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丹阳酒文化溯源
|
2010年12月02日16:03 来源:人民网浙江频道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论坛 | 网摘 | 手机点评 | 纠错 |
![]() |
江苏丹阳是中国著名的美酒产地,从古至今一直以盛产鲜甜醇香的黄酒而闻名于世。丹阳黄酒中的优质品种封缸酒、老陈酒、老酒曾多次荣获国际、国家、部、省名优称号,被称为黄酒中的骄子,酒林一绝,饮誉天下。
丹阳酒的历史源远流长,仅文献记载已有1700多年了。如若从境内出土的文物来考证,则早在三四千年前,丹阳这方水土中的先民已有酿造技术了,酒成了先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这么悠久的酒文化史,在中国诸多名酒行列中并不多见。
文化遗址考古发现
近些年来,丹阳地区的文物考古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颇为世人瞩目。1983年在城东火车站附近的王家山,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和陶器,归属为良渚文化,距今约4—5千年。在多件杯状饮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件黑衣陶宽把杯,造型别致,纹饰古朴,堪称佳作。据专家推测,黑衣陶宽把杯极有可能是上古时的酒器。
1976年冬,在司徒砖瓦厂出土了一批西周青铜器,其中四只尊和一只瓿是古代酒器。尤其是那只硕大的青铜凤纹尊,纹饰精美,造型典雅,铸技绝伦,被考古学家誉为“吴地飞凤”,饮誉海内外。尊是古代的一种容酒器,盛行于商代和两周,据专家考证,司徒镇出土的四只青铜尊均为实用过的器具,且是本地区所铸造,其时代和安徽屯溪墓葬的时代相近,相当于中原西周晚期,即公元前854—771年。无独有偶,1984年冬,在访仙骆驼四方山也出土了一批青铜器,其中也有两件酒具,一件是青铜方卣,一件是兽面纹尊。鉴定其时代为“西周晚期”,与司徒的相同。兽面纹尊以雷纹为底,以饕餮为主纹,是本地区仿青铜器制品,为目前江苏地区所仅见。
1996年,在丹阳开发区煤气工程工地,又出土了一批青铜器,鉴定其时代为“战国晚期”。其中有一件引人注目的酒具——青铜壶。其高0.52米,围长1.12米,造型优美,纹饰清晰,铸造工艺水平极高,是苏南地区较罕见的大型青铜器。
从以上所述的出土酒器来论,丹阳早在西周时期已有相当规模的酒文化活动了。若从黑陶把杯时代来论,酒文化史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
历史文献记载
丹阳地处江南鱼米之乡,春秋时属于吴国,史籍中常将江南称为吴地。如《三国志·吴主传》载:“权将如吴,亲射虎于陵亭。”这个吴陵亭就在今丹阳吕城镇南的虎落村。《楚辞》中有不少美酒的记载,如:瑶浆、椒浆、冻饮等,其中还有一种美酒称为“吴醴”,就是吴地(今江苏南部)产的,说明在战国时代,江南已有名酒“吴醴”了。
在正史中,丹阳酒最早的记载见于《魏书·刘藻传》:“后车驾南伐,以藻为征虏将军,督统高聪等四军为东道别将,辞于洛水之南。高祖曰:‘与卿石头相见’,藻对曰:‘臣虽才非古人,庶亦不留贼虏而遗陛下,辄当酾曲阿之酒以待百官’。高祖大笑曰:‘今未至曲阿,且以河东数石赐卿’。”这段文字写的是公元497年的事,说明当时曲阿美酒不仅仅在南朝闻名,在北朝也很知名,连皇帝将军们也津津乐道。宋初大理评事吴淑《事类赋》中有:“亦云曲阿既酾,邯郸被围”句,即出于此典。
