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

越剧缘何唱响110年?

    越剧诞生于浙江,繁盛于上海,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剧种之一。

    1925年9月17日,当越剧戏班“的笃班”首次在《申报》以“越剧”为名打出广告时,恐怕想不到这个1906年在绍兴嵊县东王村香火堂前第一次登台试演的地方戏曲,在110年后还能这么火。

    是什么,让这来自越乡的“小调”,如此有生命力?我们的记者分多路前往各地,走进越剧的“台前幕后”,采访了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越剧从业者”,从他们那里寻访着答案……【详细】

    [传承是师命 创新是使命]     [雏凤清于老凤声]
    [甘化春泥来护花]            [心中播下艺术种]
    [扎根民间这沃土]            [全景视频:越剧演员的台前幕后]

传承是师命,创新是使命更多>>

赵志刚获梅花奖领奖时合影
赵志刚获梅花奖领奖时合影

    1974年,赵志刚考进上海越剧院,开始学习越剧。刚开始,他由于相貌不够出众,被选在老生组。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轮到他登台当主演,那是1982年,首演尹派名剧《何文秀》。赵志刚发现,尹派以中高音为主体,唱腔更柔和,缠绵,委婉,十分适合正在变声的他。那时,“越剧十姐妹”之一尹桂芳拖着半身不遂的身体亲自到现场指导,让他十分感动,从此,他拜尹桂芳为师。
    在尹桂芳的指导下,赵志刚获得了一个又一个巨大的成功。1983年主演《红楼梦》,1984年获江浙沪越剧青年演员电视大奖赛一等奖。1985年,主演《浪荡子》,1985年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及“上海市青年艺术十佳”。1986年获全国越剧中青年演员广播大奖赛优秀演员奖……
    赵志刚虽为尹派,却常常不拘泥于流派。1985年,其排演的《双枪陆文龙》,在排练期间,他专门成立了一个创作组,有意针对赵志刚扮演的陆文龙角色进行一个探索……【详细】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更多>>

张琳饰演越剧《屈原》中的宋玉
张琳饰演越剧《屈原》中的宋玉

    朗朗唱腔,身段翩翩,初见张琳,她正在练功房里为今晚演出的越剧《屈原》单独练习,人专注曲传神,即使是对越剧不太熟悉的我也端坐在一旁欣赏起来。
    唱完了一段,张琳抹了抹脸上的汗水,跟我聊了开来。出生在越剧之乡,张琳从小就在浓郁的戏剧氛围中成长,耳濡目染之下喜欢上了戏剧,特别是越剧,每当电视机里的越剧一唱响,小张琳便会一溜烟从从自己的房间里窜了出来,跳到沙发上一起观赏。
    真正走入越剧的世界,是在张琳十岁的时候。“那一次,我去姨妈家做客,和表哥玩耍的时候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表哥先是一愣,后来发现我竟唱得有模有样,便招呼越剧迷姨妈过来听。”回想起当时的事儿,张琳说就像是在昨天发生的一样。姨妈过来一听,发现张琳唱得还真不错,就拿出录音机,将张琳的声音录了下来……接下来的故事就顺理成章了,艺校的老师听过了张琳的声音,认为她条件不错,有意将其吸纳。父母支持加上自己热爱,张琳欣然答应。至此,张琳正式走进了越剧的世界,那一年是1991年……【详细】

全景视频:越剧演员的台前幕后更多>>

演员在化妆间化妆
演员在化妆间化妆

    越剧是中国的第二大剧种,它发源于浙江嵊州,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
    恰逢越剧诞辰110周年之际,记者来到绍兴小百花越剧团,带你走近越剧演员的台前幕后。
    “唱时手指头点出去一定要有点微微的翘,但又不能像花旦那么翘。为了这样一个在舞台下根本察觉不到的细节,我们可能会拿个绳子一扎,把手指头揪上一个上午。”陈峰音回忆当时练功的场景。
    谈起戏剧演员之路,陈峰音坦言有不少曲折,由于当演员常常没日没夜的排练,家人觉得太忙碌,多次劝她要找个稳定的工作,后来一个契机让她回到学校重新深造……【详细】

