元。这些干果每公斤的价格,均比去年贵了10多块。

  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新疆瓜果的质量独步天下。所以说,瓜果应该是新疆的特色产品。近几年,新疆大力发展林果业,全区林果面积每年以百万亩以上的速度扩张,目前全区林果总面积已突破1100万亩,新疆人均瓜果面积超过了半亩。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同样是特色产品,就质量而论,也难分轩轾,有的让农民挣得盆满钵满,有的却实笃笃砸在了手里。木纳格葡萄与巴旦木、纸皮核桃泾渭分明的遭遇就是明证!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原来,木纳格葡萄尽管质量没得挑,但不耐储存,受不得颠簸碰撞,新疆运距又远,往往是葡萄还没有运到内地市场,质量已经出现问题,到头来丰收果成了“窝心果”。

  看来,特色产品作为一个地区的资源优势,要转化成经济优势光靠扩大种植面积、形成一定规模还远远不够。有了特色的东西,并不等于就可以乐呵呵傻等着天上掉票子,还必须充分考虑产品与市场的对接问题。不能和市场有效对接,不管产品的特色多浓郁,想使荷包鼓起来,难!

  在这方面,其实不少地方都曾有过惨痛教训,前些年广东的荔枝、海南的香蕉“烂市”不就是如此吗?

  这就引出了又一个问题:一些特色产品,由于市场适应性差,比如,不耐储存、经不得碰撞等,是不是即使质量再好,也“永远长不大”呢?

  其实,并不是这样。政府可以创造使其与市场对接的条件。如今在内地市场“遍地开花”的哈密瓜,其实,以前的储藏期并不长。是吴明珠等科研人员积数十年之功,对哈密瓜不断地进行栽培改良,才使哈密瓜可以储藏一个冬天。同样,库尔勒香梨能够香飘海外,也与科技人员的努力分不开。过去库尔勒香梨不单产量低,储藏期也就个把月,后来在科研人员的努力下,不但香梨的产量提高了10多倍,储藏期也延长到了几个月。

  从某种意义上说,农产品在市场上能走多远,关键要看科技这条“腿”有多长。

  这就告诉我们,在对接条件不具备的前提下,盲目扩大规模,不如先去打造对接的这条“腿”。只有“腿脚”便利,闯起市场才更轻捷。



  链接:王慧敏专栏《下乡再记》《下乡手记》
(责任编辑:冯益华)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10658000,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相关专题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
  • 原创推荐
  • 精彩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