在另一部正史《南史》中也记载了一个有关曲阿酒的故事:梁武帝第六子萧纶素有野心,因觊觎皇位对父皇怨恨至极,曾在草莽间伏兵刺杀武帝。事不成,又出新招,他知武帝爱喝曲阿酒,就采“曲阿酒百器”,投以毒药,献进宫内。谁知武帝没喝,将酒赐给了侍人,侍人“饮之而毙”,武帝这才发觉萧纶的用心,严加防范,避过了一劫。这一故事说明曲阿酒在南朝皇室里曾被用来进行残酷的权力斗争。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当时曲阿酒是皇宫中常用的美酒。。
晋代人桓温曾云:“京口酒可饮,兵可用”。谢元度曾莅此镇,与亲旧书称:“京口酒美可饮”。《至顺镇江志》引《舆地志》称:“京口出酒,号曰京清,埒于曲阿”。又云:“曲阿出名酒,淳烈,后湖水所酿也”。后湖,即曲阿后湖,今名练湖,是古代丹阳风景秀美的去处。历代名人游历丹阳时,都喜欢到练湖泛舟一游。
《太平寰宇记》引《语林》云:晋太傅裒游于湖中,狂风忽起,船欲倾。褚公已醉,乃云:“此舫人皆无可招天谴者,惟孙兴公多尘垢,正当掷于水以厌天灾耳!”褚裒,字季野,东晋康献皇后之父,官到征北大将军,曾长期镇守京口。他与丹阳有不解之缘,其后裔有一支居于丹阳里庄西褚村,唐初出过宰相褚遂良。《语林》由晋人裴启所撰,成书于晋隆和公元362年间。褚裒在曲阿后湖醉酒的记载是迄今所知的丹阳最早的酒事记载。《光绪丹阳县志》亦载:“练湖湖心有墩,齐梁君臣每宴集于此,觞讠永之余,垂诸载籍”。可见练湖在南朝时曾是帝王们宴集觞讠永之处。
如果说《魏书》中提到的曲阿酒是丹阳酒在正史中最早的记载,那么在苻秦时期王嘉写的《拾遗记》中提到的云阳美酒,则是迄今所知的丹阳酒的最早的文字记载。《拾遗记》载:“汉武帝恩怀往者李夫人,不可复得。亲侍者觉帝容色愁悲,乃进洪梁之酒。南人受此酿法,今言云阳出美酒,两声相乱矣。”《拾遗记》的内容“文起羲炎已来,事讫西晋之未,五运因循,十有四代”。作者王嘉所处的苻秦时期公元35l—394年 相当于东晋穆帝与孝武帝时期。他在北方而知道南方的云阳出美酒,可见云阳酒的知名度有多高。饶有趣味的是,王嘉认为云阳美酒是受北方的“洪梁酒”酿法制成的,很带有偏见,因为江南早在战国时代已有名酒“吴醴”了。《辞源》称:“云阳,三国吴县,即战国楚云阳邑,今江苏丹阳县治”。
云阳出美酒还有一条资料可以佐证。晋人张勃著《吴录》三十卷,其中有“若下酒”的记载:“长城今浙江长兴 有若溪,南曰上若,北曰下若,村人取若下水以酿酒,醇美胜云阳”。该书内容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史迹杂记。这段文字是说用“若下水”酿出的酒美,美到什么程度呢﹖比云阳酒还好。可见三国时云阳酒是普遍承认的好酒了。
唐代,段成式著《酉阳杂俎》二十卷,其中卷七为酒食,先记述饮食掌故,次列一百余味美食之名,曲阿酒被列为“天下名肴佳酒”之列。段成式字柯古,临淄人。官至太常寺卿。其诗与李商隐、温庭筠齐名,学问博洽,是晚唐颇有影响的学者。很显然,曲阿酒在唐代还是极负盛名的佳酒。
宋代,著作佐郎乐史所编的《太平寰宇记》,记载了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丹徒有高骊山,传云,高骊国女来此,东海神乘船致酒礼聘之,女不肯,海神拨船覆酒入曲阿湖,故曲阿酒美也。”
有关这一传说,《至顺镇江志》也有记载:“覆船山,在本县丹徒西南五十里,一名酒罂山”。“梁武帝《舆驾东行记》有覆船山,酒罂山,高骊山。传云,昔高骊国女来此,东海神乘船致酒聘之,女不肯,海神拨船覆酒,流入曲阿,故酒美也。”由此看来,这一传说并不是乐史时代才有,而是在梁武帝时代已流传。可惜梁武帝的《舆驾东行记》早已亡佚,此传真正起源已难考证,但这一美丽的传说,至少反映了古代曲阿酒味美的事实。
元明两代,丹阳酒在文人墨客的诗词中经常提到,但未见载于文献。从萨都剌的诗中可知,元代的丹阳酒曾作为贡品献入宫廷,故有“宫酒”之名。
在清代,丹阳酒又有百花酒,百花老陈之称。徐珂的《清稗类钞》载:“百花酒,吴中土产,有福真、元烧二种,味皆甜熟不可饮。惟常镇间有百花酒,甜而有劲,颇能出绍兴酒之阳,以间道以制胜”。常镇是指常州与镇江一带,丹阳位于常镇中间。《古酒大观》称:“常州百花酒,以丹阳所产为佳,至今不失旧统,产量尤丰”。可见,在清代,丹阳的百花酒是非常有名的,产量丰盛。百花酒在清末曾大放异彩,1908年获巴拿马评酒会金质奖;1910年获南洋劝业会头等奖;同治九年,镇江府以“百花酒”贡献给皇帝,得到赞扬,故此酒又有“贡酒”之名。