甘化春泥来护花更多>>

 陈峰音越剧表演
陈峰音越剧表演

    “张开的时候,手要再慢一点,也不要太僵……”刚见到陈峰音的时候她正在给学生们排戏,清秀的脸庞扎着一个马尾辫,看起来就像一个学生的模样。
    1987年出生越剧之乡嵊州,陈峰音从小就和越剧结下了不解之缘,小时候经常会有戏班子来表演,从唱腔到身段,越剧的每一部分都深深地打动了她。正因为喜欢越剧,她14岁就来到浙江职业艺术学院学习越剧,2006年,带着儿时心中的梦想,陈峰音进入了宁波小百花越剧团,因为喜欢看男扮女装的小生,她就专攻小生,她演的是小生,唱的是尹派。
    “唱时手指头点出去一定要有点微微的翘,但又不能像花旦那么翘。为了这样一个在舞台下根本察觉不到的细节,我们可能会拿个绳子一扎,把手指头揪上一个上午。”陈峰音回忆当时练功的场景。
    谈起戏剧演员之路,陈峰音坦言有不少曲折,由于当演员常常没日没夜的排练,家人觉得太忙碌,多次劝她要找个稳定的工作,后来一个契机让她回到学校重新深造……【详细】

心中播下艺术种更多>>

王肖龙(左一)在《山河恋送信》中饰演申息
王肖龙(左一)在《山河恋送信》中饰演申息

    “这个口信要当心 不可说与那旁人听 出我的口 入你的心 答应了去送要守信……”举手投足间都是英气,而且彬彬有礼,智慧含蓄又自信大胆,这是王肖龙在唱《山河恋·送信》中的片段。
    初见王肖龙,记者便被她那有张力的表演吸引了,没想到这个在台上一板一眼的宁波余姚的水灵姑娘,竟是个00后。
    谈起和越剧的结缘,王肖龙说父母都很喜欢看越剧表演,平常一家人看电视,如果有越剧节目的一定看,有时妈妈还会跟着哼上几句,在家人的熏陶下,王肖龙渐渐迷上了越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王肖龙告诉记者,那时回家就喜欢打开电脑,放一些越剧表演的视频,自己就跟着哼唱,听多了自己就慢慢学会了。这些视频可以说是自己越剧的启蒙老师。
    走近越剧的世界是在她12岁,当时嵊州艺术学校的老师来她们学校选人。她说记得印象很深的就是选拔考试是一首歌曲和一个形体展示的形式,考察学生的唱功……【详细】

扎根民间这沃土更多>>

青艺表演越剧《玉蜻蜓》庵堂认母选段
青艺表演越剧《玉蜻蜓》庵堂认母选段

    越剧是浙江第一大剧种,拥有广泛群众基础。通常农村里婚丧嫁娶都要请台戏来唱唱。国营剧团请不起,民营越剧团就成了群众实现家门口观戏的重要途径。据有关部门统计,全省民营越剧团多达数百家,受欢迎的越剧团一年演出多达两三百场,是浙江省舞台演出的主力军之一。
    青艺越剧团这次要在东岙村演三天的戏,每天两场,下午一场,晚上一场。下午这场戏是越剧《玉蜻蜓》中的《庵堂认母》一段,随着锣鼓的鼓点越来越密集,幕布缓缓拉开了。先上来的是一个小生,只见他穿着白色戏袍,戴着官帽,蹬着厚底戏靴,踏着“锵锵锵”的节拍走到台前,唱起:“血诗详解几断肠,骨肉分离十六年,世间哪个无母养,天涯何处寻亲娘?小生徐元宰,年方十六,今科得中解元,回到家中……”唱腔字正腔圆,调子绵远悠长,引得台下观众阵阵喝彩。
    罗丹原是玉环越剧团员工,2010年浙江国有院团开始转企改制……【详细】

图说越剧

  • 青涩的一招一式青涩的一招一式
  • 台下观众已入迷台下观众已入迷
  • 此身非我身此身非我身
  • 好戏连台好戏连台
  • 面具下的喜怒哀乐面具下的喜怒哀乐
  • 台下十年功台下十年功
  • 一颦一笑皆是戏一颦一笑皆是戏
  • 商时雨,秦时风商时雨,秦时风
  • 台上一分钟台上一分钟
  • 现实的交错现实的交错
  • “妆扮”成另一个自己“妆扮”成另一个自己
  • 越剧“跃然”手机屏幕越剧“跃然”手机屏幕
  • 热闹的古戏台热闹的古戏台
  • 戏服姹紫嫣红戏服姹紫嫣红
  • 凤冠霞帔,无言的诉说凤冠霞帔,无言的诉说
  • 华丽“变身”华丽“变身”

