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中国”调研行
创新浙江|“鸟队长”有了好帮手
“你们就在网外面拍,不好离太近的哦。”面对着一群架着“长枪短炮”的观鸟“发烧友”,“鸟队长”姚可侃耐心地说。
正值鸟类筑巢繁殖的季节,杭州西溪湿地来了不少观鸟爱好者。这也让姚可侃更加忙碌了。作为西溪湿地生态文化研究中心的一名工程师,他日常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及时发现并处理对鸟类自然栖居可能带来影响的一切人类活动。
临近中午,湿地里人群渐少,姚可侃才得闲了一些。
“不如咱们去莲花滩看看,那边很出片儿!”
沿着木栈道缓缓前行,城市的喧嚣渐喑渐远,两旁的树木愈加葱茏。不一会儿,伴随一串清脆的鸣叫,振翅高飞的水鸟热情地提醒我们,莲花滩观鸟区到了。
西溪湿地是鸟儿们绝佳的觅食与栖息场所。受访者供图
“快看!那边有只红嘴蓝鹊!”在姚可侃的指引下,大家纷纷向远处眺望。
除了本职工作,姚可侃本身也是一位观鸟爱好者,还是西溪湿地“飞羽”志愿服务队的副队长。只要有时间,他都会来莲花滩转转,观测鸟类并整理数据上报中国观鸟记录中心。
“姚队,那只水鸟的头部是不是有点黑色?”队员们一边调整望远镜,一边询问。
“我瞅瞅。”观察了一会儿,姚可侃放下望远镜,抬起相机开始拍摄。
“盯久了,眼睛不花吗?”
姚可侃推了推眼镜:“当然,有时候为了不放过一只鸟的踪影,精神需要高度集中,几十分钟下来,眼睛周围一圈都是汗。”
姚可侃正在莲花滩拍摄记录鸟类行踪。人民网 陈陆洵摄
即便如此,依旧有很多鸟类无法被精准记录。
“肉眼观测更多是凭经验,但观测人员不可能一天24小时都待在这儿,难以实现对区域内鸟种的持续监测,数据不够全面。”
沿着固定的样本线路,记者跟着姚可侃迈入莲花滩周边的密林,鸟鸣声此起彼伏。
“明明声音很近,为啥一只鸟也看不到?”记者问。
“相较于水鸟,林鸟的躲避性更好,往往是只闻其声,不见其身。现在又是夏天,枝繁叶茂,更方便它们隐藏了。”姚可侃说。
“通过声音能听出是哪种鸟吗?”
“叫声辨识度高的可以,但有的鸟会模仿其他鸟类的声音,这就很难了。”
2024年3月,随着西溪湿地智治中心正式上线运行,姚可侃多了几位观鸟“好帮手”。
“这是智治中心专门在莲花滩布设的鸟类音视频监测设备,一共有6套。”随着他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一个“大铁盒”半掩在树枝后。
姚可侃正在音视频监测设备前观鸟。人民网记者 葛泰佚摄
姚可侃告诉记者,当设备捕捉到鸟类的影像或声音时,会及时采集数据,并通过声源分离技术、声纹识别算法分析、视频识别算法转化,与西溪湿地已有鸟类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比对分析,自动化监测识别准确率高达90%以上。
2024年以来,通过智治中心,已经发现2种新“入驻”西溪湿地的鸟类。
“前一阵儿,白眉鸭到西溪‘做客’,我也是通过智治中心掌握了第一手信息。”姚可侃掏出一瓶驱蚊喷雾递给记者,“有了新设备,咱们也能少被蚊子啃了!”(章斐然、戴谦、王震、葛泰佚、方彭依梦、章勇涛、陈陆洵)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