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村“有名”更“扬名”
绍兴以“地名+”助力乡村振兴
日前,浙江省公布“乡村著名行动”第一批省级典型经验做法,供各地学习借鉴。绍兴的上虞区、诸暨市五泄镇、新昌县东茗乡三地榜上有名。
上虞区依托乡村地域文化,结合文旅开发,打造“谢晋片场”、新屯南村等网红“打卡”地,促进地名与乡村资源要素深度融合。诸暨市五泄镇积极推广十四都莲子酒、西施团圆饼等名优特农产品,用地名文化丰富拓展农产品的品牌内涵。新昌县东茗乡邀请地名专家对村名文化、村名故事进行挖掘,并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目前形成了“学在后岱山、游在金山、吃住在下岩贝”的乡旅产业集群。
地名是乡村治理的“数据底座”,承载着一方百姓的美丽乡愁,传承着一方水土的历史文化。绍兴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多处地名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自2023年以来,绍兴以“乡村著名行动”为牵引,编制出台《绍兴市地名文化遗产保护规划(2023—2035)》,将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具有重要传承价值的乡村地名纳入保护范围。同时积极推动乡村地名“上网”“上图”,深度挖掘地名文化资源,以“地名+”模式赋能乡村振兴。
在规范乡村地名命名方面,绍兴各地收集整理有实际命名需求的乡村道路,注重农家乐、民宿、采摘园等游客兴趣点地名的采集,提高上图地名的活跃度。
在地名标志建设方面,绍兴健全农村门牌设置,及时做好乡村门(楼)牌的查漏补缺,同时推动设立乡村一码一图,变“进村问路”为“进村扫码”“进村看图”,鼓励有条件的试点乡镇(街道)先行探索设置数字门牌。2024年全市共命名更名道路162条、桥梁5座,新增编制、整改补换门牌6万余块。
在探索地名赋能乡村振兴方面,各地立足本地实际,针对特色保护、集聚提升、城郊融合、搬迁撤并等不同类型乡村的发展定位和自身特点,围绕乡村特色地名标志、繁荣乡村地名文化、加强地名文脉保护、创新地名应用场景、探索地名赋能路径等方面工作要求,聚焦破解乡村地名管理服务的堵点难点,深入探索乡村地名公共服务的新做法。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