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
    七十余年前,当日寇铁蹄踏入国土,中华儿女书擦干血泪,团结一心,用勇气和智慧书写出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给后人留下了永不磨灭的记忆。
    杭州,这座江吴人文都会,也惨遭沦陷。虽然,这里不是正面主战场,可杭州军民一边敲响着自己的铮铮傲骨,一边巧计妙施与日寇周旋,同样留下不少可惊心动魄、可拍案叫绝、可击掌称快的抗战故事。
    在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之际,且跟随我们记者的脚步,一起追寻、重温抗战历史上那些属于杭州的时刻……

千里之外 深山发现西湖匾额更多>>


丁云川在古徽州地区发现西湖匾额
    老人名叫丁云川,在杭州市古都文化研究会专门研究杭州历史,可以说是个“杭州通”,只要是和杭州历史相关的东西,他都爱研究。2008年4月24日,他跟随单位到徽州考察古民居,在绩溪龙川“胡氏宗祠”旁,发现了一家古玩店。由于常年在民间研究历史,他对古物特别关注,走进去一看,店不大,大约四五十方,密密麻麻堆满了古书、小古物件等,墙上,挂满了古牌匾,地上还叠放着一摞牌匾,他顺手一个一个翻起来。突然,一块康有为题写的“放鹤亭”匾额跃入眼帘。这让他大吃一惊,怎么西湖匾额会出现在古徽州的山坳里?

    他急忙向店主打听匾额来历。店主名叫程炳耀,年纪约四五十岁,身形瘦挑。谈起这块匾额,他回忆是从绩溪上庄水竹坑寻得。这块匾挂在店里一直无人问津,没想到被丁云川识出。

    丁云川细细打量这块匾额,只见它由楠木制成,通体古朴,一些地方木头有稍许开裂,显示出这块匾额已经饱经沧桑。匾上,康有为手书的“放鹤亭”三字虽历经岁月磨难…… 【更多】

国难当头 众人紧急水路转移更多>>


如今的徽杭古道,当年不少徽商是沿着它逃难的
    徽商们也准备避难而去。离开前,他们再次来到西湖边,想到这些文化古迹面临日寇洗劫,他们心如刀绞。为何不转移一些走呢?顺着这个想法,他们分析了一下,这些楹联匾额,文化价值极高,又方便携带,便成了首选。

    当时,徽商逃难的方向是老家徽州的大山。当时逃难有两条路,要么抄近路,走杭徽古道,翻越艰险的天目山脉。古道是唐代时期开凿的,全长近二十公里,沿途山势险峻,怪石嵯峨,高峰巨岩,十分陡峭,若要带上匾额行走,一不小心就可能对文物造成损坏。一番比较,徽商最终还是决定雇船走水路,沿着新安江向上游行进,虽然花费的时间会长不少,可船的空间大,还能多转移保护一些匾额。

    于是他们就连夜和店里一些伙计走进孤山,尽量多转移一些能搬动的,比如楹联、匾额等,其中就包括康有为手书的放鹤亭牌匾。

    从杭州坐船到徽州,水路近三百多公里,沿途水面宽窄不一,最窄的地方要换成竹筏才能通过。徽商另外雇人把匾额从船搬运到竹筏上,战时人力紧张,为此不得不出高价…… 【更多】

跋涉千里 古匾重悬于放鹤亭更多>>


孤山放鹤亭目前悬挂着的是杨学洛手书“放鹤亭”
    回到杭州后,丁云川就立刻把它无偿捐献给了杭州市园文局。经浙江有关专家与康有为的书法进行比对后,认定为真迹。据专家介绍,康有为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学艺术家,他的书法以平长弧线为基调,转折以圆转为主,逆笔藏锋,圆浑苍厚,极具艺术价值。

    随后,园文局就撤下了由民国时期的书法家杨学洛书法作品集字而成的“放鹤亭”匾额,挂上了这块康有为手书的“放鹤亭”匾。后在西湖申遗工程过程中,出于保护文物需要,这块古匾被取下保藏。

    据专家介绍,当年杭州沦陷后,西湖各处的人文古物遭到了很大破坏,汪庄著名古琴被掳,理安寺楠木被伐,灵隐寺山门被毁……同时,在1938年2月22日,日军还组建了专业文物劫掠队来到杭州,劫走了大批珍贵文物。其中包括被日人坂原道直劫走的东周长方鼎,梁代观音石造像、秦镜、汉镜、端砚等古物43件等。如果不是当时徽商转移保护,也许这块匾也将无法回家。

    但其实不止徽商,抗战之初,杭州许多的有识之士都在自发保护文物…… 【更多】

匾额故事

  • 诸三乐书竹阁诸三乐书竹阁
  • 吴昌硕题西泠印社匾额吴昌硕题西泠印社匾额
  • 青年书法爱好者张坚书楼外楼青年书法爱好者张坚书楼外楼
  • 江泽民题灵隐寺匾江泽民题灵隐寺匾
  • 启功书雷峰塔匾启功书雷峰塔匾
  • 清光绪帝书文澜阁清光绪帝书文澜阁
  • 黄文中书西湖天下景黄文中书西湖天下景
  • 集魏碑字:敬一书院集魏碑字:敬一书院

人民微博

西湖名匾额

还朴精庐    悬于孤山西泠印社,吴昌硕篆额并题记“以还朴名之”。

风雨亭    悬干孤山风雨亭,叶圣陶题。风雨亭因秋瑾临刑绝笔“秋风秋雨愁煞人”句而得名。亭与西泠桥旁秋瑾雕像相呼应。

嵚奇瑰伟    悬于西泠桥畔武松墓石牌坊,为篆书字体。民国时,上海闻人黄金荣、杜月笙等在此建亭,并将武松墓修葺一新,额为“嵚奇瑰伟”。“嵚”形容山高,”瑰”是珍奇的意思,“瑰伟”指品质奇特。今墓与石碑坊为2004年9月重建,墓碑按1924年。宋义士武松之墓”字样刻制,额上榜书也按原样恢复,由沈立新书额。

题襟馆    悬于西泠印社题襟馆,金尔珍书。题襟馆为1914年上海题襟馆书画会会员募集书画作品出售,用所得资金所建,供社友游憩之用。

四照阁    悬于孤山四照阁。明成化年间(1465~1487),布政使宁良就以“四照”为匾。清康熙十年(1671),清圣祖炫烨曾题“云峰四照”以纪胜。四照阁原位于今华严经塔位置,后移至山顶平台南部,四面有窗,临湖一面可凭窗观湖,一览无余。今匾为书画家谢稚柳题写。

平湖秋月    悬于孤山平湖秋月楼,启功书。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建御书楼,曾悬清圣祖御题的“平湖秋月”匾额。平湖秋月另一楼还悬有“湖天一碧”匾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