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局“湿”与远方——
西溪二十年:保护与利用的双赢之路
一曲溪流一曲烟,是独属西溪的美。漫步西溪,这里的一堤一水、一草一木,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马祯俊摄
西溪湿地是我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2003年,杭州市西湖区启动了杭州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以下简称“西溪湿地综保工程”)。经过20年的探索,一个保护与合理利用双赢的湿地保护“西溪模式”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留下“天堂绿肾”美丽底色
3月的西溪,春光正好。吴连忠划着摇橹船返航后,迎来又一次满客。
“西溪的水真好!”载着游客穿行于港汊河道,吴连忠总会听见这样的赞美。然而许多年前,这里却是天差地别的另一番景象。
“上世纪90年代初,湿地所在的乡村开始养猪。猪粪全部倒入水网,结果水体发绿发臭,一进村,恶臭难闻。”作为原住民,吴连忠见过最原生态的西溪湿地,也知道如今这份美丽的来之不易,“经过环境整治,西溪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
游客乘坐摇橹船欣赏西溪湿地美景。西溪湿地供图
西溪之胜,独在于水。西溪湿地内河道总长约108公里,近55%的面积为河港、池塘、湖漾、沼泽。保护西溪湿地,重点是保护水生态、改善水生态。
遇见西溪湿地生态文化研究中心工程师张巍时,他正在西溪湿地福堤15号池塘边工作,“你看,经过治理,现在池塘的水质非常清澈,塘里的水草都能看到。”
张巍告诉人民网浙江频道,西溪湿地有净化水质、滞洪抗旱的功能,除了河道之外,湿地中大大小小一千多个三基鱼塘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湿地生态系统是一个活的生命体,湿地的保护和管养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持续的工作。”张巍说。
为增强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提升水质和景观效果,2021年,西溪湿地正式启动三基鱼塘清淤和生态修复工程,这次工程主要针对的是福堤、绿堤沿线的三基鱼塘。
“湿地里有很多封闭池塘,在历史上主要发挥养鱼功能。这些封闭池塘本身水体流动性较差、溶解氧偏低。此外,综保工程设置的松木桩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需要进行更新和补充。”张巍介绍,为了强化封闭池塘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针对不同问题,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对三基鱼塘进行生态修复和治理。
经过修复治理,西溪湿地内的三基鱼塘焕然一新。西溪湿地供图
“我们对部分封闭池塘的表层浮泥进行清理,通过实施护坡修复、水生植物种植、水系连通和适时外河补水等工程措施,提升这些区域池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其自净能力。”张巍表示,此外,近年来,在杭州市政府的支持下,西溪湿地引水源头的净水工艺进行了提升,来水水质越来越好。
生态优先,保护第一。如果要问西溪湿地的生态保护做得如何,来湿地“做客”的鸟儿们最有发言权。
“快看!那边有只白眉鸭游过来了!”早晨8点多,迎着日光来到西溪湿地莲花滩的观鸟区,这里已聚集了不少鸟类爱好者,在西溪湿地“飞羽”志愿服务队队员庄羽的指引下,大家纷纷向远处眺望。
庄羽是一名大学生,在加入志愿服务队后,他每个月都会抽时间来莲花滩观测鸟类,并整理数据上报到中国观鸟记录中心。
“到目前为止,我已经在西溪湿地记录到了近百种鸟类,尤其是这两年,被发现的珍稀濒危鸟类越来越多,我也看到了白琵鹭、小天鹅、花脸鸭等国家二级保护鸟类,这与做好生态保护工作是密不可分的。”庄羽说。
西溪湿地“飞羽”志愿服务队队员在莲花滩观测鸟类。西溪湿地供图
作为西溪湿地水鸟主要栖息地及观赏地之一,莲花滩区域是西溪湿地鸟类生物多样性集中体现的典型代表地。在充分调研、听取观鸟爱好者与专家意见建议意见的基础上,2022年,西溪湿地启动莲花滩水鸟栖息地提升项目。
“针对当时浅滩分布不均、可供水鸟栖息的露滩不足等细节问题,我们采取微地形改造、水生植被(沉水植物为主)恢复等修复措施,为水鸟提供了更适宜的栖息环境,让它们可以自由地觅食、停栖、游泳或行走、营巢、繁育等。”西溪湿地生态文化研究中心工程师姚可侃介绍,截至2023年底,西溪湿地鸟类有218种,较2020年增加了25种,其中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东方白鹳、白尾海雕、青头潜鸭3种。此外,维管束植物新增了53种,昆虫增加了20种。
2023年底,西溪湿地获评省级生物多样性体验地,2024年3月又被评为浙江省观鸟胜地。如今,西溪湿地进一步着力提升生物多样性科普体验感,并以莲花滩区域为重点,打造西溪特色科普体验地品牌。
