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余姚:优化营商环境 推动涉企中介服务增值化改革

投资项目审批、招标代理、安全生产等涉企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事项不清、服务收费不明、服务质效不高、守法诚信不足……曾几何时,这些“老大难”问题困扰着企业。如何解决企业的“急难愁盼”?2023年以来,浙江余姚聚焦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的“堵点”“难点”“痛点”,探索突破性、系统性和可复制可推广的破题举措,形成市场有效、政府有为、企业有利、群众有感的改革成效,助力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
涉企中介改革具体如何改?在余姚市行政服务中心,余姚市政务服务办公室副主任任建集向记者介绍了其中的相关内容。
仁建集正在介绍涉企中介改革。人民网 陈陆洵摄
“首先是推动中介机构从分散到集中,实现平台管理一体化。”任建集说,按照“应进必进”标准,在姚注册和经营业务的涉企中介机构,全部进驻宁波网上“中介超市”,这样可以减少企业选取中介机构的时间和成本。
此外,余姚市财政、国资等部门对本市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使用财政和国有资金的项目业主单位进行监督;审计部门也将依法依规对涉及“中介超市”和中介服务的相关事项实施审计监督。
在改革进程下,中介事项也从模糊到清晰,实现了服务事项的规范化。“我们全面清理了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投资项目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对涉及项目立项、规划许可、施工许可、竣工验收4个阶段的37项事项,对照政策法规逐项比对,取消一批、精简一批、集成一批。”任建集告诉记者,该市还通过编制涉企中介服务指南指引,明确中介服务事项的名称、依据、办事流程、材料目录、咨询投诉渠道等服务内容。
对于企业来说,在享受中介服务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哪些改观呢?
“现在他们更规范了,上门工作时都会佩戴工作证、出示工作表,上面注明了来访的企业单位和联系方式。”宁波恒锐物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程先说,改变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这是因为余姚对中介开展了动态评价,实现了机构评分可信化。
余姚市开发的“中介管+”服务监管评价系统,加强了与“中介超市”等平台的数据共享,并通过“一事一评”“一标一评”“一次一评”动态更新中介数据,生成中介执业信用档案,并分级分类评价,实现中介主体管理、行为管理、信用管理、资质管理等一屏展示,为部门精准监管、业主择优选择提供参考。
相关事项办理窗口。人民网 陈陆洵摄
同时,余姚强化奖惩有据、奖罚分明的信用评价结果应用,对综合评价高的涉企中介机构优先推荐;对综合评价低的、纳入黑榜的涉企中介机构实行临时退出机制,并将结果共享至“中介超市”,推动“一地处罚、处处受制”,防止违规中介机构“换马甲”继续承接业务。
李彪就是余姚本地一家涉企中介公司的负责人,在他看来,这次的综合改革在倒逼他们提升服务质量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个更加规范的市场,对企业来说也是一个机遇。
“通过改革,我们将推动中介市场从无序到有序,实现市场竞争公平化。”任建集说,在投资项目审批中介方面,聚焦“一主多企”“空壳公司”“代开发票”等情形,进行全面整治;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机构方面,以业务范围、人员能力、负荷能力、服务边界为维度重塑业务承接能力评估机制,评估结果作为竞标赋分重要依据;招标代理机构方面,通过重塑加权测算模式形成中介“成长值”评价体系,为采购人提供有效参考,优化市场份额结构。数据显示,仅投资项目审批中介服务方面,项目审批服务办理时间和服务费用平均压缩20%以上,业主对项目审批中介服务评价满意度提升至99.3%。
记者手记:
很长一段时间里,中介服务机构一直是管理的“盲区”,特别是涉企中介服务机构,存在着服务事项不清、服务收费不明、市场竞争不够、服务质效不高、守法诚信不足、监督管理不力等突出问题。余姚通过平台管理一体化、服务事项规范化、评分可信化等一系列改革细则,有效解决了曾经的“盲区”问题。希望通过探索这套突破性、系统性和可复制可推广的破题举措,能形成市场有效、政府有为、企业有利、群众有感的改革成效,为当地营造一个更加优质的营商环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