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制造业主航道,完善“一主二翼一平台”产业格局

华立集团以数字化促进“数智化”生产

敖煜华

2021年03月11日09:11  来源:杭州日报
 
原标题:华立集团以数字化促进“数智化”生产

华立科技5万平方生产车间,一边是巨大的方仓和货架,一边是生产线上埋头工作的工人。“我们所有的仓储系统都采用全自动物流进出,需要的物料下单,通过仓储,接单以后直接输送到流水线上,包括成品库。”华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综合行政中心总监胡锡平介绍。

“没有被淘汰的行业,只有被淘汰的技术、制造工艺和制造方式。”这句话被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汪力成奉为圭臬,华立集团以及其旗下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都在不断向着数字化转型。

可追溯、强协同 打造数字化柔性智能制造方式

在华立科技青山湖的生产车间,记者发现,相较于传统车间的“嘈杂”,这里相对“安静”,只听到机械臂与电机的声音,机器与机器之间每一道工序都井然有序,鲜有人工干预,而这都要归功于数字化工厂的建设。

“今年我们的订单排得特别满,手头一个来自中东国家的3亿元仪表订单按计划要在3月完成,原本打算年初四就要提前开工。”汪力成告诉记者。“生产的大规模机械化、数字化使得疫情对我们制造业的影响相对较小。”

作为工信部公布的中国首批智能制造专项项目,华立科技的“电力装备智慧仪表智能制造新模式”这条生产线就是数字化生产的典型代表。几十名操作工人从上游到下游需要完成分板、插件、焊接等八道工序,但工人们只需完成本岗位工艺,其他事情都由计算机控制、自动化操作。一整套流水线操作的背后,是一个庞大的智能数字系统。

这样一条生产线,每天能生产智能电表3000台,产能的背后是深耕制造业50余年的华立探寻智造解决方案后享受的成果。作为该项目的负责人,吕海堂说,数字化工厂的投产运营,不仅带来了量质齐飞的可观效益,更为打造华立科技成为仪表行业标杆,推动仪表行业整体智能制造水平提升打下了坚实基础。

未来,除了智慧电表的生产,华立还要把数字化工厂建设辐射到其他智能硬件生产领域。

“当前,我们正面临着一个极佳的提升硬实力的历史性机遇,就是全中国都已经进入了数字化转型时代。我们通过数字化工厂建设及全过程管理数字化,彻底改变传统的生产制造方式和经营管理方式。”汪力成说,华立要做的是工厂实现与上游供应链及下游用户嵌入式的在线链接,最大限度地实现个性化订单制造、大幅度地减少对普通劳动力的需求、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减少浪费,稳定产品质量。最终实现“基于大数据分析应用、管理软件系统自学习能力、高度自动化作业、快速响应个性化订单、全过程可追踪溯源、上下游嵌入协同”的柔性智能制造方式。

打造“一主二翼一平台”产业格局 转型不转行是华立坚守制造业的初心

与华立科技一街之隔的华正新材则是华立集团率先启动的智能制造项目,作为一家为电子产业链提供高阶材料的头部企业,华正新材正在不断借助5G、车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战略新兴产业的东风趁势而起。

不久之前,华正新材珠海项目开建,项目将以智能化工厂为建设目标,开发封装基板用BT材料,旨在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加快高阶材料国产替代进程;今年2月,海信集团在华立旗下的墨西哥工业园投资10亿元建设新工厂;昆药集团则作为中国植物药行业的头部企业,以科技创新赢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填补了多项国内外空白。

华正新材、华立科技、昆药集团、海外工业园……共同体现了华立集团多年来聚焦制造业“主航道”不断前行的定力与魄力。

2010年以来,华立集团一直在动态调整战略和管理重点。从回归实业、回归制造业,从追求经营规模扩张到追求企业运行质量提升,从追求发展速度到着重控制经营风险,从重点控制经营风险到控制风险与提升经营效益并重。

汪力成介绍道:“我们在逐步优化华立核心经营资产的业务,逐步打造‘一主二翼一平台’的产业格局。”即以医药(逐步探索向医疗健康服务业延伸)为主业,以新材料、电能计量仪表(逐步探索向新能源物联网延伸)为二翼,加上正在打造的全球“三大三小”境外工业园服务平台(逐步探索向全球供应链服务业延伸)。

“软实力”与“硬实力”一直以来都是需要相辅相成的。汪力成表示,在未来2-3年中,华立将继续聚焦提升硬实力,同时抓住“数字化转型”这个切入口,以“数字化”彻底地改变过去传统的生产制造方式。

记者手记

制造业是产业的根基。没有制造业支撑的服务业和数字经济,很难走得更远。当今,“数字化+智能化”(简称数·智)变革正在成为传统制造业向创新密集型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基本范式。只有将传统制造业与信息化、智能化相融合,以数字技术赋能为载体,把物流服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连接起来,助力提升企业供应链水平,推动制造业企业加快向产业链、价值链上游延伸,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杭州制造业的发展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责编:康梦琦、张丽玮)

原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