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原创

乡村观察|浙江温岭:文化资源“唤醒”山乡

方彭依梦
2023年12月25日14:37 | 来源:人民网-浙江频道
小字号

三面环山谓之“山之坞”,一面濒海谓之“水之根”。地处浙江台州温岭西南部的坞根镇是典型的“水乡渔村”,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浓厚的人文底蕴。青山环绕,海岸线绵延,长久以来,无论外界如何变化,这座风光旖旎的山海小镇依旧古朴而美好。

台州温岭坞根镇花溪村。花溪村供图

台州温岭坞根镇花溪村。花溪村供图

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坞根镇围绕“湿地漫生活小镇”建设理念打造旅游小镇IP,锚定“三地一镇 两大花园”建设目标开展全域综合整治。同时,该镇以乡村旅游业发展为导向,坚持“多规融合”,以“产村融合”为重要导向,“一村一品”为建设目标,全面推进旅游规划全景式布局,一批景区村庄成功创建,这其中就包括被称作“爱情村”的花溪村。

内外兼修,乡村蝶变满目新

冬日,依山靠海的温岭,气候温润、舒适宜人。从城区出发,乘车一路向西南方向驶去,约四十分钟的车程后,司机师傅提醒道:“花溪村到了。”晨光中,焕然一新的村落掩映在绿水青山间,一幅乡村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花溪村由原坑潘村和原东里村合并而来,因位于风景秀丽的坞根镇花坞溪源头,故名花溪。

潺潺溪流穿村而过,村道宽阔整洁,村内古朴的老式建筑随处可见。村口,一棵千年香樟树见证着花溪村苏醒复活的故事——从曾经无人问津的偏僻小村落到如今的“囍事花溪”,游人如织。

古朴美好的花溪村。花溪村供图

古朴美好的花溪村。花溪村供图

“别看咱们现在走的村道挺宽敞,能同时容纳两辆车并行。十多年前,这条路还是坑坑洼洼的泥巴路,车子都开不进来的。路边也是杂草丛生、蚊蝇遍布。猪圈贴着农房,溪水污浊,鱼虾基本绝迹。”花溪村党总支书记朱彩红回忆道,“近年来,随着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不断推进,村里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泥巴路变水泥路,宅前屋后的杂草被拔除,老屋改造工作积极推进。从治理污水、破除脏乱差,到庭院改造,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22年,花溪村被列入浙江省第二批省级未来乡村试点村,并于2023年10月完成验收。眼下,该村正以数字化助力环境的整体提升。

“你们看,这些垃圾桶上都有一个二维码,通过系统识别,每家每户垃圾分类的具体情况一目了然。”朱彩红介绍,为了鼓励大家主动参与垃圾分类,齐心协力维护村内环境,村里还实行了乡风文明积分制,推进共建共享。“村民进行垃圾分类后,村两委会挨家挨户进行打分,累积到一定分数就能兑换生活用品。”朱彩红说。

村内每家每户的垃圾桶上都贴有二维码。人民网 方彭依梦摄

村内每家每户的垃圾桶上都贴有二维码。人民网 方彭依梦摄

花溪村挖掘村内资源,积极开展“微改造 精提升”,累计投入近1000万元将村民的闲置土地和房屋改造成山野露营基地、精品乡宿、花溪文创园等,使得村内充满了浓厚的雅致风情和乡居韵味。

景在村中,村融景中。过去默默无闻的小村庄,如今已成为浙江省金3A景区村庄。除了提升“颜值”,该村更是将乡村历史文化充分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中。

灰雕艺术,是日常生活中极少见到的一种雕塑艺术,但在花溪村却随处可见。漫步村内,墙壁上一幅幅灰雕作品生动形象,与四周的传统建筑遥相呼应。村居内一座烟灰色的民国台门面北而开,简朴厚重,颇具特色,当地人谓之“月老门台”。台门一旁立有一株千年古樟树,不少村民喜欢聚在树下唱戏、闲谈。

“花溪村自南宋淳佑12年坐落于此,已有千年历史。近年来,我们坚持文化赋能,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利用古樟树、非遗灰雕、红军井、大莱戏台、扛花轿等文化元素讲好乡俗故事。同时,根据村内特色风情及村庄主题,引进各类特色业态,帮助解决村民近百人就业问题,累计吸引游客35万人次。”朱彩红说。