“西溪湿地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及生物多样性优势,围绕生态保护、鸟类观赏、各季特色植物等主题,我们开展了各类自然教育特色课程以及送课入校,传播湿地生态文明理念。”姚可侃说。
近年来,中国湿地博物馆也积极与西溪湿地莲花滩观鸟区进行联动,策划开展了云观鸟、自然径、移动展、校园馆、城市观鸟入门课、“塑鸟”沙龙等一系列“无边界”科普宣教活动,还对多年没有更新过的馆区进行了改造提升。
中国湿地博物馆策划开展的“塑鸟”沙龙。中国湿地博物馆供图
中国湿地博物馆陈展部负责人俞静漪表示,通过湿地保育宣教活动,将湿地鸟类知识及生态保护理念更广泛地传递给市民游客,让博物馆成为湿地“序厅”,促进西溪湿地生态文明成果共建共享。
还景于民,还绿于城
3月24日,2024杭州西溪花朝节如约而至,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
“西溪湿地既有自然风光又有文化底蕴,不虚此行!”穿过木绣球、绣线菊等原生态花草交错种植的绿堤,游客章程风不停地按下相机快门。
2024年西溪花朝节“花神巡游”活动。西溪湿地供图
作为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经过多年努力,西溪湿地找到了保护与利用的平衡点和最大公约数,在做好生态保护的同时与城市和谐共生。
“环境好了,游客也越来越多。”40岁的蒋晨杰出生在西溪湿地核心区块——蒋村乡深潭口村。2003年,随着杭州启动西溪湿地综保工程,西溪湿地保护区旅游专项规划也浮出水面。当时,保护区域实行撤村建居,村民全部外迁安置,涉及人数1.3万多人,蒋晨杰就是其中之一。
经过2年的综合整治,2005年,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正式开园,蒋晨杰和许多村民一起回到公园上班。如今,他成为了西溪湿地的一名观光电瓶车驾驶员,而他所在的车船部有近200名员工,其中像他一样的原住民占70%。
“我的老家就在西溪湿地的核心景区。”在服务游客的过程中,他自豪地介绍,为了最大程度地“还景于民”,西溪湿地免费开放区域日益扩大,由原来的2平方公里,增加到了5.79平方公里,“像福堤、绿堤、西溪雕塑园、邬家湾、龙舌嘴这些地方现在都是免门票的,老百姓不花钱就能玩的地方越来越多了!”
游客搭乘电瓶车在西溪湿地内游玩。杨作英摄
如今每逢周末、节假日,在风景如画的西溪湿地,经常可以看到西湖区蒋村街道各社区居民,在家门口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一起踏青、赏花、品茶。
结合当地民俗,西溪湿地还开发了一系列特色民俗节庆活动,推出了“渔夫之旅”等基于传统农耕渔事的特色生态文旅产品,并在河渚街、烟水渔庄、绿堤三个区域,对西溪湿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展示。在吸引市民游客走进西溪湿地的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居民就业,从一产走向三产,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在河渚街开店的“西溪小花篮”非遗传承人洪立萍。西溪湿地供图
此外,利用湿地景观,西溪湿地还打造了自然文化教育大课堂,重点构建了“一馆、两中心、三区、四园、五站、六基地”的科研科普体系,以生态保护为主,从基础设施、生态空间等方面推动公园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
据统计,自2005年开园以来,西溪湿地已累计服务游客6000万人次,经营收入超26亿元,形成投入和产出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在寸土寸金的杭州市区,这片10.38平方公里的湿地,已不仅是一个公园、一个景点,它悄然融入了居民的生活和城市的发展中,带动着周边产业和社会发展,呈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新形态。
毗邻西溪湿地的蒋村街道,近年来充分依托西溪湿地优良的自然禀赋,整合辖区空间资源,放大原生态价值,围绕“城西新中心、楼宇新高地、产业新磁场”的目标定位,已逐步形成“一核一地三带多园”的发展格局。
依托西溪湿地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蒋村街道已逐步形成“一核一地三带多园”的发展格局。蒋村街道供图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党工委委员、湿地服务中心副主任刘想介绍,经过多年努力,西溪湿地创造了POD(Park Oriented Development,意为“以城市公园等生态设施为导向”)发展的“西溪模式”,并通过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从“湿地公园”走向“湿地公园型城市组团”,实现了城市价值的复合化和城市功能的集约化发展。
如今,西溪湿地周边陆续形成了一批高教密集区、休闲旅游区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打响了“游在西溪、学在西溪、住在西溪、创业在西溪”品牌。
“我们现在住的是政府统一建的回迁房,与西溪湿地仅一路之隔,上班非常近。每天晚饭后,我也常和家人一起到湿地散步健身。”蒋晨杰感慨道,“这几年,西溪周边的配套设施也越来越好,生活更方便了!”
