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
    七十余年前,当日寇铁蹄踏入国土,中华儿女书擦干血泪,团结一心,用勇气和智慧书写出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给后人留下了永不磨灭的记忆。
    杭州,这座江吴人文都会,也惨遭沦陷。虽然,这里不是正面主战场,可杭州军民一边敲响着自己的铮铮傲骨,一边巧计妙施与日寇周旋,同样留下不少可惊心动魄、可拍案叫绝、可击掌称快的抗战故事。
    在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之际,且跟随我们记者的脚步,一起追寻、重温抗战历史上那些属于杭州的时刻……

一迁富阳:为护阁书,乡绅拆了自家灶台更多>>


富阳石马村 1937年8月5日-1937年11月23日
    1937年7月26日,杭州浙江图书馆孤山分馆,会议室坐满了馆员,时任浙江省图书馆馆长的陈训慈将大家召集到一起,人人眉头紧锁,陷入沉思。

    陈训慈(1901-1991)字叔谅,慈溪官桥村(今属余姚二六市乡)人,陈布雷之弟。1924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历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译、中央大学史学讲师,浙江大学史地系教授。“七七事变”后,国内局势紧张,平津沦陷,日军正大举进攻华北,侵占华东恐怕也只是时间问题,时任浙江省图书馆馆长的他在日记中写道:“吾人以为国人今后,应惕于日人摧残文化之野心……”,他敏感意识到《四库全书》将会有危险!

    于是,他召集图书馆馆员商议,提出搬迁《四库全书》。

    时任古籍部主任的夏定域建议,搬到富阳渔山石马头村,他的老乡赵坤良家。赵坤良是《东南日报》主编,家中宅地广阔,方便存放,其位置又位于乡间野地,不容易被敌军发现…… 【更多】

二迁建德:搬运阁书,竺可桢借出一辆卡车更多>>


松阳坞 1937年11月25日-1938年1月底
    方发宝今年82岁,身体健康,精神矍铄。提起文澜阁《四库全书》,他并无任何印象。只是回忆了爷爷当时家中场景。据讲述,方丽斋家楼阁里外好几进,总共有三个天井,门廊很高,甚至可以骑马进屋,提起爷爷当年家中遗物,他指了指家中一套红木桌椅,表示仅此而已。

    离开了方发宝,记者又来到方丽斋另外一位孙子方宏昌家中。方宏昌也是82岁,提起《四库全书》,方宏昌摇了摇头。但是他向记者提起了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据他讲述,那时,方家有个很大的书房。书房有多大?他用手比划着,大约有现在几间教室那么大。记者猜想,当年文澜阁《四库全书》运到方家的时候,会不会就藏在方家书房呢?不得而知。

    阁书在方丽斋家中存放没多久,就听说政府要在当地组建游击队,又有传言说第八集团军总司令张发奎率部在建德、桐庐之间,并在附近设置临时指挥所,阁书又有威胁。12月间,阁书又被搬至大山深处的松源坞一位仇姓人家中。

    记者又驱车深入大山,寻找曾经那户仇姓人家…… 【更多】

三迁龙泉:藏书何处,教育部与省政府起争执更多>>


龙泉县 1938年1月底-1938年3月初
    杭州沦陷后,距离杭州仅140公里左右的建德岌岌可危。馆长陈训慈放心不下,寻思着要把阁书继续往内陆搬迁。他曾数次去找省教育厅厅长许绍棣面陈,要求把阁书转移往更安全的内陆省区,但均遭到驳回。

    在陈训慈日记中,他曾这样记载:建德松阳坞离公路仅十里,其地易沦战区,最好迁往他省。……许先生于前二度想见时对此事甚冷淡,今日尚同情,惟致慨于公路局之弊政,……旋谓外省臂长莫及,可就处(即丽水)属特色一地,渠当与交通处商借车。

    事实证明,省政府担心不无道理。辽宁文溯阁《四库全书》在1966年中苏关系紧张时运到甘肃保管,后形势转危为安,辽宁省政府想运回此书,甘肃却不肯,以致辽宁有阁无书,甘肃有书无阁,争论迄今没有平息。

    最后,陈训慈拗不过省政府,只得将书继续迁往浙西。其时,省教育厅已在浙西觅好了一处地方,即龙泉县近郊东乡山脚(石达)山区一个叫季边村的地方…… 【更多】

四迁贵阳张家祠堂:书落溪中,众人城隍庙前开箱晒书更多>>


张家祠 1938年3月-1939年2月4日
    据童圣江介绍,在卡车快到江山县城时,由于道路太过陡险,司机长途劳累又十分困顿,一辆卡车倾翻在距县城以南31公里处的峡口镇江山溪中。当下,车队乱作一团。李絜非、虞佩岚先下车查看落水阁书情况。数一数,一共11箱共计三千多册,占阁书二十分之一多。虞佩岚又赶忙到附近村庄招募农民帮忙捞书,另雇卡车将捞上来的落水之书装车运往江山县城。