丹阳酒的历史源远流长,仅文献记载已有1700多年了。如若从境内出土的文物来考证,则早在三四千年前,丹阳这方水土中的先民已有酿造技术了,酒成了先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这么悠久的酒文化史,在中国诸多名酒行列中并不多见。
文化遗址考古发现
近些年来,丹阳地区的文物考古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颇为世人瞩目。1983年在城东火车站附近的王家山,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和陶器,归属为良渚文化,距今约4—5千年。在多件杯状饮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件黑衣陶宽把杯,造型别致,纹饰古朴,堪称佳作。据专家推测,黑衣陶宽把杯极有可能是上古时的酒器。
1976年冬,在司徒砖瓦厂出土了一批西周青铜器,其中四只尊和一只瓿是古代酒器。尤其是那只硕大的青铜凤纹尊,纹饰精美,造型典雅,铸技绝伦,被考古学家誉为“吴地飞凤”,饮誉海内外。尊是古代的一种容酒器,盛行于商代和两周,据专家考证,司徒镇出土的四只青铜尊均为实用过的器具,且是本地区所铸造,其时代和安徽屯溪墓葬的时代相近,相当于中原西周晚期,即公元前854—771年。无独有偶,1984年冬,在访仙骆驼四方山也出土了一批青铜器,其中也有两件酒具,一件是青铜方卣,一件是兽面纹尊。鉴定其时代为“西周晚期”,与司徒的相同。兽面纹尊以雷纹为底,以饕餮为主纹,是本地区仿青铜器制品,为目前江苏地区所仅见。
1996年,在丹阳开发区煤气工程工地,又出土了一批青铜器,鉴定其时代为“战国晚期”。其中有一件引人注目的酒具——青铜壶。其高0.52米,围长1.12米,造型优美,纹饰清晰,铸造工艺水平极高,是苏南地区较罕见的大型青铜器。
从以上所述的出土酒器来论,丹阳早在西周时期已有相当规模的酒文化活动了。若从黑陶把杯时代来论,酒文化史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
历史文献记载
丹阳地处江南鱼米之乡,春秋时属于吴国,史籍中常将江南称为吴地。如《三国志·吴主传》载:“权将如吴,亲射虎于陵亭。”这个吴陵亭就在今丹阳吕城镇南的虎落村。《楚辞》中有不少美酒的记载,如:瑶浆、椒浆、冻饮等,其中还有一种美酒称为“吴醴”,就是吴地(今江苏南部)产的,说明在战国时代,江南已有名酒“吴醴”了。
在正史中,丹阳酒最早的记载见于《魏书·刘藻传》:“后车驾南伐,以藻为征虏将军,督统高聪等四军为东道别将,辞于洛水之南。高祖曰:‘与卿石头相见’,藻对曰:‘臣虽才非古人,庶亦不留贼虏而遗陛下,辄当酾曲阿之酒以待百官’。高祖大笑曰:‘今未至曲阿,且以河东数石赐卿’。”这段文字写的是公元497年的事,说明当时曲阿美酒不仅仅在南朝闻名,在北朝也很知名,连皇帝将军们也津津乐道。宋初大理评事吴淑《事类赋》中有:“亦云曲阿既酾,邯郸被围”句,即出于此典。
在另一部正史《南史》中也记载了一个有关曲阿酒的故事:梁武帝第六子萧纶素有野心,因觊觎皇位对父皇怨恨至极,曾在草莽间伏兵刺杀武帝。事不成,又出新招,他知武帝爱喝曲阿酒,就采“曲阿酒百器”,投以毒药,献进宫内。谁知武帝没喝,将酒赐给了侍人,侍人“饮之而毙”,武帝这才发觉萧纶的用心,严加防范,避过了一劫。这一故事说明曲阿酒在南朝皇室里曾被用来进行残酷的权力斗争。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当时曲阿酒是皇宫中常用的美酒。。
