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从未远离的漆器之美

石钊钊
2024年02月03日09:06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良渚文化钟家港遗址出土的漆鸟首。石钊钊供图

  近日举办的诸多关于漆器的展览,赋予我们对历史悠久的漆艺新的思考视角与解读方向。

  “髹”与“修”同音,原指在漆器表面进行涂覆的大漆生产工艺。漆树中蕴含的漆汁经加工后成为“漆”,其乳浊的特性使得一切涂抹在其下的物质都能被覆盖,使得漆器具有温润的气质。“髹饰”,也因此具有一种隐喻之美。修饰,是现代汉语常用的词,而“髹饰”一词却不常见于日常生活。

  良渚博物院举办的“不朽——大漆艺术五千年”特展,将漆这一传统工艺美术再次带回了它的原生地。对漆的运用是我国先民早已熟练掌握的木料防腐技术。中国是漆器的发源地。早在六七千年之前,浙江余姚地区的河姆渡先民就已经掌握了漆木器的制作方法。长江流域上古文明时期,我国南方渔猎采集与稻作种植业的发达为漆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木胎朱漆碗不仅有漆髹涂在木碗表面,使其具备防水、防腐的特性,更是含有朱砂彩漆,使漆木器有了灿烂的纹样与色彩。长于髹饰、止于腐朽,成为中国漆器的主要特色。

  良渚文化时期,漆艺趋于成熟,其工艺和面貌与现今所见的漆器别无二致。精美的漆鸟首、纹饰繁复的残漆盘,良渚文化很多遗址出土的漆器实物都证明新石器时代的良渚先民已将漆运用到了日常生活以外的礼制活动之中。良渚文化钟家港遗址出土的漆鸟首有着精良的雕刻技艺,周身赤红的彩漆地上用黑漆勾画羽丝纹样,彰显雄浑气魄。

  杭州市的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展出了出土于临平玉架山的漆柄石钺。钺原为征战中所使用的兵器,在漫长的文明演化中逐渐成为权力的象征。除漆柄石钺外,迄今所见钱塘地区最高等级的良渚文化聚落杭州桐庐小青龙遗址,还出土以彩漆装饰木柲的玉钺。漆柄钺并非良渚文化独有,屈家岭文化也可见到斧钺形礼器装饰漆柲的实物。湖北荆州曾出土一件完整的彩漆木柄,通体直长施百彩,近根部露黑色木质上饰白彩菱格纹,底端承朱漆柄托。漆柄斧钺的出土地点遍布长江流域文化带,不仅证明这一时期地域文明高度发达,更说明这一时期漆器已广泛运用于高等级礼器的制作。

  我国的漆器工艺发源于南方,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其影响范围逐渐辐射多地。此次良渚博物院的漆器特展中有一件重磅展品,便是大同司马金龙墓出土的彩绘人物故事纹漆屏风原件。至迟到东周时期,漆器已遍及南北方,两汉时期我国漆艺已进入繁盛期。魏晋时期的漆文明百花齐放。与北魏太和八年的琅琊王司马金龙共同随葬的漆屏风,所画的人物故事来自《列女传》等内容,画面主体人物生动明艳,几笔便将人物细致勾勒描绘,艺术水平令人赞叹。

  随着科技考古的不断发展,漆器的保护和修复技术也取得了显著成绩。扬州博物馆近日举办的“‘髹漆’与共——出土木漆器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扬州工作站成立十周年文物保护成果展”就展示了这一过程。扬州姚庄101号墓出土的西汉彩绘云气鸟兽人物纹漆面罩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漆殓具。这种遮盖墓主头部的漆面罩主要流行于西汉中晚期,各地目前出土30余件。此次展示的这件漆面罩出土时散碎成片状,不仅右侧器壁大面积缺失,顶部及前沿也出现了难以弥补的撕裂。扬州工作站通过对这件漆面罩的侧壁胎体补配、顶部胎体修补、表层漆膜修复、内壁漆膜修复、外部彩绘修补、通体整形等步骤,逐渐将残损的漆面罩复原,成为现代科技支持下的文物考古新案例。

  作为中国古代在化学工艺及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漆器从未远离人们的生活。如今,对漆器的保护与研究不只是对漆艺传统的传承发展,更是科技赋能考古的有益探索与实践。

  《 人民日报 》( 2024年02月03日 07 版)

(责编:孙鹏、王丽玮)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