村里来了规划师

“最近生意挺好吧?”“不错的。快来尝尝刚出锅的米花糖。”跟随方伟来到一家挂着“古樟树手工糕点”招牌的店铺,村民王月飞热情地跟方伟打招呼。方伟2018年来到坞根镇,几年时间过去,村民们对他已非常熟悉。

作为温岭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这几年,方伟有了一个新身份——花溪村驻村规划师。

“在做城市规划工作的时候,我发现城市可以通过有序规划来实现有机更新,但不少乡村仍然处于原始状态。”这一发现让方伟萌发了“山乡造梦”的想法。

2015年,方伟来到坞根镇花溪村,寻访山野后,发现了乡村文旅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花溪村不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有浓厚的人文底蕴,古朴静谧又美好。”但同时方伟也发现,虽然村子有这么好的基础条件,但村里的年轻人却不多。

在花溪村随处可见灰雕艺术。人民网 方彭依梦摄

在花溪村随处可见的灰雕艺术。人民网 方彭依梦摄

如何为“新乡人”打造创业场景?如何通过新业态让乡村吸引和留住更多的年轻人?村民如何更好地融入新业态?带着这三个问题,方伟着手通过将花溪村的资源发挥出原本应有的价值,绘出山野共富的新画卷。

第一年是充满挑战的。不少村民持观望心态,“原本的生活被打乱”“不知道外乡人来村里要做什么”……各种质疑的声音都有。“改造过程中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阻碍,但好在通过交流沟通,村民慢慢理解了我们的工作。如今,无论是员工在村里走访,还是村民在这里上班,一切都很融洽。”方伟说。

通过在花溪村的走访,以及对该村婚俗文化的深度挖掘、保护与弘扬,方伟和团队以传统文化为创作背景,在充分吸收村民意见、不破坏村庄本体结构、还原老村面貌的基础上,打造出了一个爱情主题打卡地——喜柿山谷。同时,推出新时代文明婚礼套餐,形成了以“红色+田园+青春”为主题的“囍事花溪”文化品牌。

花溪村内的喜柿大街。花溪村供图

花溪村内的喜市大街。花溪村供图

这几年温岭青年乡村创业创新热潮兴起,于是方伟又引入了“青春小镇”的概念,不断融入婚俗文化、青年交友、艺术创作等元素,把花溪村规划设计成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

“2019年是中国帐篷营地发展的元年,当时我们策划了‘在山野’这个项目,花溪村是首家。目前营地溢出效应显著,品牌在全国已有78家。”方伟指向一旁的“野鸟咖啡”,“同时我们也在思考,如今咖啡深受年轻人喜爱,温岭的城区有不少咖啡店,那么,为何不能将年轻人热衷的项目往乡村挪呢?”

如果只是把城市咖啡店的赛道搬到乡村来,是行不通的。于是,方伟将“野鸟咖啡”作为帐篷营地由1.0版本向2.0版本发展的探索。通过咖啡培训课程、咖啡文化课程、咖啡品鉴会,让市民游客到乡村来体验户外运动咖啡的乐趣。

“在山野”帐篷营地。花溪村供图

“在山野”帐篷营地。花溪村供图

游在花溪、吃在花溪、住在花溪。截至目前,整个喜柿山谷已经入驻了18家产业业态,包括帐篷营地,传统文化相关的手作店、灰雕等,以及剧本杀、围炉煮茶等新型业态。此外,根据农耕文化打造的特色研学活动更是极大地丰富了游客体验。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花溪村,在山水间放松身心,享受“偷得浮生半日闲”的美好。

新业态在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同时,也延长了传统农业产业链,创造出了更多非农就业岗位,让农户获得更多产业发展收入。

“特色业态的引入成功助推当地16户村民参与了乡村振兴相关项目,实现了足不出户就能创业。”方伟说,“下一步,我们计划打造极限运动与咖啡文化相结合的产品,争取给游客带去更好的体验。”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

