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再记】·都为就业出把力--浙江频道--人民网
人民网

【下乡再记】·都为就业出把力

王慧敏

2011年06月29日14:41    来源:人民网浙江频道     手机看新闻

  家属院大门的街道两旁,原来全是店铺:银行、书店、饭馆、理发铺……林林总总有五六十家,基本囊括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最让我惬意的是紧傍大门的那家水果店,不独经销的品种多,价格也公道。店主人是一对中年夫妇,河北农村来的,一天到晚乐呵呵的。

  去年9月,说是要拆迁绿化,两三天的工夫,街上的店铺便没了踪影。纳闷的是,大半年过去了,仍是空荡荡一条长街,既没见种花,也不见栽树。倒是居民买个针头线脑什么的,也不得不穿几条马路。

  前不久到东四去看一个朋友,回来时车胎爆了。一位好心的大嫂告诉我,胡同里有个修车的。找了半天,总算在一个犄角旮旯里看到了修车的师傅。嗨,巧了!竟是原先我家门口那个卖水果的。

  “为什么不找个显眼的地方?”我问。

  “唉,哪敢!”他说,自从店铺被拆后,一直没能租到铺子。无奈,只好学着修自行车。可现在,到处都在清理人,只好偷偷摸摸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就这,已经被罚了几次款了。师傅叹了口气:“城里越来越不好呆了,回去种地吧,可村里人均才7分地。”他问我这样一个问题:“在城里我们能挣到钱,城里人也需要我们。为什么就不能给我们行些方便呢?”

  修车师傅的话,发人深省。随着人口的增加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就业的压力将会越来越突出。“十五”计划纲要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指出:“今后5年城镇新增就业和转移农业劳动力要各达到4000万人。”

  但是,不能否认的是,我们还有一部分干部,对扩大就业重要性的认识尚需加强。在某县采访,县领导说:我县所有企业全面扭亏增盈。知道底细的同志告诉我:原先全县有56家县办企业,现在只留下3家效益好的,其它的不管三七二十一统统宣告破产了。由于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那些下岗职工的生计就成了问题。上周,在西北某钢铁公司工作的一位同学来信告诉我:公司为了扭亏增盈,规定:女同志36岁就得退休。36岁,正是“发光发热”的最佳年龄啊!我真想问问:这样扭亏增盈,到底有多少意义?

  前些时候,在湖南五凌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采访,总经理李瑞师的一番话很有道理:“企业改革,不能把职工往社会上一推了事。人的能力有差异,作为企业的领导要尽可能为每个员工创造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这个公司近些年由于引进了先进的设备和管理经验,将近一半职工被分流了。但公司通过办三产,不仅使每个分流人员有活儿干,还吸纳了社会上600多名下岗职工。

  长期以来,人浮于事,成为不少企业的通病,也导致企业效益低下。像这类企业,要扭亏增盈,进行适当的人员分流是必要的。但是,分流,不是简单的下岗,企业领导要充分考虑到人员分流后的生计问题,尽可能地减少国家和社会的负担!

  如果大家都来为解决就业问题尽一份力,那会是一种什么状况?



  链接:王慧敏专栏《下乡再记》《下乡手记》
(责任编辑:一微)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10658000,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相关专题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
  • 原创推荐
  • 精彩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