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带来DeepThink”系列报道之③
打破“头衔”束缚,打开更多可能

春潮涌动之际,由“杭州六小龙”引发的讨论还在持续中。有人说“六小龙”是浙江科创结出的硕果,也有人说,“六小龙”更像是一颗信心的种子,等待着在春天破土而出。有人在追寻它们出现的原因,也有人去畅想它们的未来。毫无疑问,以DeepSeek为代表的杭州“六小龙”给人们带来了DeepThink。
近期,人民网浙江频道通过走访杭州的企业、人才和政府相关部门,试图探寻出圈的杭州“六小龙”带来了什么。
随着杭州“六小龙”爆火出圈,杭州的“双招双引”工作再次呈现在全国人民的面前。
“杭州是唯一派出团队飞行1万多公里、飞到我们波士顿办公室的城市,聊了大概两三个小时。”作为“杭州六小龙”之一的浙江强脑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韩璧丞曾公开讲述为何选择落户杭州,不仅揭示了杭州招商工作的独特之处,也反映了杭州对于吸引优质企业和人才的诚意和决心。
其实,上门拜访、敲门招商,在杭州招引项目过程中屡见不鲜。一位从事6年招商工作的招商员表示,“六小龙”爆火后,在内部引起了广泛探讨。
强脑科技研发的智能仿生手可通过意念控制手指运动。人民网记者 张丽玮摄
“详细了解‘六小龙’创始人的个人信息后,我也对自己的工作进行了反思。”让该名招商员感触最大的是,在以往的人才项目招引过程中,国千、省千、院士等“头衔”是重要的“杠杠”。如果创始人没有特别亮眼的“头衔”,主动招引的概率比较低。
项目天平两侧,一侧是知名大咖,另一侧是初出茅庐的学生,你会如何选?在招商过程中,工作人员往往背负考核,需要考虑项目成功率,好的“头衔”无疑起到了“加持”效果。
作为“六小龙”之一杭州云深处科技的孵化平台,浙江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建忠认为,孵化科创企业具有不确定性,根据过往相对稳妥的“打法”,实际上也限制了招商视野的拓展,使招商工作陷入了一种固化的模式,很可能与有着巨大发展潜力的初创公司失之交臂。
他表示,传统招商策略往往过分依赖显赫的标签和称号,诚然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做到风险规避,降低投资失败的风险,在短期内保障项目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但从长远来看,却不利于打造出一片创新的“热带雨林”。
想要打破僵化的招商模式,促进经济的多元化发展,须拓宽招商的视野,在招商过程中进一步注重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创新能力和市场前景。
位于宁波余姚的中意宁波生态园,历经十年精耕细作,累计集聚规模以上企业189家,已实现从零起步到产业集聚的跨越式发展。2024年,园区工业总产值超510亿元。
通过招商,园区主导产业从补链向强链转变。受访者供图
“近年来,我们不断地探索产业链招商、资本招商、以商引商等多元化招商模式。‘头衔’只是一个参考依据,主要还是看科创企业的项目与园区黏合度是否高,宁波市场是否紧缺。”中意宁波生态园区域开发建设指挥部产业招商部副部长方洪滨举例,目前园区正在积极对接的一家陶瓷新材料企业,创始人没有特别“高大上”的头衔,但其产品既可以用于叶轮机,也可以用于半导体设备、机器人制造等应用场景,可有效提升当地制造业设备升级。
方洪滨透露,“为了让陶瓷新材料这家企业能落地园区,前期对接的过程中,我们主动帮助企业去寻找在宁波落地的各种场景,解决企业落地后产品销售问题。”
从产业招引实践看,中意宁波生态园打破传统招商思维定式,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审视和评估每一个潜在的合作对象,构建“以产辨商、以链聚商”的精准评估体系,推动招商理念实现从“资质表象筛选”向“产业适配度研判”的质变突破。
走出“头衔”束缚,发现更多可能。这种将招商逻辑从静态的资质审查转向动态的创新势能评估,不仅是策略上的调整,更是观念的革新。从“标签识别”到“价值预见”的认知跃迁,将进一步释放出创新的潜力,为园区转型升级提供“第二增长曲线”的破题密钥。
系列报道: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