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慈城:家门口乐享“文化大餐”

这几日,67岁的朱鑫华如往常一样,吃罢晚饭,骑上电动车,两三分钟后,便到了宁波江北区慈城镇黄山村文化礼堂,跟着同村人唱唱歌、跳跳舞。文化礼堂已然成为黄山村村民们的“村庄客厅”“精神家园”。
如今,慈城镇35个行政村已建成27个文化礼堂,覆盖总人口超过20万人,实现了让村民们在家门口乐享文化盛宴。“慈城积极探索文化礼堂‘建、管、用’,希望我们的礼堂既传承得了文化,又留得住乡愁。”慈城镇相关负责人说。
村庄内,文化礼堂功能全
文化礼堂,如何建?
黄山村在崇本学校的基础上改建文化礼堂;“中国微型盆景第一村”虹星村将文化礼堂建在盆景展示基地上;“浙江省文明村”半浦村,选址古色古香的周家祠堂作为文化礼堂,改造翻修村原大会堂、半浦小学,成立村风陈列室、半檏园……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坚持因地制宜,慈城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一堂一色,坚持“一堂多能、一室多用、灵活多样、功能齐全”的原则。
黄山村在崇本学校的基础上改建文化礼堂。慈城镇供图
在慈城的文化礼堂里,往往能看到学子榜、寿星榜、能人榜、村庄荣誉榜等榜单。文化大礼堂和文化讲堂记录着村史村情、乡风民俗、生态保护等,还可作为村民举办红白事、组织技能培训的活动场所。
乡村文化生活,有人爱“下里巴人”,有人爱“阳春白雪”。文化礼堂内开展的活动,既要满足中老年人的兴趣爱好,又要兼顾青少年的文化需求。
“小宝小宝,这是什么……”在江北区慈城镇慈湖人家社区文化礼堂的科普馆里,“萌萌哒”的智能机器人“小宝”是暑假里小朋友眼中的“大红人”,全程陪伴打卡各类科普设施。在这里,小朋友还可以体验VR、X-BOX、静电球等大型科普体验设施。
在黄山村文化礼堂,健身室成为运动达人们的“心头好”。跑步机、健身车、划船机、椭圆机等多台运动设备,村民们可以免费使用,空调电扇等设施也一应俱全。
“每天早晨和傍晚,来这里撸铁的村民比较多。在家门口不用花钱,就能得到跟健身房一样的体验,很赞。”黄山村文化员叶亚红说。
家门口,喜闻乐见的“文化盛宴”
如今,慈城镇建有文化礼堂的村庄,几乎村村都有文艺队伍,共有文艺爱好者近1600人。
“我们村的村歌,村民有人唱上句,另一个人就会接下句,跟接力K歌一样。”黄山村村民许文君说,村歌很有凝聚力,在村内传唱度很广。
江北区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冯冰峰是黄山村村民口中教村歌的“冯老师”,也是慈城镇邀请而来的愿意下乡教学的“基层文艺村长”之一。760平方米的黄山村文化大礼堂成为冯冰峰播撒艺术种子的“教室”,更是开展“艺术乡建”的平台。
黄山村文化礼堂。慈城镇供图
三句半、快板、小品、情景剧……在慈湖人家社区文化礼堂里,宁波老话共富宣讲团的林阿姨化身“农民演说家”,以这些接地气的形式,用宁波老话讲述当下的热点话题,帮助青少年和外来务工者融入宁波民俗文化生活。
在慈城,勤丰村文化礼堂“我要上村晚”已连续举办14届;上岙村文化礼堂古韵舞蹈队《老母亲》《阿姆的年糕》等节目代表江北区参加市级各类比赛活动;慈城镇还开展了元音堂古琴雅集年会进半浦村文化礼堂、红色党旗引领绿色发展进毛岙村文化礼堂、红色教育在金沙村文化礼堂等主题活动。
群众文化群众演,文化大餐群众点。2017年起,慈城镇创新开展“拾”村文化巡演活动,每年选10家文化礼堂进行各类文艺演出,以本村自编自演的节目为主,用好、整热、激活文化礼堂,丰富村民文化生活。
乡村里,众人齐力“留住乡愁”
如何管好用好文化礼堂,让乡村更富吸引力,留住乡愁、迸发活力?
慈湖人家社区文化礼堂打造了个性十足的“印象慈湖”民俗馆,收集有70余种100多件农耕生活时代老物件及近百张风貌照片,展示了社区撤村建居前农民的生活文化和农耕文化,居民们围在一起开心谈论以前的美好记忆,青少年在这里开展乡愁教育。
群众文化群众演,文化大餐群众点。慈城镇供图
慈城镇还为各村配备了文化员,组织发动群众文化,收集整理地域文化。这些乡村文化“带头人”依托文化礼堂,挖掘村内文化骨干、“草根名嘴”,整合各方人才资源,推动其成为文化礼堂“建管用”的中坚力量。
“除了文艺活动,我们还组织技能培训。同时,打造‘15分钟文化圈’,村民在手机上就能查看并预约使用村内文化场馆。希望让老百姓在空闲时间有地方可去、有活动可参加、有需求能满足。”叶亚红说。
“我们通过抓好管理队伍、文体队伍、志愿队伍3支队伍,推动实现各类活动‘有人管、有人演、有人帮’,让群众真正变成文体活动的参与者、表演者、组织者,成为弘扬传统美德、倡导健康休闲、倡导文明新风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勤丰村文化员徐意丽说。(张子琪、杨芝)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