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安徽凤阳:让非遗在旅途中浸润人心

人民网记者 周坤 陶涛
2023年08月17日10:26 |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小字号

在城市的街道,以凤阳凤画为元素的公交站牌、路灯、雕塑随处可见;在晚间的广场,跳着凤阳花鼓操、钱杆子的人们数不胜数……这个夏天,来到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在大街小巷与非遗文化“不期而遇”,已成为这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凤阳县是非遗大县,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共计10类45项。很难想象,如果没有非遗,凤阳会缺少多少璀璨和厚重。节奏欢快的凤阳花鼓,像极了千年古城的澎湃心跳;婉转悠扬的凤阳民歌,唱出了一方水土的浓烈深情。

在凤阳县小岗村的友谊大道,这里除了“当年农家”,18户农民按“红手印”的原址,如今游客的脚步总会在不经意间,为一个个别具特色的非遗工作室、工坊而停留。

打一会凤阳花鼓、描一笔凤阳凤画、吹两下凤阳唢呐……这些古老非遗承载的不仅仅是一段情怀记忆,更是外地游客体味凤阳风情的最好方式。

凤阳县小岗村“当年农家”景点。人民网记者 陶涛摄

凤阳县小岗村“当年农家”景点。人民网记者 陶涛摄

“以前来小岗村都是看‘当年农家’,现在还可以体验这些非遗文化,真是丰富多彩,融入景区当中,别有特色。”沉浸式多维度的旅行体验,令来自南京的游客孙明武赞叹不已,“在凤阳,体验非遗的方式竟如此精彩纷呈!”

看着一波接着一波的游客,这让凤阳县凤画研究会副会长唐勤智深刻地意识到:“非遗是旅游的优质资源,旅游是传统非遗的重要渠道,两者融合发展才能拥有广阔前景。”

当不同的非遗项目聚集在一起,非遗传承人不但能保护、传承非遗技艺,保留老城中的烟火气,还能为游客提供集中展示非遗技艺的平台,培植非遗活态传承的土壤。

非遗进景区,开创了非遗传承发展的新局面,也启发我们进一步思考,面向未来,如何让非遗技艺,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在凤阳及小岗村老一辈人的记忆中,凤阳花鼓曾是荒年外出乞讨、卖艺谋生的代名词。而如今,凤阳花鼓不仅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更是众多游客来凤阳必须“打卡”体验的文化项目。

这一转变,离不开众多非遗传承人的努力。凤阳花鼓省级传承人肖庆红,就是其中之一。

过去,凤阳花鼓是一种民间表演艺术,为了让表演形式更丰富,肖庆红和同事们一起编创了凤阳花鼓健身操,成为安徽省第六届老年人体育运动会的比赛项目。

过去,凤阳花鼓在节假日和文艺演出时表演,为了让凤阳花鼓表演空间更广,肖庆红和同事们一起编创了凤阳花鼓工间课间操,在凤阳县所有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校亮相并推广。

过去,凤阳花鼓的表演者大部分是女性,为了让凤阳花鼓表演者更多,肖庆红和同事们一起鼓励突破性别障碍,推广男子凤阳花鼓。

肖庆红在指导学生们练习凤阳花鼓。人民网记者 陶涛摄

肖庆红在指导学生们练习凤阳花鼓。人民网记者 陶涛摄

“现在部队里有很多男孩子跳花鼓都很好了,像消防队员、武警战士,我们都向他们宣传、教学凤阳花鼓,并且他们也喜爱、愿意学习凤阳花鼓。”肖庆红说,她们不断创新载体和平台,就是为了让非遗更好地走入现代生活。

凤阳县文旅局非遗股股长王楠介绍,近年来,凤阳县出台《凤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通过“基地”与“人才”两点发力,建立“凤阳文化馆传习基地”“凤舞少儿艺术培训班”等非遗传习基地30多个,不断强化非遗及传统文化的城市肌理、存活空间和传承载体,不断壮大的非遗发展力量,让非遗保护与文旅发展协同推进。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王楠表示,下一步,凤阳县文旅局致力打造“非遗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路径,通过旅游业带动非遗文化的经济增长,再通过非遗文化实现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实现文旅融合、双向促进的新图景。

(责编:叶宾得、王丽玮)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