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先撤,我们殿后”

——90后援鄂医生坚守武汉金银潭医院重症一线

2020年03月24日15:21  来源:人民网-浙江频道
 

“90后”援鄂医生石嘉恒仍坚守在武汉金银潭医院重症一线。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你们放心先撤,我们殿后!只要我们还在,就会站好最后一班岗。”随着武汉新冠肺炎疫情形势转好,当前来自各地的医疗队正分批撤离。

而在重症病患主要定点收治医院之一的武汉金银潭医院,已在临床一线工作30多个日夜的浙江乐清“90后”医生石嘉恒,还继续坚守战疫前线。

“广医奥特曼,一起去打怪”

石嘉恒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急诊科医生,主攻重症医学。疫情初期他正在老家休假,1月23日(腊月廿九)得知医院正在组建援鄂队伍,第一时间提交了报名申请。

“急诊人不能退缩。我不觉害怕,相反,内心一直涌动着奔赴前线的渴望。”石嘉恒说。2月18日,他等来了武汉的召令。2月20日,与同院2名“90后”男护士一起,踏上了援鄂的征程。

2月20日13时许,“三小只”喊着“广医奥特曼,一起去打怪”口号,穿上统一的冲锋红衣,坐上了北京开往广州的动车。动车在武汉站本不会停,为他们破了例。18时许抵达,空荡荡的武汉站很冷,但工作人员帮他们拖拉行李,直到找到接送车,前来接送的司机大叔热情招待,又令他们觉得很温暖。

“三小只”喊着“广医奥特曼,一起去打怪”口号来到了武汉。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一路空城,途经长江大桥时亲眼看到了长江,还有江对面亮着的“武汉必胜”四个霓虹大字,石嘉恒印象深刻。

7时许到达医疗队驻地——金银潭医院旁边一家酒店。这一个月来,工作之余,他与同伴会在驻地周边跑步锻炼,专拣小区少的地方跑,路上没人,璀璨的街灯照亮了他们的行路。唯一遗憾的是到现在还没吃到热干面,“此行第二个心愿没有达成。”他开玩笑。

既“神经大条”,也“心细如发”

来到武汉当晚,他们去医院熟悉环境。第二日接受了培训,主要学习防护服的穿脱。第三日正式投入临床工作,石嘉恒天性乐观,平时什么事儿都不往心里去,被同事们称为“神经大条”。进了重症病房后,他思想上“大条”同时,行动中却做足准备。

平时“神经大条”的石嘉恒工作中“心细如发”。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不怕的秘诀是‘尊重规章’,而且我本来干的就是‘重症’。”他说,到医院后首先换上刷手服,带好口罩、帽子、鞋套与手套,在刷手服外穿上隔离衣或白大褂,此时可以进入医生办公室上班,由于是“清洁区”因此相对安全;进病房前,就需穿戴好全套防护用具,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不能漏出一点皮肤;推门进入缓冲间,再推门进入半污染区,半污染区后就是病房了,查房、收新病人、抢救患者后,出来又是层层关卡,多次消毒,在脱衣间按步骤一点点脱下防护服,每项工作都做的“心细如发”。

天气也是一道难关。“武汉跟老家乐清一样阴冷,2月份刚来的时候,总是感到全身冰凉,在北京待了10年的我还真有点不习惯。”他告诉记者,晚上值夜班时在医院休息室休息,没有暖气,他戴着口罩睡下,被子外面裹上羽绒服,仍觉得冷。好在现在春天来了不再寒冷,收治的病人也越来越少、病情越来越轻了。

“闷”像爸爸,“能说”学妈妈

大部分病人很焦虑,因此每日话疗很重要。石嘉恒总会把好消息第一时间告知,坏消息也慢慢解释好,不让病人有心理负担。这时候他爱开玩笑的一面就掌握了主动权,尽量用积极乐观的话语抚平病人的忧心。

比较难的是语言,不少老人说的“汉普”口音重,他听不懂,常常要反复问,还需靠周围的年轻病人来翻译。这时候内敛沉稳的主性格又回来了,一秒变得闷而害羞。

在重症病房内,石嘉恒与患者“话疗”。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我爸‘闷’,我妈‘能说’,我平常像我爸,但查房的时候像我妈。”他这样分析自己。

石妈妈谈到,石嘉恒是家中独子,自幼听话懂事,幼时常住在翁垟外婆家,因外婆身体不好,他默默立志要当医生。

儿子梦想成真,是父母的骄傲,也是父母的记挂。当儿子第一次说出援鄂的想法时,两人百感交集。“孩子去危险的地方,我们做父母的肯定担心,但是他说救死扶伤是他的职责所在,我们还是让他去了。”为了不打扰儿子工作,石嘉恒抵鄂后,石妈妈极少给儿子打电话,仅以微信留言表达记挂。

忙于工作的石嘉恒一度没顾上同父母联系,还是女朋友提醒才想起来。

在辽宁老家“出不来”的女朋友兼大学同窗,是他在前线的另一番慰藉。“她每天早上6时甚至5时就发微信骚扰我,比我闹钟还早!”他说。(孔丽琴、陈清清、王丽玮)

(责编:王丽玮、戴谦)

原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