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界”到“无界”
“一体化”土壤孕育长三角无限未来
2023年,长三角三省一市GDP规模首次突破30万亿元,“万亿之城”达到9个;2024年一季度,长三角三省一市GDP达7.4万亿元,占全国比重约25%,主要指标在全国继续保持领先……日前举行的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预热采访新闻通气会上,长三角发展数据惊艳全场。
地处世界级都市圈——长三角地理中心区域,被指定为全国唯一县域科学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示范点,又被列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浙江嘉兴嘉善这座小县城正乘着长三角一体化东风昂扬前进。
小县城融入长三角,从单打独斗到携手共进,从各自为政到异地同城,“消失的边界”正在这里精彩上演。
长三角“科创范”越来越足
每个工作日的早晨,嘉善复旦研究院芯片产品主任袁瑾都会从上海出发,前往嘉善祥符荡创新中心上班。一路上,风景不断变换,从繁华都市到广袤乡村,最后到达诗意湖畔。单趟40分钟车程,“双城生活”的无缝切换,让袁瑾连连感叹: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边界正在消失。
2023年8月,嘉善复旦研究院正式开园。落地以来,嘉善复旦研究院把集成电路研究成果在嘉善孵化转化,同时放大成果应用效应,正式开园不到一年,研究院获批工业和信息化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基地、浙江省新型研发机构、浙江省博士后工作站,多项成果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以前以为搞科研必须得在大城市,现在才发现,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不断推进,城市群整体联动、各扬所长、相互赋能,不仅地域边界淡化了,科创的边界也在不断拓宽。”袁瑾说。
同样是在嘉善祥符荡创新中心,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主任范骁辉正孜孜不倦地做着各种实验:“谁能想到,一个小小的江南水乡,正孕育着一个世界级的科创绿谷。”
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是嘉善到目前为止引进的最大科创平台,至今,已在祥符荡落地了未来食品、未来健康、未来城市、未来环境等6大未来实验室。眼下,各实验室已拿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成果:成功研发了国内首款细胞培养鱼肉技术;建立食品柔性智能绿色提取中试生产线,实现无人化生产线运行等;新污染物分值测试平台已具雏形……
即使是在小县城,也能服务长三角,影响全世界——这已是嘉善科研人员的共识。
祥符荡创新中心的不断发展,见证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扎实推进。三省一市通力合作,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不断加强,各种新质生产力纷纷在长三角地区“落地生根”。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长三角区域集聚了全国34%的高新技术企业,47%的科创板上市企业;2023年度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总量达9386.3亿元,全国占比30.5%;技术合同额超过1.77万亿元,全国占比28.9%,区域间技术交易合同数达34616项、交易额达2091.8亿元,科创协同日益紧密。
长三角同守一片天、共饮一江水
绿色是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底色。2019年11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揭牌成立。作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嘉善承载着探路先行、创新示范的使命。
上海青浦、苏州吴江、嘉兴嘉善三地一衣带水,河湖水面率高达20.3%,要想治理好环境,就要先治水。作为太湖流域最大的人工河道之一,全长约57公里的太浦河,将青浦、吴江、嘉善三地串联在一起。然而,20世纪90年代起,因对太浦河的定位不一,治理也存在分歧。
曾经的太浦河沿线有很多企业,水葫芦在河道中滋生很常见。“水葫芦漂到哪里,治理责任就归哪里”,这串随波逐流的水葫芦折射的正是太浦河三家分治的困局。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为三地联手治理太浦河带来契机。2020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重点跨界水体联保专项方案》发布,三地联手建立“联合河长制”,确立统一标准,在水质联合监测、联合执法会商、河湖联合保洁等方面建立起常态化机制。
在三地携手下,太浦河再现绰约风光。从2014年11月开始,太浦河取水口水质连续保持Ⅲ类,水质达标率持续保持100%,是嘉兴市首个达标率100%的水源地,连续5年获评浙江省优级水源地。从事治水工作近20年的嘉善县姚庄镇县管干部王培根感叹一体化所迸发出的巨大能量,“单打独斗10年,还不如长三角联合共治3年。”
从“共饮”到“共治”“共护”“共享”,示范区三地推动河湖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治水联合”进一步向“治水融合”转变。跨域一体、共保联治,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变“独奏”为“交响”。
如今,示范区聚焦共同面临的系统性、区域性、跨界性生态环境问题,建立跨域协同机制,打破行政边界壁垒,逐步推动共保联治标准“一把尺”,监测“一张网”,执法“一体化”。数据显示,2023年,示范区地表水优Ⅲ类断面比例从2019年的75%上升到96.2%,AQI优良率从78.4%上升到84.1%,“一河三湖”(太浦河、淀山湖、元荡、汾湖)重点跨界水体水环境质量提前达到或优于2025年目标。
如今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区域与区域的界限越来越模糊,长三角人共保联治,同守一片天、共饮一江水,书写着美美与共的新篇章。
长三角民生幸福圈越画越大
回应民生期盼,是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紧密携手、协同发力,积极探索公共服务享受同城待遇,一个个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将长三角民生幸福圈越做越大。
“现在拿着我的社保卡,乘公交车免费,去医院看病可以就地结算,去图书馆可以免押金借书……”家住嘉善县魏塘街道的钱仲华年轻时在上海工作,拿着上海市民卡,回嘉善养老后生活处处不便。不过,长三角一体化的推进,让他的苦恼随之化解。
随着长三角“敬老通”创新深化改革应用在嘉善落地,上海、江苏的老年人来嘉善,通过第三代社保卡,一方面能享受到县里优待老年人待遇,另一方面能代替老年卡、敬老卡和医保码的一些卡证功能,实现“服务一卡通用、待遇一卡同享”。
“‘一卡通’作为民生服务领域的政府数字治理措施,连通了各级民生服务平台,提升了往来居民在‘区域一体化’中的获得感。”嘉善县人力社保局数字化管理科科长傅春清介绍,现在手持一卡通可以“畅游”长三角,长三角居民在长三角区域就医,无论是门诊还是住院,直接刷社保卡就可以异地结算医保费用。浙江省居民在长三角区域异地旅游生活,刷社保卡还可直接乘坐地铁、公交车。
与此同时,在长三角人员流动越来越频繁的当下,群众对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的呼声日益强烈。长三角一体化以来,三地政务部门聚焦一体化,着力在统一标准上做示范。
“没想到现在新设个体户这么便利,不用东奔西跑。”日前,在嘉善县政务服务中心长三角“跨省通办”专窗前,王志强惊讶不已。
家住嘉善县的王志强一直从事运输行业,2024年他计划在苏州吴江区拓展业务,本来以为办理吴江的执照只能到吴江去办,没想到在嘉善当地就能办。更令他没想到的是,以前起码要七八天时间、跑个三四趟才能拿到证,现在当天“立等可取”吴江的营业执照和交通运输许可证。
2023年6月,嘉善“跨省通办”迎来升级,实现长三角区域“证照联办通取”,集成了跨省通办、证照联办、异地出证等一系列跨区商事登记便利化举措,通过三地交叉授权受理,目前已实现1306个事项跨省“同城化服务”。
长三角一体化以来,“一网通办”让三地居民开启“同城生活”,人民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升;三地政务部门打破行政边界,提高政策协同度,形成可供更多区域推广复制的先行经验和标杆,打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长三角样本。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