    第二天,阳光甚好。大家决定在江山停留一日,先把落水阁书晒一晒,否则,书很容易结饼、霉烂。一大早,大家拿着借来的竹席,来到县城城隍庙天井前的空地上,七手八脚把书从箱子里拿出来晾晒。但是冬天山里温度很低,即使出着太阳,也不过十余度。阁书晒了两日,依然能够滴出水来。时间紧迫,李絜非痛下决心,立刻装箱起运,途中落水阁书注意通风,防止霉烂。

    在李絜非、虞佩岚等人护送下,阁书从江山经浙赣铁路转粤汉铁路,于4月14日前后抵达长沙,又于4月30日抵达贵阳县城西门外一里地外的张家祠堂…… 【更多】

五迁贵州地母洞:书藏深洞,春秋两季曝晒爱护备至更多>>


地母洞 1939年2月4日-1944年12月7日
    这次迁哪里呢?贵州省立图书馆一个勤工建议,可以迁去贵阳北面距离县城八里山顶一个叫地母洞的地方。经过实地考察发现,此洞位于山顶,洞内高四五丈,深七八丈,四周没有居民,非常荒凉,不会招致敌机轰炸,十分适合藏书。当即呈请教育部批准后,阁书即迁往地母洞。

    据童圣江介绍,当时教育部还批准在洞内隔出三间房屋,用于藏书,同时请来雇工两名,帮忙看管。洞口再搭建一间房屋,请当地警局派来两名警员把守。当时浙江图书馆的夏定域接到指令,也前来看管。他往来于地母洞还张家祠堂之间,接洽保管食物。

    贵州多雨潮湿,民谚说:“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地母洞非常潮湿,书籍必须经常晾晒才能防止霉烂。于是每到秋季,保管员们就在地母洞口前的小块空地上晒书,一次晒五六箱。

    据史料记载,晒书的过程非常复杂。要晒之前先将书清点,然后按顺序把书放在夹板上翻晒。每隔一小时翻动一次,每夹书大约要曝晒五六个小时。晒好后,书还要先放到阴凉处回凉…… 【更多】

六迁重庆青木关:书入“陪都”,辗转千里终得回杭更多>>


青木关 1944年12月23日-1946年5月
    阁书在青木关呆了五个月不到,前方就传来日本投降消息,文澜阁《四库全书》终于可以回杭了。但四川方面却提出了异议。据四川“有力人士”建议,应当将此书留在西南,以帮助当地拓展文化。中央图书馆馆长蒋复璁曾试探张宗祥的意见。张宗祥是这样回答的:“这本是一件公物,是民国向清室接收下来的财产,任凭当局的处置,我个人有何意见可以发表。不过我补抄时未用公家一纸一笔,都是向浙人募来的财富,外省的富翁也不曾惊动一个。所以现在这一部书多多少少有一部分是属于浙人公有的……”此次,再无人对阁书回杭提过异议。

    1945年5月15日,押送文澜阁四库全书的车队从重庆出发,于7月5日抵达杭州,中间也遇到不少惊险,如土匪抢劫、汽车爆胎、洪水拦路等,所幸在随行人员细心保管下,平安抵达杭州。直到如今,它仍安静躺在浙江图书馆地下古籍部中。

    这天,记者有幸参观了存放在浙江图书馆古籍部的文澜阁《四库全书》。一扇扇大铁门推开后,摆放《四库全书》的书箱赫然眼前。如今的书籍,采用楠木制作,精美考究…… 【更多】

重走迁徙路

  • 方丽斋之孙方发宝回忆藏书地方丽斋之孙方发宝回忆藏书地
  • 阁书建德藏匿处阁书建德藏匿处
  • 方丽斋之孙方宏昌回忆老宅书阁方丽斋之孙方宏昌回忆老宅书阁
  • 赵坤良之孙赵永明忆阁书赵坤良之孙赵永明忆阁书
  • 赵氏宗谱记载藏书经过赵氏宗谱记载藏书经过
  • 阁书富阳藏匿地:赵家旧宅阁书富阳藏匿地:赵家旧宅
  • 村头石马见证阁书迁徙村头石马见证阁书迁徙
  • 富阳江边码头旧址富阳江边码头旧址

人民微博

护书人员记略

陈训慈:字叔谅,慈溪官桥村(今属余姚二六市乡)人,陈布雷之弟。1924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历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译、中央大学史学讲师,浙江大学史地系教授。
竺可桢: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1936年4月,他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历时13年。
夏定域:原名廷棫,字朴山,笔名诚堂、一峰、古溪子、象山子,富阳里山镇古溪坞(今属里山乡)人。1933年起在浙江省立图书馆任编纂,参与《浙江图书馆馆刊》和《文澜学报》编辑事宜。
毛春翔:笔名乘云、夷白、童生,江山人。1933年任浙江省立图书馆任善本编目员兼孤山分馆主任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