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衢州:电力保供助力“冰”经济热起来

寒冬腊月,当南方人将冰柜里的冰棍悄然替换为火锅食材时,东北的冰棍市场却踏着霜雪,步入旺季。在这片银装素裹的土地上,屋外越寒,冰棍越俏,正不断为远在2500公里外的浙江衢州一家冰工厂带来繁忙订单。6年增长30倍的用电量,也是对当地电力供应的考验。
工厂祖母绿色的洋葱式穹顶,耳畔响起的整点钟声,恍如置身哈尔滨中央大街。“大家都盼着放假,单子却多到接不完。”繁忙的生产车间内,乳白色浆液如细腻的绸缎,被精准地灌注进一排排模具中。顺着传送带,依次完成插棒、凝冻、脱模、拔钎、封裹、装箱等工序。衢州工厂,是该冰棍品牌继哈尔滨、北京之后的全国第三大基地,通过这四省通衢之地,进入华东和南方市场。“我们在全国近7成的冰棍都产自这里。”王德平自豪地介绍,衢州工厂有4万多平方米,配有6条自动化生产线,一条产线日产量可达8万至10万根。
进入冷库,零下20摄氏度的寒气夹杂着浓郁奶香扑面而来,不抗冻的手机直接罢工了。两位搬运工身着羽绒服,外裹军大衣,胸口、袖口绕着一圈又一圈的包装胶带,不给冷风留一丝缝隙。另一头,当地供电员工对工厂制冷动力机房的设备逐一进行检查,确保制冷机组的运行状态和温度控制系统正常运行。
王德平拆开一根冰棍介绍,优质的冰棍,不仅原料要好,关键还在于冰晶、鲜奶油和空气的结构在合适环境达到平衡:既要结晶细腻,又不能太过黏稠,生产和保存温度容不得一丝波动。与这份甜蜜事业打交道已经20多年的王德平,此前在多家知名冷饮公司从事生产工作,跑过十余个省份。“来衢州的6个年头,供电公司没少帮忙。有需求立马到,不愧是浙江速度。”王德平连连感慨。
近两年,随着“尔滨风”吹向大江南北,该品牌冰棍的销量持续走俏,光衢州工厂,年均用电量达到2018年刚投产时的30倍。“最近设备长时间高负荷运转,有任何异常,马上联系我们。”看到工厂用电量上升势头迅猛,负责该片区的樟潭供电所所长柴琛皓向王德平叮嘱道。
据统计,衢州工厂每年春节前出现第一个用电小高峰,3至5月,7至8月先后出现第二、三个高峰。当地供电公司根据生产的潮汐式波动,在旺季开展供电可靠性监测和用电异常预警,淡季则协同进行安全隐患整治,并帮助企业合理安排生产计划,在保证产量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能耗。
放眼工厂所在的衢州智造新城,多家知名品牌遍布,每年超10亿瓶乳饮料从这里生产。
在衢州智造新城社区所在社群,电力网格员提前入驻,联合社区、企业三方协同,在掌握企业用电诉求后,依据紧迫程度和所需资源层级进行“绿、黄、红”三色赋码,交由供电所、分公司和市公司三级协调解决,以最短路径、最高效率为企业纾困解难。
“对于这些乳饮料、冷饮产业来说,食品安全是重中之重,生产线开始运作后若因电力意外中断,所有原料将全部报废,损失巨大。”柴琛皓介绍。
2024年4月,百余名供电员工在3天内采取带电作业模式,对园区的12条10千伏线路、30台开关进行智能升级改造,实现线路“秒自愈”,用电更加可靠。近5年,当地供电公司已综合改造相关线路约30千米,增容近1万千伏安。
“可靠的供电,是我们市场越做越大的底气。”王德平高兴地说,“近两年,我们还接了不少海外订单,远销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等国家。”他的身后,一车又一车的冰棍装车启程,像哈尔滨的雪花一样,向着热闹的春节人流,朝着越来越广阔的市场驶去。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