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衢州:勇当“碳”路者
有人说它是“一本账”,算清了我们能为保护这颗星球贡献几多;有人说它是“一根杠杆”,撬动了生产生活方方面面的绿色转型发展;也有人说它是“一块试金石”,磨砺出了一批批改革者的实干与担当。
在衢州,“碳账户”被越来越多人所津津乐道。
回望那一年,改革开放的脚步已迈入“不惑之年”,衢州正紧锣密鼓地探寻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建设。率全省全国之先探索的碳账户体系改革,成为了一把“金钥匙”。
目前,衢州已建立工业、农业、能源、建筑、交通、居民生活和林业碳汇7大领域的碳账户215.2万个,形成政府治碳、企业减碳、个人低碳的全方位、多层次应用体系。
从无到有:“写上去,我们就没有退路了……”
那也是一个酷热的夏天,银行里排着长长的队伍。一边是办理业务的老人们抱怨等候时间长,一边是银行柜员们忙到连去洗手间都没有工夫。
“这多不好呀,像转账这样的业务明明可以手机上办,可大家还是习惯来银行,既浪费纸张油墨,又增加交通负担,效率低还不环保。”当时身为中国人民银行衢州市中心支行支付结算科科长的童春英看在眼里,也急在心里。
一次业务交流学习中,童春英遇到了一位来自兴业银行的客人。谈到之前关切的问题时,两人的思想火花开始碰撞。“我们能不能帮助客户把通过线上办理业务,减少排放的碳算出来?比如省下一张纸,少开一次车,减排了多少碳?”聊着聊着,银行个人碳账户的概念雏形就出来了。“减碳就是减缓温室效应,往大了说关乎我们人类存亡。交流结束后我就跟行领导汇报了。”让童春英没想到的是,这次汇报就像蝴蝶扇了扇翅膀,会带来一场新的风暴。
当年,衢州与湖州同时获批全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相较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源地的湖州,衢州要“改”出自己的特色并非易事。听完童春英关于碳账户构想的汇报后,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衢州市中心支行行长的周丽深表认同,当即希望把“银行个人碳账户”写进衢州绿色金融改革的建设行动方案中,这让大家也始料未及,“当时所有人心里都是没底的。因为改革方案是以五年为周期,如果没写上去,这五年我们自己试着干,还有试错的机会。”童春英感叹,“但写上去,我们就没有退路了……”
“真能干出来吗?”同事们提出了各自的顾虑。
片刻沉静后,周丽给了大家一个坚定的眼神,“能!我相信大家一定能!”
很快,“个人碳账户”就写进了方案里。那一天,也被同事们形容是“破釜沉舟”的日子。正当此时,方案得到了衢州市委市政府的全力支持,这让大家为之一振。
次年初,在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衢州市中心支行副行长吴金龙的带领下,童春英与团队正式启动了碳账户的课题研究。当查遍资料,童春英才发现自己进入了科研的空白地带,“关于碳的统计,没有模板,没有样本,甚至连参考的依据都没有。”她有些无奈,因为连个“巨人的肩膀”都看不到。
“既然前无古人,那我们就当这个来者吧。”通过多方打听,团队在北京环境交易所找到了关于碳的计算器,得到了相关算法的支持;与此同时,团队选择了江山农商行作为试点单位。试点成功后,年末,银行个人碳账户便推广到了衢州6个县(市、区)的所有农商行。
下一步,就是把银行个人碳账户扩面到衢州全市所有的银行了。“那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一位位行长带队,一次次去杭州、去北京,好说歹说、苦口婆心地把项目争取下来。”回想当时的画面,大家依旧感动。经过近10个月的努力,银行个人碳账户在衢州全市25家银行全部上线。
“效果还是很显著的。因为越来越多的客户知道使用线上办理银行业务、缴纳水电费,以及选择绿色出行能够减碳,还能够换算成积分,用来兑换礼品,还可以获得商家优惠。这是一个很好的导向。”中国人民银行衢州市分行支付结算科科长曾海燕说,没想时至2024年的衢州“两新”促消费活动中,市民还能用碳账户积分,享受买房买车买家电的优惠。