据介绍,坞根有三大农业优势,紫菜、鲈鱼和大米。走进“野鸟咖啡”,坞根鲜米、花坞红糖、东门紫菜、迷你土豆、海鲈鱼等农产品依次排开,不少游客正在挑选。

“2020年,我们策划打造了坞根的农业公共品牌‘北纬28.3°’,涵盖多个品类。通过对农业品牌的推广,利用‘农业+文创’模式带动村民参与农文旅融合开发,促进共同富裕。”方伟说。

此外,为拓展农产品输出渠道,方伟借助花溪文创园和青年文创联盟50多家会员的资源优势,推出了文创产品直播间,通过自媒体直播帮助当地农户选品、包装、推广、带货,实实在在为共同富裕出谋划策。

花溪文创园。人民网 方彭依梦摄

花溪文创园。人民网 方彭依梦摄

“花溪村是我们做的第一个乡村运营方案,当初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方伟表示,乡村旅游和其他板块不同,如果一次性投入过多,以后复制就很难,且乡村容量有限,投资过大也不现实。“因此,我们决定,不做大而全,要做小而精。把产品与旅游项目融合,积极盘活业态。比如,我们将农产品、手工艺品等变成旅游产品,与亲子游进行链接。”如今,每到枇杷、杨梅采摘季,村里都会有不少游客,采摘游项目切实帮助村民打开了销路。

谈到这几年的驻村规划师工作,方伟表示,通过整合乡村资源、开发民俗文化,在为花溪村注入“运营乡村”理念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经验。

“十几年前,打造个性化景区是热门。现在更注重年轻人的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坚持以旅游单品为核心。”方伟介绍,“目前,旅游产品的推广和营销端的逻辑也已逐步从线下转向线上。比如,结合当地传统文化IP打造的剧本杀,去年9月推出时,后台显示不到三天当月的订单就约满了,这是线上推广的优势。”

原本城市才有的规划工作,如今走进了乡村。成就感固然有,但难题也依旧存在。

“浙江省乡村振兴工作起步早、基础实,花溪村在2013年就获评了‘浙江最美村落’。”从2015年的特色村,到2016年的精品村,再到2018年的一级景区村庄、2019年的乡村振兴示范村,通过对村庄的持续规划,方伟发现,人才短缺始终是比较棘手的问题。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如何让更多大学生、创业者加入乡村规划,继而把年轻人的好创意导入乡村旅游,一直是方伟思考的。

“作为策源方,我们在有了好的想法后,希望能够带领村民去落地执行,但最终还是为了激活乡村的内生动力,提升乡村的造血能力。希望在五年或十年之后,能够将这里完全交给村民来运营、操作。这就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撑。”方伟坦言,这五年来,到园区创业培训的年轻人算起来大约有200人。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涌入后,会带来新的思维方式。

“但目前约有80%的村民在外务工,村内25到45岁的村民较少,年轻人比例低,参与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依旧薄弱。”方伟表示,作为青春小镇,接下来坞根镇将继续以镇域内的青年人为重点招引对象,为其提供学习实践机会,不断擦亮青春小镇底色。

坞根镇是台州首个以青春命名的小镇。花溪村供图

坞根镇是台州市首个以“青春”命名的小镇。花溪村供图

本地人才缺乏,外来人才“可望不可求”,这让乡村游主体一度陷入两难。“从宏观上来讲,我国还处于城镇化发展阶段,农业转移到城市的人口数量远大于城市流向农村的人口数量。对于青年人来说,城市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工资水平以及更现代的生活方式,青年人也更愿意在城市创业就业。同时,不少青年人考虑子女教育等原因,主动离开乡村,在外务工。此外,仍有不少青年人还未看到乡村的创业机会。”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潘伟光表示,总体上,随着“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进一步改善,城乡差距在逐步缩小,并且乡村的多功能以及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正在进一步彰显,乡村正在逐步变成宜居宜业和美的乡村。可以说,乡村存在创业的新机会,乡村职业经理人和乡村经营也已成为青年的时尚。

乡村振兴,如何吸引青年人成为生力军?潘伟光建议,一是进一步宣传青年回乡创业典型,用榜样带动影响年轻人;二是进一步为返乡青年提供创业支持政策,鼓励创办家庭农场、合作社以及从事农产品营销、加工、乡村文旅等方面工作;三是提供乡村创业的培训,提高乡村创业能力。

(责编:方彭依梦、康梦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