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再记】·把树“种”进心田--浙江频道--人民网
人民网

【下乡再记】·把树“种”进心田

王慧敏

2011年06月29日14:56    来源:人民网浙江频道     手机看新闻

  如果哪位有心统计一下今年“植树节”期间全国植树的总面积,数字肯定大得惊人!

  这不,手头有张“植树节”次日的某大报,头版“信息集纳”栏目报道了4个省的植树面积:最少的300万亩,最多的达2000多万亩。

  说实在的,看完这些报道,我却兴奋不起来,心里老犯嘀咕:到底植活的有多少呢?

  那年到山东采访平原绿化工作,一个老农说得很形象:“要是把这些年俺村种树的数字摞起来,恐怕连俺家的锅台上都是树了。”有人做过一项统计,如果把1979年到1989年10年间各地上报的植树面积加起来,全国没有一寸裸露的土地。

  事实是这样吗?显然不是!

  这些年,我们的经济工作已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轨,可植树的观念呢?并没有太大的改观。年年栽,年年成绩斐然,可成活率如何,很少有人问津。

  我在西北某地念大学时,每年“植树节”,学校都要组织大家上山种树。种的是那种树冠硕大的马尾松。听绿化处的同志讲,这些树苗从江西千里迢迢运来,一棵的成本要60多元呢。“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那么,江南的树苗到了塞北能成活吗?只要稍有常识的人,恐怕都会有这个疑问。可我们愣是栽了4年,等大学毕业想去拍张留念照时,漫山遍野鲜有存活的。

  其实,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

  种树并不难,难的是成材,难的是绿树成荫。

  这些年爱林护林的法规颁布了不少,可光有法规还远远不够。因为不管多么完备的政策或法规,如果化不成大家的自觉行动,难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你看,就在“植树节”捷报频传时,我看到这样两则消息,一则来自《北京晚报》:京郊有些旅游景点打着“植树游”的招牌,早早地低价进了一些便宜树苗,先种在土里,等游人来了再刨出来。这样的树苗成活率很低。另一则来自《西安晚报》,该报记者“植树节”那天在骊山南麓看到:“岩石和黄土大面积裸露着,山沟两边的绿色植被几近绝迹。正在这里挖石头的一个农民告诉记者,他们拉一车石头能挣四五元钱……”

  的确,如果爱林护林不能化成大家的自觉行动,那么,就难免把种树变成“种数”,那么即使爱林护林的口号喊得山响,终逃不脱“栽了伐,伐了栽”的怪圈。

  如何使爱林护林化成大家的自觉行动呢?最重要的是把树“种”进心田,让绿在我们的心中延伸,让维护环境成为公众的道德良知。有了这种良知,不需要刻意监督,大家都会自觉按同一规则行事。前些天和一个朋友聊天,他夸自己5岁的闺女如何懂事云云。他举了这么个例子,说别的小朋友经常到小区的草坪里玩耍,而他的闺女从来不进去。从孩提时代他就教育孩子:“小草是有生命的,它是人类的朋友。”他把爱护环境的这种理念根植进了孩子心田。

  我坚信,他的闺女,不仅是现在,即使长大也不会践踏草坪!



  链接:王慧敏专栏《下乡再记》《下乡手记》
(责任编辑:冯益华)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10658000,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相关专题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
  • 原创推荐
  • 精彩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