胜利,坚定了改革的步伐。紧接着,银行间打通数据壁垒,统一核算标准,让衢州全市的银行个人碳账户运作更为科学,也增加了市民对减碳的认识。此时,更宏大的“碳”路图,正被衢州市委市政府谋篇布局……
从1到7:“拿出我们的热情,去感染他们”
2020年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中国向全世界郑重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3060“双碳”目标的背景下,如何用数据识别低碳资产成了关键,彼时的衢州亟需一根杠杆去撬动产业的绿色转型。“往远了说,这是‘国之大者’;往近了说,在‘碳壁垒’‘碳关税’的背景下,这关系到外贸出口,关系到企业切切实实的利益。”时任衢州市发改委资环处处长的刘红飞说。
此时,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实践中得到关注的碳账户被寄予了重望。衢州市委市政府谋划将其作为“双碳”的衢州路径,利用碳账户对碳数据进行采集、核算及评级,金融机构根据数据推出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构建激励相容的碳减排金融支持机制。
2021年3月,“建立企业和个人碳账户”被写入了衢州“十四五”规划。同年5月,衢州构建工业、农业、个人领域三大碳账户体系;7月,建筑碳账户入列;8月,再添能源、交通碳账户;11月,随着林业碳汇的加入,涉及七大领域碳账户体系架构搭建完成。“相当于我们有了七本账。”刘红飞说,“统计得更全面了,涉及的部门也更多了。”为了各部门能协同作战,当月,衢州成立了碳账户建设专班。
深夜,会议室灯火通明,40多位干部已经参会三四个小时,依旧神情专注,讨论激烈;会议室外,整面墙的“碳账户项目作战图”里,一面面代表着完成进度的小红旗格外显眼……这样的场景已经深深烙在了刘红飞的记忆里。“专班成立后,市领导高度重视碳账户建设工作,每周都要听取项目进展情况,大家一起找问题、想办法。”刘红飞说。
为了得到更多支持,专班成员们一趟趟前往北京,拜访了包括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以及国家统计局等部委,还有高校的科研团队与智库。“深冬的夜晚,走在灯火阑珊的长安街,心里多多少少有些惆怅。”专班成员、国网(衢州)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毛志斌回忆起当时在北京的时光,也陷入过迷茫与未知。
“好在我们有热情,那就拿出我们的热情,去感染他们。”毛志斌还记得,最打动对方的,就是团队成员的态度,“大家不仅把碳相关的理论知识学得扎实,更把‘双碳’政策吃透,能侃侃而谈,引起了对方的兴趣。”从部委领导到专家学者,都给了衢州碳账户相关工作极大的鼓励,“每一次从北京回来都感觉信心满满,收获丰富。”
这样的热情,在向企业推广使用碳账户时,也起了积极的作用。“对于头部企业,我跟他们讲,用好‘碳账户’,是建立企业话语权的一个全新赛道,意味着行业的统治力,要积极去占领高地;对于中小企业,我告诉他们,要跟上潮流,不能被时代所淘汰,不关注‘碳账户’,就容易一步错、步步错,最后无情出局。”专班成员张海说。
碳账户也实实在在地为企业转型升级发挥着作用。衢州江山有一家生产双氧水的企业,在“双碳”目标出台前,二氧化碳的排放并不受约束,因此效益不错。可是碳账户一建立,监测数据将其赋了红码,企业就着急了,“红码意味着行业里表现较差,在这个全新的赛道上,未来想要得到金融支持,就很难了。”专班成员相告,这家企业行动很快,立刻将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行回收,做成干冰等产品再销售,一来红码转绿了,获得了专项贷款;二来每年还为企业增加了上百万元的效益。
得益于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经验,改革中,衢州企业在碳数据监测方面日趋完善。然而在农业领域,监测过程比起工业更复杂,但碳账户的正面效益依旧在释放。