西溪的下一个20年
经过20年的保护与发展,西溪湿地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同融合发展上取得了明显成效。那么,西溪湿地又将如何更好地迈入下一个20年?
刘想认为,一方面是梳理以往20年经验所形成的标准化工作流程和体系规范,而另一方面则是处理难题。他表示,当传统保护与管理方式已无法科学高效解决现有难题时,数字化思维、数字化技术提供了全新途径、全新可能。
“在湿地保护利用过程中,如何回答好湿地生态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关系,是摆在西溪乃至全国湿地公园发展面前的一道难题。因此,这也成为了我们开展数字化实践与探索的需求驱动。”刘想说,“为强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我们从数字化转型的角度,构筑了湿地保护与利用的新平台。”
3月31日,杭州西溪湿地智治中心正式上线运行。
杭州西溪湿地智治中心。西溪湿地管理局供图
“以保护、管理、经营、研究为核心要素,以场景模块之间数字化思维融合互通为首要逻辑,我们分级分类整理了4大类46条需求,搭建了智治中心的‘四梁八柱’。”西溪湿地管理局数据资源科业务负责人余卉介绍,自项目实施起至今,智治中心已形成1朵信创云、1个数字孪生底座、4大业务模块,开发了28个应用场景,实现西溪湿地整体智治的闭环管理。
杭州西溪湿地智治中心上线后,将如何助力化解现存难点、痛点?在智治中心的驾驶舱前,“湿地孪生”将西溪湿地真实的面貌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这是我们为整个西溪湿地打造的三维底图,对湿地地形、水系、建筑等进行仿真展示,并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对水质浓度梯度场、水鸟栖息地保护等场景的实时推演。”余卉告诉人民网浙江频道,从前在调查湿地生态环境时,往往依赖人工取样观测和经验判断,而在本次项目实践中,通过物联感知、智能算法、仿真推演、决策优化,构建西溪湿地全域数字孪生仿真能力,实现湿地的“全感知、能计算、会研判、自学习”,从而通过全量化的数字湿地,为现实中的湿地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杭州西溪湿地智治中心驾驶舱。西溪湿地管理局供图
为了便于直观感受,余卉打开了驾驶舱中的“水鸟栖息地保护模块”。大屏上可以看到整个莲花滩区域的数字孪生模型。
“莲花滩区域面积虽然不大,但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集合水、土、气、生全生态要素的聚系统。我们布设了1台水质、1个雨量计、1套碳汇、1套土壤和7套鸟类音视频监测设备,用于观测和统计莲花滩实时生态环境信息。同时,通过无人机倾斜摄影和人工水下地形监测(1:200)的方式,建立了莲花滩3D仿真模型,可随时了解不同水位下的露滩面积。”余卉介绍,“基于长时序的鸟类活动统计数据、人类活动统计数据以及莲花滩总体的生态要素数据,能够掌握不同鸟类的生活节律,也能指导我们今后更好地保护水鸟,维护生物多样性。”
莲花滩区域的数字孪生模型。西溪湿地管理局供图
湿地数字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归根到底还是为了回答好保护和利用平衡的问题。
余卉告诉人民网浙江频道,湿地公园的保护与利用,既不是一封到底,也不是一用到底,湿地的开发利用也有合理的边界,比如业态的管控。
“西溪湿地既是国家湿地公园,也是5A级旅游景区,既有湿地保护的要求,也面临着旅游压力及商业化过度的问题。但到底多少比例的商业化是合理的,商业化比例又该如何量化统计,这都需要借助数字化手段来进行分析统计,才能采取针对性管控措施。”
人民网浙江频道注意到,在智治中心驾驶舱页面上,两侧的看板就是按照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两大维度设计的,左侧是“湿地保护全覆盖”,右侧是“合理利用全掌控”。如今,利用系统化整体智治的思维,智治中心将分散的生态要素方面的数据与管理要素方面的数据整合到一起,将原本单一的评估体系进行了“系统化治理”升级。
以智治中心开发的碳源碳汇应用场景为例,通过打通数据孤岛,可准确计算湿地碳排放量。
“为了实现零碳湿地目标,我们将园区交通治理、建筑物管理等场景进行融合,将我们的减碳目标,分解转化到降低建筑物耗能用电、提升新能源车游园比例等具体目标上,并通过物业费减免、新能源车停车费减免等方式对园区管理和游览行为进行降碳引导。”余卉说。
杭州西溪湿地智治中心碳源碳汇应用场景。西溪湿地管理局供图
西溪湿地横跨杭州市西湖区和余杭区两个区域,如何在跨区域一体化保护方面尽善尽美?如何为国家乃至全球层面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数字样板?
