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中国”调研行
创新浙江|“刚拍的CT,换家医院也认!”
近日,家住杭州市上城区丁兰街道的王英,一大早来到杭州市中医院丁桥院区挂号就诊。
“怎么不好?”门诊医生陶源一边询问,一边娴熟地指引患者扫医保码。扫码后,陶源的电脑界面上显示接诊患者。
“医生我肚子疼了好几天,前两天在其他医院看过开了药,但现在还是痛。”接诊时,王英详细地向医生描述了自己包括腹痛在内的一系列症状。与此同时,医生的电脑屏幕右下角跳出了一个“浙医互认”的小插件。
“如果患者有一个月内的互认项目,就会有这个提醒。”医生开单后,屏幕上显示出“存在可互认的检查检验项目,请调阅后选择‘互认’或‘不互认’”的字样。选择“调阅报告”,陶源的电脑上很快跳出了王英前几日在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的全腹部CT平扫检查报告。
医生接诊时,电脑屏幕上显示“互认”提醒。人民网 陈陆洵摄
“这和我们今天要做的检验项目是一样的。”陶源滑动鼠标,仔细查看着系统里的“实验室检验报告”。“今天就不用再重复查了。”陶源在互认界面,选择了接受“互认”,并结合王英的血常规等检验结果以及临床症状,及时确诊了病情并开具了处方。
“本来这个点去拍片子,人肯定很多,今天是拿不到报告的,更别想让医生看了。”根据以往的经验,王英算了算,自己至少省下了一天的等候时间。
除了少跑腿、少排队之外,医学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共享的推进,还为患者减少了不必要的开支。
“拍个片子起码得花两三百元。现在能少做一次检查,不仅省时省心还省下了一笔不小的开销。”王英说。
“都是机器出的结果,为啥不互认?”作为老百姓呼声最高的医改项目,医院间检验检查结果互认曾一度面临难点:“不好认”,检查检验结果无法实时调阅;“不能认”,医院互认的标准规范尚未形成;“不愿认”,医学检查检验是医院主要收入。
如何破题?
记者来到杭州城市大脑,这里正为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工作的开展提供数据支撑。
“杭州城市大脑是一个汇集了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类数据的智能中枢。得益于其数据底座的支持,我们能方便快速地调用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过程中所需要的大量数据。同时,借助城市大脑数据底座的能力,这些数据资源能够高速贯通、安全存储。”杭州市卫健委规划发展和信息化处处长何炜介绍,在城市大脑的赋能下,杭州构建了互认数字应用体系,变“不好认”为“智能认”。
除了数据不互通外,标准不统一也是一大痛点。以CRP(C反应蛋白检查项目)为例,在各层级医院的说法都不一致,该怎么互认?
“各个医院的系统各不相同,我们要做的,就是要让检查项目在不同系统上都能辨认出来。”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何炜介绍,“我们组织专家将百姓日常看病最密切相关的高频项目梳理出来,再挨个儿独立编码。最终,每个互认项目都有了一张‘身份证’,供全省各地各级医疗机构使用。”
随着杭州市医学检查检验互认工作的推进,市民在杭州任意一家市属、区属医院就医时,医生都可以读取过往检查检验结果和病历信息。人民网 陈陆洵摄
“标识统一、数据同池、秒级共享”,海量的数据“跑”起来后,如何撬动改革?记者通过走访发现,这个过程中,机制体制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2021年7月,在富阳区成功试点的基础上,杭州全市推进医学检查检验互认共享数字化改革。同年9月,杭州实现全覆盖,正式投入运行。“运行到11月,有一天,通过杭州城市大脑医学检验检查互认数字驾驶舱监测到的数据,我们发现,医生开具检验检查单后的互认量普遍较少,杭州市整体的互认指数并不高。”何炜回忆道。
究竟是医生没有意识要去互认,还是数据传输有问题?为了找到真正原因,杭州市卫健委连夜召集相关医院开会讨论。
“从数据上看,部分医院的互认还不够积极,具体原因是什么?”
“目前接诊时会弹出互认插件,但部分医生会选择不互认,之后就会直接开单,直接跳过互认环节。”
“为何选择不互认,有什么难处?”
“互认工作比较繁琐,增加了一部分医生的工作量。”“如果在激励机制上无法体现,医生的积极性提升的确不明显。”……参会人员将改革落实的难处直接提出。
会后,经过实地调研,难处被一一解决。“一方面我们积极推动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宣传和培训,另一方面,医生诊间时间宝贵,因此我们研究如何运用技术手段让医生操作更简洁。”何炜介绍,“从数字赋能再攻坚,在精准识别开单项目后,霸屏提醒医生开展互认,点击‘互认’后就不能继续开单,如果选择‘不互认’,就要说明理由。”
何炜告诉记者,这套系统的闭环管理机制,优化了医生端操作友好度,在为医生减负的同时,也让医疗行为更加规范标准,最终令医患双方获益。
患者在医院抽血化验。人民网 陈陆洵摄
此外,为充分调动医院的积极性,杭州市先后出台《杭州市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医保结算操作细则》《杭州市医学检查检验“应检互认”共享绩效考核与专项工作激励管理办法(试行)》。其中明确,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在相关医疗机构的人均检查检验费用(含实际发生的符合医保开支范围的检查检验费用和“应检互认”检查检验费用)较上年度同期下降的,其中“应检互认”检查检验总费用由市级医保经办机构暂按50%的比例从各医疗机构医保基金年度预算总额内预拨给相关医疗机构。
“与此同时,医院也调整了对医务人员的绩效考核政策,便于医院将‘应检互认’落实到对科室和医务人员的绩效激励制度中。在鼓励医院投身改革的同时,保障医护人员的收入。”何炜介绍。
目前,医学检验检查互认共享改革,已覆盖杭州市251家医疗机构,427项检验检查结果(其中检验107项,检查项目320项)院际互认。互认工作实施以来,全市累计互认303.06万项次,累计节省医保基金、患者个人费用支出10067.94万元。
一纸“互认”背后,是杭州打通卫健、医保、财政、市场监管等多跨部门数据的努力,更是杭州城市大脑赋能城市治理的创新成果。
杭州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工作台。人民网 章勇涛摄
“杭州城市大脑不仅仅是数字技术的应用,其本质是数字化改革,是一种治理理念的创新与治理思路的变革。”杭州市数据资源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城市大脑,杭州市在全国首创‘医检互认’场景,有效推动了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高效使用,减轻了群众看病负担,提升了医疗服务温度,是对共同富裕提出的实现‘人的全生命周期优质普惠公共服务共享’的有效探索。”
记者了解到,目前,杭州城市大脑已迭代升级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社会治理“一网共治”为核心的2.0版,将聚焦特大城市复杂问题,聚焦企业、群众的“急难愁盼”,为其提供数字化系统解决方案,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为特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输出“杭州经验”。(章斐然、戴谦、王震、葛泰佚、方彭依梦、章勇涛、陈陆洵)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