衢州龙游一家农场,种植着2万多亩水稻,农场主是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汉子,对减碳概念似乎有些难理解。来自衢州市农业农村局的专班成员就耐心地讲解,种稻使用的化肥因为不能被完全吸收,会有超过60%的浪费,并形成甲烷类的高能温室气体,增加了碳排放。“他搞清楚后,做了一件事情让我切实地感受到了什么叫智慧来自于民间。”专班成员说,农场主在稻田排水口横向挖了一条沟,种起了茭白、花卉,让浪费的化肥得以再次被吸收,并命名为“生态沟”。
走进位于江山贺村镇石后村的一处数字化低碳牧场,一幢幢高楼里住的都是生猪。负责人王利通相告,结合碳账户的应用,自2021年起该集团开始建成数字化低碳多层楼房牧场,“相比传统模式节约90%的土地资源,每年减少碳排放在4166吨以上。”
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衢州市帮助企业实现减碳降本6.3亿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碳账户的成绩就是这样一步步干出来的。”专班主要负责人表示,每当看到“低碳”的共识在凝聚,他都颇感欣慰。
从浅到深:“我们坚信,未来是可期的”
“难以置信!”“不可想象!”“衢州竟然能做到这一步!”这些年与专家交流碳账户经验,多位专班成员听到这样的评价。“还记得2022年8月,听完我们的汇报后,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的专家们竭力推荐将衢州的案例写进《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2年度报告》,要知道当时这份白皮书都进入送审环节了,最终还是加上了我们,这是莫大的肯定。”
回望“碳”路,毛志斌也颇有感慨,“当年起步,我们连个作业都抄不到;而现在,各种渠道来抄衢州作业的城市比比皆是。”不过毛志斌认为,衢州的优势在于系统思维,实现了碳数据的全领域覆盖,碳监测的各领域贯穿,并最终收口到碳金融、绿色金融,以闭环式的体系化运作。
“我们改革靠的是什么?勇于探索,勤于学习,坚于自信,重于实践。”毛志斌则用了16个字总结,这也是他解决困难与问题的经验。
虽然每次例会都有新的问题出来,但在刘红飞看来,这也是一件好事,“不改革哪里会有问题呢?有问题恰好说明我们在路上,而且问题多了说明我们接近了改革的深水区。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坚信,未来是可期的。”
刘红飞认为,改革也要讲究尺度与分寸,结合大环境与现实的情况,把握好节奏。
“碳账户改革走的每一步,都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衢州市发改委党委书记、主任郑建忠看来,碳账户改革体现了衢州市委市政府推动改革的初心和战略定力,“专业与坚持是大家的共识。”
童春英带来了一个好消息,“经过近三年的努力,作为全国金融行业标准的‘银行个人客户碳账户服务指南’即将出台了。”想到这项改革之初,连篇信息都发表不了,到如今做出了全国的标准,她笑言这条路是探对了。
“以前在外地人的观念里,地处盆地的衢州思维偏保守,但是实践也证明了,我们不缺改革精神。”童春英认为,碳账户体系改革之所以能成功推进,也正是吃到了这些年衢州改革的红利,特别是数字化改革与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对数据采集、场景应用等起到了帮助。
聚焦这一位位“碳”路者,他们生长在这方曾孕育出谢高华这样丰碑式改革人物的土地,他们流淌着“崇贤有礼、开放自信、创新争先”新时代衢州人文精神,充满着“拼意志、拼担当、拼智慧、拼合力、拼作风”的劲头。
“碳”索永无止境,改革未有穷期。扎实推进“五链”融合集成改革、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体制机制改革、科技及体制“双创新”改革、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身处在全面深化改革大潮中的衢州正劈波斩浪,不断创新超越,探出新的成绩。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