“在系统开发过程中,我们秉持‘数据相通、标准相同、管理协同’的原则,通盘考虑开发生态、停车、能耗、建筑等系列一图管理应用场景,实现跨区域数据和事件的统一闭环管理,优化管理体制,建立责任落实机制。”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党工委书记、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局长董威表示,类似湿地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治理跨行政区域这样的共性问题还有很多,作为国家林草局批复的、全国唯一的中国国际重要湿地数字化项目试点,希望通过杭州西溪湿地智治中心的先行先试,为全国乃至全球更多湿地的数字化进程提供可复制和可推广的实践经验,从而实现“一地创新,多地推广”,提高中国在全球湿地保护利用上数字规则的话语权,成为全球湿地数字化保护利用的样板。
2023年1月1日,中共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工作委员会和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正式挂牌,标志着西溪湿地公园保护管理迈入新篇章。如今,通过西溪湿地管理体制的优化提升,打造了西溪湿地跨区域一体化保护管理的新模式。
董威表示,未来,西溪湿地将以数字化保护管理为抓手,以新修订的《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条例》和《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为龙头,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做好保护、管理、经营、研究四篇文章,把保护好西溪湿地作为杭州城市发展和治理的鲜明导向,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方面创造更多经验,努力打造湿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西溪样板”,力争成为“世界湿地保护与利用的典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钱塘春潮逐浪高 浙江奋力绘就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 作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窗口”,2023年浙江省生产总值82553亿元、增长6%,以占全国1.1%的土地、4.7%的人口,创造了全国6.5%的生产总值,展现了“经济大省挑大梁”的实干担当。 3月27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浙江专场活动中,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浩表示,浙江将坚定不移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奋力在新征程上“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 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 科技赋能发展,创新决胜未来。…
- “经济大省”浙江向“新”而行
- 一年之际在于春。 行走在之江大地上,处处一派实干争春的气象:“未来工厂”内,多种机器人正互相配合、不停忙碌着;联合实验室里,高校与企业研发人员正聚焦产业发展难题,刻苦攻关;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内,上下游企业紧密配合,加紧产出…… 2024年以来,浙江聚焦“人才队伍”“科技创新”“产业集聚”等关键词,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激发“创改开”新动能、打开“稳进立”新局面,坚决扛起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责任担当。 下好人才培养先手棋 推进新一轮“5年5000名”选调计划;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大力引进博士后,各类人才计划、科技项目向青年科技人才倾斜……3月21日,浙江省新闻办在杭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该省全面加强高素质干部队伍、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队伍、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建设的情况。…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