微言微语

越剧历史


    越剧,曾称小歌班、的笃班、绍兴戏剧、绍兴文戏、髦儿小歌班、绍剧、嵊剧,民国14年(1925年)9月17日上海《申报》演出广告中首次以"越剧"称此剧种。
     越剧的前身,是浙江嵊县一带流行的说唱形式--落地唱书,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春,开始演变为在农村草台、庙台演出的戏曲形式,称"小歌文书班",简称"小歌班"。艺人基本上都是半农半艺的男性农民,故俗称男班。所用曲调沿用唱书时的〔呤哦调〕,以人声帮腔,无丝弦伴奏,剧目多民间小戏。
     从民国9年(1920年)起,小歌班集中了几乎所有较知名的演员,编演了一些有自己特色、引人入胜的新剧目。民国10年(1921年)9月到民国11年(1922年),男班艺人相继将剧种改称绍兴文戏。民国12年(1923年)7月,在上海经商的嵊县商人王金水受京剧"髦儿戏"的启发,在嵊县施家岙办起第一个女班,招收9岁到13岁的女孩子20余人,边教戏边进行声腔、动作、武功训练。民国13年(1924年)1月,该女班到上海在升平歌舞台演出,报纸广告上称"髦儿小歌班",演员有施银花、赵瑞花、屠杏花等。由于演技幼稚,仅演出4天8场便告结束。
     1938年9月,由樊篱编剧、姚水娟主演的《花木兰代父从军》引起强烈反响。其后4年间,上海编演的越剧新剧目超过400个,题材广泛,风格、样式多种多样。编剧多半曾从事过"文明戏",剧目排演一般采用幕表制或半幕表制,作品较多的编剧有樊篱、闻钟、胡知非、陶贤、刘涛等。
     1944年9月起,尹桂芳与搭档竺水招,也在龙门大戏院进行改革,投入创造"新越剧"的行列。以后,上海的主要越剧团都走上这条路,越剧的面貌在短短几年中,发生了巨大变化,剧种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1949年5月,上海解放。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非常关心、重视越剧。7月便举办了以越剧界人员为主的第一届地方戏剧研究班。1950年4月12日,以原雪声、云华两剧团的部分人员为基本成员,成立了上海第一个国营剧团--华东越剧实验剧团。1955年3月24日,上海越剧院正式成立。
     1954年,上海市戏曲学校开设了越剧班,1956年,该校又开办了越剧音乐班。1960年,上海越剧院开设了学馆和舞台美术班。虹口、南市、静安等区,也办起了学馆或戏校。有计划地培养出一大批越剧专业人才。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越剧受到严重摧残。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上海的越剧得到复兴,并在新时期迈开新的步伐。
     文革后,越剧得到复兴。1977年、1978年和1981年,越剧在线相继创作演出了男女合演的《忠魂曲》《三月春潮》《鲁迅在广州》,塑造了现代史上毛泽东、周恩来、鲁迅等历史伟人的形象。在文革中被迫解体的区级越剧团,也部分得到重建,恢复了艺术活动。
     80年代中期起,越剧界还陆续试行了体制方面的改革。随着对外开放的发展,越剧走上更广阔的世界舞台。1983年,上海越剧院青年演员排练的《红楼梦》,东渡日本演出,1986年,又去法国巴黎参加秋季艺术节,受到高度评价。1989年5月,上海越剧院一批著名艺术家到美国进行访问演出。此外,上海越剧院和静安、卢湾、虹口越剧团,还多次到香港以及澳门、台湾地区演出。上海越剧演出的足迹遍及亚洲、欧洲、美洲。
     从80年代到90年代,还多次举行了越剧现状与发展研讨会和专题研讨会,发表、出版了一批研究成果。
     2006年3月27日上午,杭州召开中国越剧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由此正式拉开纪念越剧百年序幕。庆典活动还包括越剧百年纪念碑揭幕仪式暨浙江小百花艺术中心奠基仪式;中国越剧百年高峰论坛;精品剧目招待演出和部分优秀剧目展演;“越剧百年·越剧故乡行”系列活动;“越剧百年·经典越剧影片回放”活动;越剧百年·群众文化活动等。整个庆祝活动一直持续到10月份在绍兴举办的“中国越剧艺术节”。期间,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绍兴小百花越剧团等献演了经典剧目。
     2006年5月20日,越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