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鹅西养 浙味入川
浙川协作推动山村白鹅产业腾飞

深秋时节,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大乘镇柏杨村,一群白鹅正在山林间撒着欢。这里是养殖户李劲松开辟的新事业。
李劲松之前是个养牛汉,东西部协作推出林下养鹅项目后,算过综合效益的他在相关部门和镇村的指导下,流转了20亩土地用来养鹅。
屏山县大力发展林下养鹅产业。秀洲区委宣传部供图
“林下养鹅每亩可以养30只,每只利润约30元,因为养鹅每亩可减少除草人工和用料成本1600元,20亩地光养鹅就有5万元年收益。”李劲松盘算着,加上茵红李等果林的产出,家庭年收入能有明显增长。让他格外放心的是,养殖技术有专人指导,市场销售也有兜底渠道。
“大乘镇百姓多以种植、养殖为生,引入林下养鹅后,又添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径。”大乘镇副镇长牟心建介绍,该镇在2个村率先发动10余名养殖户参与,目前已出栏27000羽、存栏8000羽,带来收入近300万元。
看到明显成效,大乘镇还将持续推进林下养鹅拓面增量:拓面上,所辖8个村将全面推广林下养鹅,实现村域全覆盖、林域全覆盖;增量上,在养殖户带动下,鼓励更多家庭户参与其中,实现存栏、出栏双增长。
2021年实验性养殖、2022年规模式推广、2023年产业化推进。如今的屏山,在东西部协作的大力支持下,一条白鹅产业链已悄然形成。
2022年以来,屏山县已累计出栏超20万羽,销售额超2000万元;建成年孵化150万羽的白鹅孵化基地1个,另有育雏基地5个,年育雏能力50万羽以上;建成种鹅场2个,存栏种鹅0.7万羽。
“以前在嘉兴打工时就听说过这家店,这次看到屏山门店开业,我专程赶来应聘,在家门口就业挺好的。”48岁的郑加兰是屏山一家酱鹅门店的首批员工。每天早上6点多,骑上10来分钟电动车,她来到店里,按照古法烧制方式进行酱鹅加工。“用了不少时间学习,现在平均每天要烧制3批次。”郑加兰说。
林下养鹅项目不仅以养殖技术“扎根”,更以龙头引领“强干”。来自嘉兴市秀洲区的这家食品科技公司在屏山注册成立分公司,签订投资协议书,以“保底收购”的方式解决农户后顾之忧。同时,利用长三角近200家门店展示屏山优美生态养殖环境,提升品牌效应。2023年5月18日,该公司在屏山县开出川渝地区首家酱鹅销售门店。
“屏山门店用的是当地百姓养殖的白鹅,用嘉兴空运过来的老汤进行烧制,保留了古法老味道。同时,根据实际情况,我们也在研发一些适合本地口味的食品。”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叶云峰介绍。
酱鹅、盐水鸭、麻辣凤爪、藤椒口水鸡……门店内,20多个销售品种中既有浙江味也有四川味。“我要3份酱鹅。”杨先生来到屏山门店的橱窗前点单。他表示,不用跑千里就能吃到古法烧制的浙江酱鹅,他们家每隔三四天就会来光顾,店里推出的各种新品也很不错。
东鹅西养,浙味入川。对叶云峰来说,首店开业只是起点。对于未来,他打算在门店经营上继续开展新品研发,推出更多适合本地需求的优质食品。
一产养殖扩规模,二产加工添场地,三产门店做销售。如今的屏山县,已初步构建起白鹅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格局。同时,由东西部协作资金投资1000万元兴建的屠宰加工冷链项目正火热推进,项目占地约14亩,建筑总面积4000平方米,建成后可实现年屠宰加工300万羽。
“项目将引进国内先进的屠宰设备,固定资产量化给5个脱贫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集体,每年增加收入50万元以上,其中50%用于扶持脱贫户、监测户等。同时,项目能提供近150个就业岗位,真正实现农民增收、农村致富。”屏山县屏山镇鸭池便民服务中心主任聂坤介绍。
“为推动白鹅全产业链发展,未来我们还谋划成立白鹅产业强村公司,全力构建统一品种、统一标准等‘五统一分’发展模式,提供标准社会化服务,培育产业服务团队。”秀洲区挂职干部、屏山县农业农村局办公室主任江云龙介绍,现已统筹安排575万元财政资金用于养鹅相关主体建设,力争打造5个以上白鹅产值达百万元的集体公司。(耿俪洳、史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