晋代人桓温曾云:“京口酒可饮,兵可用”。谢元度曾莅此镇,与亲旧书称:“京口酒美可饮”。《至顺镇江志》引《舆地志》称:“京口出酒,号曰京清,埒于曲阿”。又云:“曲阿出名酒,淳烈,后湖水所酿也”。后湖,即曲阿后湖,今名练湖,是古代丹阳风景秀美的去处。历代名人游历丹阳时,都喜欢到练湖泛舟一游。
《太平寰宇记》引《语林》云:晋太傅裒游于湖中,狂风忽起,船欲倾。褚公已醉,乃云:“此舫人皆无可招天谴者,惟孙兴公多尘垢,正当掷于水以厌天灾耳!”褚裒,字季野,东晋康献皇后之父,官到征北大将军,曾长期镇守京口。他与丹阳有不解之缘,其后裔有一支居于丹阳里庄西褚村,唐初出过宰相褚遂良。《语林》由晋人裴启所撰,成书于晋隆和公元362年间。褚裒在曲阿后湖醉酒的记载是迄今所知的丹阳最早的酒事记载。《光绪丹阳县志》亦载:“练湖湖心有墩,齐梁君臣每宴集于此,觞讠永之余,垂诸载籍”。可见练湖在南朝时曾是帝王们宴集觞讠永之处。
如果说《魏书》中提到的曲阿酒是丹阳酒在正史中最早的记载,那么在苻秦时期王嘉写的《拾遗记》中提到的云阳美酒,则是迄今所知的丹阳酒的最早的文字记载。《拾遗记》载:“汉武帝恩怀往者李夫人,不可复得。亲侍者觉帝容色愁悲,乃进洪梁之酒。南人受此酿法,今言云阳出美酒,两声相乱矣。”《拾遗记》的内容“文起羲炎已来,事讫西晋之未,五运因循,十有四代”。作者王嘉所处的苻秦时期公元35l—394年 相当于东晋穆帝与孝武帝时期。他在北方而知道南方的云阳出美酒,可见云阳酒的知名度有多高。饶有趣味的是,王嘉认为云阳美酒是受北方的“洪梁酒”酿法制成的,很带有偏见,因为江南早在战国时代已有名酒“吴醴”了。《辞源》称:“云阳,三国吴县,即战国楚云阳邑,今江苏丹阳县治”。
云阳出美酒还有一条资料可以佐证。晋人张勃著《吴录》三十卷,其中有“若下酒”的记载:“长城今浙江长兴 有若溪,南曰上若,北曰下若,村人取若下水以酿酒,醇美胜云阳”。该书内容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史迹杂记。这段文字是说用“若下水”酿出的酒美,美到什么程度呢﹖比云阳酒还好。可见三国时云阳酒是普遍承认的好酒了。
唐代,段成式著《酉阳杂俎》二十卷,其中卷七为酒食,先记述饮食掌故,次列一百余味美食之名,曲阿酒被列为“天下名肴佳酒”之列。段成式字柯古,临淄人。官至太常寺卿。其诗与李商隐、温庭筠齐名,学问博洽,是晚唐颇有影响的学者。很显然,曲阿酒在唐代还是极负盛名的佳酒。
宋代,著作佐郎乐史所编的《太平寰宇记》,记载了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丹徒有高骊山,传云,高骊国女来此,东海神乘船致酒礼聘之,女不肯,海神拨船覆酒入曲阿湖,故曲阿酒美也。”
有关这一传说,《至顺镇江志》也有记载:“覆船山,在本县丹徒西南五十里,一名酒罂山”。“梁武帝《舆驾东行记》有覆船山,酒罂山,高骊山。传云,昔高骊国女来此,东海神乘船致酒聘之,女不肯,海神拨船覆酒,流入曲阿,故酒美也。”由此看来,这一传说并不是乐史时代才有,而是在梁武帝时代已流传。可惜梁武帝的《舆驾东行记》早已亡佚,此传真正起源已难考证,但这一美丽的传说,至少反映了古代曲阿酒味美的事实。
元明两代,丹阳酒在文人墨客的诗词中经常提到,但未见载于文献。从萨都剌的诗中可知,元代的丹阳酒曾作为贡品献入宫廷,故有“宫酒”之名。
在清代,丹阳酒又有百花酒,百花老陈之称。徐珂的《清稗类钞》载:“百花酒,吴中土产,有福真、元烧二种,味皆甜熟不可饮。惟常镇间有百花酒,甜而有劲,颇能出绍兴酒之阳,以间道以制胜”。常镇是指常州与镇江一带,丹阳位于常镇中间。《古酒大观》称:“常州百花酒,以丹阳所产为佳,至今不失旧统,产量尤丰”。可见,在清代,丹阳的百花酒是非常有名的,产量丰盛。百花酒在清末曾大放异彩,1908年获巴拿马评酒会金质奖;1910年获南洋劝业会头等奖;同治九年,镇江府以“百花酒”贡献给皇帝,得到赞扬,故此酒又有“贡酒”之名。
(责任编辑:归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