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筷·一只桶·一个桩 浙江代表关注民生“关键小事”

周咏南、翁浩浩

2020年05月27日08:17  来源:浙江日报
 
原标题:一双筷·一只桶·一个桩

公筷、垃圾分类桶、电动自行车充电桩,都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群众关切的事情要努力办好。无论是参会履职还是在会议间隙,浙江省全国人大代表都特别关注民生“关键小事”。

一双筷

能否撬动分餐制

5月26日在驻地餐厅吃早饭时,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刘锐代表和记者聊起了筷子。这次到北京参会,她提交了使用公筷、推广分餐制的建议。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大幅提升防控能力,坚决防止疫情反弹,坚决守护人民健康”。

“使用公筷、推广分餐制的建议,与公众健康息息相关。”身为科研人员的刘锐代表,分析了合餐制的利弊:优点是拉近关系,满足人们对食物多样性的需求;弊端是容易传播疾病,造成食物浪费,影响环境卫生。

刘锐代表认为,当下推广分餐制并不是没有基础。现在,我国对外开放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对分餐制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广泛。一些政府部门和高校在内部餐厅已尝试推出公务接待套餐。

刘锐代表在调研中注意到,我国的中餐餐饮行业大多只提供桌餐服务。一些酒店或餐厅提供的所谓分餐服务,只是在每个菜品上放置分食汤匙。她建议,除了积极提倡使用公筷,餐饮业应该普遍提供套餐制等形式的分餐服务,有关部门还应制定政策和相关标准,推动餐饮业实施分餐服务,推动分餐制普及。

一只桶

如何分得更精准

省侨联副主席陈乃科代表利用休息时间了解浙江代表团驻地的垃圾分类情况,为的就是修改完善他带来的关于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的建议。

让陈乃科代表印象深刻的是,政府工作报告在阐述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时,特别提及垃圾处置。他说,目前生活垃圾分类已成为社会共识并取得明显成效。以浙江为例,通过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全省生活垃圾增长率从2016年的12.2%下降到2019年的0.7%,资源化利用率提高到85%,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各项指标均居全国前列。

但垃圾分类普及率仍需提升。陈乃科代表曾在一个设区市做过调研,市民对生活垃圾分类的自觉执行率远低于知晓率。究其原因,27.6%的人认为“分类过于复杂”,18.1%的人认为“对于垃圾分类标准不清楚”。

如何破题?陈乃科代表说,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的通知,明确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概念,将生产者对其产品承担的资源环境责任从生产环节延伸到产品设计、流通消费、回收利用、废物处置等全生命周期。为让群众真正做到“想分类、能分类、会分类”,建议生产者切实担负起责任延伸制度,在产品包装上加注垃圾分类种类标识,并与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色彩统一化、符号整体化,使群众对具体分类方法一目了然,进一步提升分类意识和分类效果。

一个桩

怎样安全又便利

会议间隙,天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天任代表特别关注将于7月1日起施行的《浙江省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

“电动自行车是深受老百姓喜爱的绿色交通出行工具,关系民生。”张天任代表介绍,中国自行车协会数据显示,我国电动自行车年均产量超过3000万辆,市场保有量近3亿辆。不过,他认为,随着城镇化深入推进、共享经济等新商业模式涌现,中国市场消费升级,以及绿色出行理念深入人心等,电动自行车应用空间会更加广泛。

张天任代表在会前调研发现,目前充电安全是电动自行车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之一。近年来,电动自行车引起的火灾时有发生,一大原因是充电不当。由于小区物业条件限制,不少居民把电动自行车停放在室内、走道及楼梯等公共区域充电,入户充电、“飞线充电”等现象屡禁不绝,火险隐患很大。

因此,他建议把“老旧小区新增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设施”纳入政府实事项目,集中充电点应配备智能充电桩、烟感报警、自动喷淋等设施,加强对新建住宅小区建设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设施的推广和落实。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形成多元化、共享化的集中充电新格局,实现精细化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电动自行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责编:王丽玮、张丽玮)

原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