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村民说事”到“村嫂说情”“村舅说理”“村官说法”
宁波象山构建乡村善治新范式

从“村民说事”到“村嫂说情”“村舅说理”“村官说法”……宁波象山县正深化实践“枫桥经验”,不断创新实践,推动“村民说事”从1.0版本向2.0版本迈进,积极探索形成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样本。
基层稳则大局稳,百姓安则社会安。60年来,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的“枫桥经验”,不断发展、历久弥新,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一面旗帜。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宁波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同时,不断丰富其新内涵,打造具有宁波特色的市域治理新样本。记者近日走访了首创全国农村基层治理样本——“村民说事”制度的象山县。
在象山县墙头镇舫前村,乡贤会会长王金候、村委会矛盾调解员王友存等五人围坐在一起协商。某村民家的一间房子因施工车冲撞,顶棚掉落了一大块水泥。需要赔偿多少费用?如何维修?让双方心平气和达成一致、解决矛盾,是这次“村民说事会”的主题。
在象山县,这项以“说、议、办、评”为核心内容的“村民说事”制度,已推行多年。
“村民说事”发端于象山县西周镇。2009年4月,西周镇杰上村为解决因水库引水工程而造成的赔偿款分配问题,尝试开展“村民说事”,让村民有事敞开说,说了及时商量、马上去办,成功地解决了难题。尝到甜头的西周镇将“村民说事”的做法在全镇推广,当年全镇信访量下降53%。
2010年3月,象山全县推广西周经验。历经十余年探索实践、深化提升,“村民说事”已形成制度,实现了村务管理、决策、治理、监督全闭环运行,走出了一条集民意疏导、科学决策、合力干事和效果评估于一体的农村基层治理发展路子。
“百姓明白,干部清白”。象山县许多基层干部有深刻体会:基层治理难,依靠“村民说事”把道理说透了、讲明了,就能获得老百姓的理解,许多矛盾就地解决,信访积案得到逐步化解。
如今,“村民说事”制度已实现象山全县18个乡镇(街道)、490个建制村全覆盖。
2009年以来,象山县召开说事会6.5万次,共收集5.6万个议题,5.2万个得到采纳实施;办理群众诉求24万件,满意率达98.2%。该县连续4年创成无信访积案县。
治理有效,乡村振兴。2009年至2022年,象山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由11159元增长至41578元,年均增长10.6%。乡村建设持续走在全国、省、市前列,获评中国社会治理百强县、省首批美丽乡村示范县等荣誉。
2019年,全国加强乡村治理体系现场会在象山县召开,该县首创的“村民说事”制度,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创成国家标准化试点。2023年,“村民说事”制度又入选全国纪念坚持发展“枫桥经验”60周年白皮书和省级标志性成果。
2022年,象山县实施“村民说事”迭代升级版,推行以“村民说事”引领的“村嫂说情”“村舅说理”“村官说法”为主的乡村善治“说系列”体系,并在30%的村社先行实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激发创新动力 浙江农行为专精特新企业送上“大礼包”
- 如何扶持和培育出一批在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等方面表现突出的优质中小企业?日前,在浙大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2023年浙江省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发展服务对接会(浙江大学校友企业专场)成功举办。浙江省经信厅、浙江农行、浙大校友会共同聚力,开出了一剂“良方”。 此次对接会以“打造金融生态 赋能科技创新”为主题,聚焦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需求,开展政府服务赋能、发展研究赋能、技术创新赋能、农行惠企赋能、融资发展赋能、上市培育赋能等现场活动,对浙大系专精特新企业进行靶向生态赋能,进一步激发专精特新企业的创新动力和创业活力,促进浙江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